分享

建盏器形可以更多样吗?怎样在创新的同时保持宋韵?

 手写版 2017-07-11


宋代建盏釉色千变万化,器形却几乎都是口阔足窄的茶碗。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注意到建盏器形的重要性,也开始好奇为什么建盏即使到了现代器形也并不丰富?其实建盏器形的发展虽然多少受到工艺限制,但工艺师从未停止过探索。



传承建盏文化时的挑战与机遇:器形篇

文/  建盏君



一、色同魂,形如骨;器形的重要性常被忽略


建盏釉色为铁系结晶釉,形色多变,富有个性,是建盏艺术性、观赏性的集中体现。

也正是由于建盏釉面天然形成的至美,让初见建盏之人容易只看到釉色而忽略其他。


▼馆藏宋代建窑兔毫盏、油滴盏


其实建盏的器物之美,不止在色,亦在于形。


建盏作为茶器,讲究美观与实用并重,其实用性很大程度就体现在器形上。如果厚度、深度不恰当,线条不流畅,建盏就不会成为好看又好用的茶器,也就不会风靡两宋。


▼宋代建盏四大器形


可以说釉色是建盏的灵魂,器形是建盏的骨骼。如果釉色足够精彩,器形却有所欠缺的话,使用时多少会不方便,也让整体的艺术性留下遗憾。


一只精品建盏,器型和釉色通常相得益彰,美观实用兼具。只顾釉面而忽略了器型,有些可惜,玩盏的同时,也包括赏玩器形。




二、建盏器型是否单调?



宋代建盏器形可以说单纯而不单一,宋代建窑除茶盏之外,虽也有烧制酒器、乐器、礼器、灯具等,但都不是主流。整个窑口几乎都只烧茶盏的情况,在宋代是独一无二的。

烧制茶盏是宋代建窑的专业,可谓单纯。


▼宋代建窑灯盏


但光就茶盏而言,建盏的经典器形虽然大类仅有四种,以大小、高矮又分为多种细分类型,并不单一,而是能适应各种用途。


建盏作为宋代第一茶器,技术水平、艺术风格都是宋代饮茶首选,在实用性上当然也不会落后。点茶、斗茶过程中需要的各类器形,建窑都烧制。作为一个以生产茶碗闻名的大窑,器形品种齐全,满足各种饮茶需求,是必须的。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油滴撇口大盏,口径19.7CM,重741g



在宋人眼中,建盏器形其实已经足够全面。按照宋代器形复原的茶盏,也优雅气韵兼备,受到今人喜爱。


然而饮茶习俗并非一成不变,而且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新工艺新材料涌现,茶器的款式井喷式发展。


乱花丛中,有些朋友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建盏器形,不免会想,某些中意的器形能否以建盏工艺烧制?喜欢的釉色与喜欢的器形结合,岂不美哉?


▼一款新烧影青瓷茶杯,口沿捏边拟花瓣效果


而现实是,建盏的器形虽不是看上去那么千篇一律,但要说「丰富」甚至「天马行空」,也算不上。


并不是工艺师偷懒,不愿意在器形上精益求精。其实建盏工艺师也希望能自由掌握器形。


建盏的釉色已经很难控制,即使探索出自成一派的风格,难保某年某月别人不能实验出来,而且成品率又不能保证,窑炉使用过一段时间后状态会变化,还有诸多原因都会影响釉色的稳定性。


顶级大师也不能保证作品的釉色永远在巅峰时期,而不会反弹。


器形相对于釉色而言,是人力能够控制的,实验出一个稳定结果,就不太会反弹。而且如今重视器形的人越来越多,如果能在器形上做出特色,也会非常有竞争力。


既然许多工艺师都很重视器形,也不乏想象力和行动力,为何建盏器形还是不能做到其他窑口那样丰富呢?


显然是实验阶段就遇到重重困难。



三、建盏器形创新的挑战与机遇



1工艺特性的限制


烧制建盏需要高温高还原,高铁胎釉,且施厚釉。


含铁量高的黏土可塑性、耐火度都会比含硅铝高的黏土低。但是要烧成精彩的釉色,必须胎中的铁等物质与釉产生反应。


这就注定建盏的器形不能想怎么塑造就怎么塑造。即使是经典款的器形都要和变形、开裂等问题作斗争。


▼变形的宋代建


而且器形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釉色的最终表现。同样的胎土、釉料,如果器形不同,烧出的斑纹也会不同。比如撇口盏釉色精品率就会比束口盏高一些。


因此建盏的工艺特性给建盏器形带来以下限制:


(1)建盏器形不能太小,否则难以有足够的空间形成美观的斑点。

(2)建盏器形不能太薄,否则会非常容易变形。

(3)建盏很难制作成各种有拐弯、极细或管状的结构。即使以注浆技术做出初始的形状,也容易在烧制过程中因变形而导致管道不通等情况。这也是建盏的水壶难以制作的原因。

(4)建盏也不易做杯壁太垂直、口太窄、孔洞多、镂空或凹凸不平的造型。因为建盏釉色需要良好的还原气氛才能形成,同时需要两侧有一定的倾斜度、弧度,以便斑点的形成。如以上述造型烧制,即使不变形,斑纹的精品率也会很不理想。


以上数条都是有志于器形创新的工艺师投入大量时间金钱实验之后,总结的血泪经验。


?

