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谈|生如夏花:再看徐志摩的成就、思想、婚姻及其他

 qweasdzxcrty 2017-07-11

最近又看了一些关于徐志摩的书,读完之后,觉得非常可惜。这位民国时期的大才子,大诗人,生前是何等的才华横溢,曾在当时的新诗诗坛傲视群雄,然而他崇尚自由和浪漫的性格,使他为情所累,随着1931年的一次空难,这位不可多得的诗人就这样轰轰烈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一、徐志摩的成长历程

徐志摩(1897—1931),出身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富商之家,他家的房屋是四进的古老楼房,据说还有200年历史。其父徐申如是有见地,有魄力,有正义感的商人,是硖石一带之首富,在沪杭实业界有相当的地位。徐申如在致力于经商发展家业的同时,很重视对儿子在学业上的培养。

徐志摩年仅4岁时就被送进家塾读书,再加上志摩自小聪颖活泼,所以很快便升入有名的杭州府中读书,杭州府中曾因辛亥革命的爆发一度停办,徐志摩一度休学在家。在家期间,他受到了革命潮流的影响,爱读梁启超的文章,开始关心社会和科学文化,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杭州一中(原杭州府中),考取北京大学预科,后来成为梁启超的入室弟子,与梁思成是同学。1918年北大毕业后,怀着渴求新知识和真本领的愿望,在父亲的大力支持下,自费赴美留学,两年后,又转入英国学习。在留学期间深受英国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罗素的影响,归国后主要从事教育和新诗创作工作,直到飞机失事。

杂谈|生如夏花:再看徐志摩的成就、思想、婚姻及其他

二、思想的转变:从暴力革命到和平主义

通过对徐志摩短暂的一生的回顾,可以看出徐志摩是很少涉足政坛的,尽管他当初是怀着报国之志到海外留学的。起初他也有实业救国的信念,但是,在他留美期间,当他的历史教师讲英国19世纪的工业状况,以及工厂工人遭遇的黑暗情形时,让他抛弃了实业救国的信念。尽管他在思想的初期曾大势赞颂俄国十月革命,但当他考虑到自己出身于民族资本主义家庭,因而又不赞同俄国式的暴力革命。这些思想的转变与他善良的性格,崇尚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思想以及顾及自己家族的利益是分不开的。恰恰相反,他在骨子里推崇泰戈尔宣扬的“爱与光明”,否定政治斗争的思想和罗素尊崇人道和平,反对压抑天性的思想。正因如此,他一向与鲁迅,郭沫若等左翼人士不和。因此他们就少不了相互进行“笔伐”了。

由此而见,他在政治上是一个和平主义者,这显然与当时的暴力革命相违背的。但值得称道的是他并不固执已见,转而全身心投入到新诗创作和教书游学之中,尽可能让自己做一个摆脱政见纠纷的“纯粹”文人和教师,于是在国内各大学(如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南开大学等)的讲堂里都留有他的足迹;他担任中华书局主编;组建新月社,并在自创刊物和其他刊物(如《小说月报》)上发展诗作,可以说是文坛上的活跃分子。

杂谈|生如夏花:再看徐志摩的成就、思想、婚姻及其他

1924年5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 徐志摩(右一)

三、一段不被祝福的婚姻:为情而终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够像徐志摩那样给我们留下一篇篇美妙绝伦的现代诗作的文人怕是很少的吧,读他的诗,我们很少会遇到充满血腥味和政治味的诗,而是充满婉约和朦胧之美的诗(如《再别康桥》、《莎扬娜拉》),但也不乏充满颓废和伤感的诗,如志摩在《生活》这首诗中写道:“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这是作者空难前写的一首诗,道出了作者与陆小曼结婚后的苦闷心情。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的证婚人正是他的恩师梁任公,他的证婚词不像是在祝贺,更像是警告与批评:“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婚,不高兴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可以想象,这样的证婚词说出后,现场气氛是有多尴尬。

不愧是维新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梁启超早就看穿了一切。

他和陆小曼由当初如火般的爱情变为婚后的形同路人的这一转变,能怪谁呢?若说是陆小曼的不是,但是徐志摩主动追求人家的,并且闹得陆小曼与王赓分离;若说是徐志摩不对,那陆小曼也有错啊,她不应该奢侈挥霍钱财,不该听翁瑞午的鬼话去吸大烟,她这样挥金如土,入不敷出,常常使徐志摩为了补贴家用而疲于奔命,这一度使得徐志摩为节约开支,而去坐免费的邮政班机,但不幸的是,邮政班机冒雾飞行,最后在济南附近撞山坠毁,就这样徐志摩悄悄地走了。两厢比较,我认为,这到底还是陆小曼误了他。冰心在文章中写过这样一句公道话:“谈到女人,竟是‘女人误他’?也很难说。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的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谈到志摩和小曼这段微妙的爱情故事时,我也曾想过要是当初徐志摩不与前妻张幼仪离婚(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不去追求他与陆小曼那海市蜃楼般的爱情,志摩的结局也不会如此凄惨了。

杂谈|生如夏花:再看徐志摩的成就、思想、婚姻及其他

徐志摩与张幼仪

话又说回来,徐志摩本身所追求的理想的,唯美的,自由的人生境界,直接影响着他对个人所追求的婚姻的看法——精神自由,婚姻自由。他之所以和张幼仪离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这种思想的鼓动。说到底,在当时的社会,他敢顶着强大的世俗观的压力,以实际行动对抗父母包办婚姻的封建风俗,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他因此一度与其父徐申如的关系闹得很僵。他也曾写诗痛骂“忠孝义节”这些东西束缚人的自由,毒害人的心灵。

杂谈|生如夏花:再看徐志摩的成就、思想、婚姻及其他

一代名媛陆小曼

杂谈|生如夏花:再看徐志摩的成就、思想、婚姻及其他

徐志摩与陆小曼

结束语

徐志摩如果不是飞机失事,他可能会像胡适先生一样,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位举足轻重的大师。同样是由父母包办婚姻的胡适,在婚姻上就保守谨慎的多了,居然能和夫人江冬秀携手到老。胡适处理婚姻关系的艺术也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