▼建盏工艺烧制的观音像,带香薰功能,成品率很低


虽然建盏器形的创新有种种掣肘,但工艺师们的时间也不会白费。走过一些弯路,总能知道正确的方向。带着镣铐跳舞,依然可以很美。



2建盏器形创新的可行性


排除客观因素的限制,建盏的器形依然有主观创造的空间。与挑战并存的是机遇。

正因为在器形上作出尝试需要胆魄,一旦尝试成功,也会大大提升作品的辨识度。



(1)原材料配方、处理方式改进


胎骨所用黏土除保证含铁量以外,也兼顾可塑性、耐火度,如采用水吉本地三种不同的黏土配合,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配比;


改进练泥揉泥的方式,加长陈腐的时间,尽量减少杂质残留,让不同物质混合更均匀,让胎土更柔韧。以求降低变形等问题出现的概率,争取更大的创作空间;


▼一种建盏胎土所用的三类基土



(2)在传统器形基础上改良、微创新


建盏传统四大器形——束口、撇口、敛口、敞口(斗笠),都是到现代依然广受欢迎的经典,也是经过宋代窑工无数次探索出的。是不仅能与釉色配合,且便于使用的科学设计。


宋代还有钵型盏、折口盏等,都能成为现代工艺师的灵感来源。


▼宋代建窑钵型盏


在传统器形的基础上微创新,既能保留宋代的风骨,又能在人体工程学的角度,适应现代人使用习惯。而且失败的概率低,市场接受度也高,属于普遍做法。


以标准束口盏为例,有以下创新思路:


①改变束口盏的大小,如标准束口盏口径一般为12cm左右,在宋代作为斗茶之用。如今常将大小缩至9~10cm之内,不会缩减釉色的施展空间,且更加便于饮茶。

②改变束口盏的高矮。宋代束口盏为斗茶方便,腹部较深,今人可以将腹部略变浅或加深。宋代也有比例更矮的香炉格(B式束口盏)。也有工艺师直接参照B式束口盏改良。

③改变束口盏的腰腹弧线、束口线、口沿、腰腹、止釉线、修足等细节。这些改动相对上述2者,更需要对器形有精准的理解,毕竟属于细节,改好了,是锦上添花,彰显个性,如果改动不当,会有违和感,反而不如老实复古好看。


▼宋代B式束口盏(香炉格)



(3)全新设计器形或从其他瓷器借鉴


这类方法其实是大众想象中最普遍的方法,但现实中实施的话成功率并不高。

原因就是前文所述铁胎变形率和釉色形成对器形有依赖的问题。如果能克服这些问题并创新器形,还是很有意思的。



需要注意的是,器型创新的同时不仅要兼顾成品率、精品率,还要注意是否便于使用、器形与釉色是否匹配和谐,以及整体观感是否符合建盏的风骨气质。



四、传承建盏文化的一种探索:致敬经典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从上文可以看到,建盏器形创新虽难,但是挡不住工艺师追求器形的心。因为束口盏是建盏最有代表性的器形,所以围绕束口盏的微创新也最多。


本期新作首发,就要介绍一种新型束口盏。


通常情况下的器形改良是平行改动,而「黄式」束口盏大胆给器形做了「加法」,同时融入工艺师黄文勇对宋代美学气韵的不懈追求。


「黄式」束口盏




I .黄文勇关于新式束口盏的探索

   


黄文勇自幼师承其父黄美金,浸淫建盏技艺多年。


在他看来,建盏骨子里的宋韵是灵魂所在,烧制新盏时,保留宋代气韵的同时融合创新的设计理念,是他最向往的传承方式。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去实践的。



从黄文勇入行以来,作品就获得过不少相关荣誉。但他并不满足现状,不断尝试新的思路,并经过长期实验,设计出一款新式束口盏,即「黄式」束口盏。


设计这只盏时,他怀着对经典的敬意,以及对创新的渴望,考虑了很多:


1、调整口径至9cm,并增加些许高度,便于单手持盏饮茶;

2、胎骨含铁量高,用料足,压手感强,沉稳大气;

3、胎土用较细的筛网筛选,露胎部分更加细腻,但不会完全平滑,在不磨损皮肤的前提下,依然保留宋代建盏的粗粝感,可以随意把玩;


4、釉色上,开发与器形相得益彰的银杏色圆油滴,色泽鲜明,形态清晰,与胎色匹配;



5、圈足处加入一条足嵌线,这是宋代建盏没有,黄文勇独创的,已获得专利保护。足嵌线让质朴的盏型增添一丝灵动,且低调神秘,要懂盏、喜欢观察露胎部分的人才能注意到这一细节。


▼「黄式」束口盏与宋代标准束口盏圈足对比


这小小的一条线看似再简单不过,却需要冒着圈足处开裂概率变高的风险。这时候就需要微调圈足的高度、厚度,以及胎土的配比,还有修足的手法。

而改变胎土配比,釉色又会随之波动,真正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经过数百窑的烧制实验,才能在保持釉色风格的同时,烧出稳定的款式。


6、特别设计材质、开启方式都与一般包装盒不同的独家包装盒,力图从外到内都在保留古韵的同时发扬个性。





II.新作首发 | 黄文勇「黄式」束口盏

   




作品信息


品名:「黄式」束口盏

作者:黄文勇(黄美金监制)

口径:9 cm

容量:100ml

器型:黄式束口

原料来源:水吉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