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证券分析》精读笔记 - 第34章 折旧与盈利能力的关系 (一)

 恋书萌兔 2017-07-11



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证券分析》中关于损益账户分析的这一大部,讨论折旧的内容就占了3个章节 (第五部分共11个章节,31-41章)。那么,为什么本要用3个章节的篇幅对折旧进行讨论分析呢?本认为,会计簿记方法中,除一些偶生性项目外,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最大的便是折旧及类似的费用项目



带着疑问去阅读 ——

① 除会计定义外,“折旧”还有其他什么含义吗?

② 上市公司对待折旧的态度是如何让分析员陷入混乱的?

③ 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分析员应该遵循哪种标准?






折      旧

Depreciaiton


在进入本章主题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会计师眼中的折旧:


根据会计准则,折 旧 的定义为:


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 (carrying amount)进行的系统性分摊其中,应计折旧额是指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 (historical cost) 扣除预计残值 (salvage value) 后的余额,如果固定资产已计提减值准备 (Impairment),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额;使用寿命是指固定资产预计的使用期限 (useful life)


本认为,分析员在分析损益账户时要特别特别注意记录的折旧及类似费用。因为折旧费用较为特殊:与其他当期的经营支出不同,折旧费用是一项非现金支出,表现为因磨损 (wearing-out)、耗尽 (using-up)、或其他因素导致固定资产或资本资产价值的减少。


折旧及类似费用包括:


1) 折旧、废弃、置换、更新或保费;

2) 损耗或耗尽 (Depletion/Exhaustion)

3) 租赁物及其改良物的摊销、许可证费用的摊销;

4) 专利费用的摊销



[注]       租赁物及其改良物 

= leasehold & leasehold improvements

许可证 = licence

专    利 = patent




与折旧相关的一些问题


尽管折旧费用的会计理论非常简单,即资本资产是具有有限寿命的资产,那么必须在其寿命期内通过冲减收益的方法 (计提折旧费用) 逐渐注销资本资产的投入成本。


即便如此,本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1) 会计规则本身允许资本资产成本以外的价值计入资产折旧基础

2) 上市公司使用的折旧政策有偏离标准会计准则的嫌疑;

3) 特殊情况下,会计的规定并不完全符合基本的商业事实;




问题 一 :折 旧 基 数

Depreciaiton Base


会计理论中,备抵折旧 (depreciation allowance) 的功能不仅仅是注销或回收资本资产的投入成本,更重要的是为资本资产在其寿命期末端的置换做准备


本解释道,如果这条理论在实践中真正得到执行,那么意味着——当期或是预期的未来重置成本就应当成为折旧的基数。这一结论有两个特征:


① 若同一资产的价值改变,则折旧基数改变;

② 若替代性资产的特征/价值改变,则折旧基数改变;




英文版附注原文


[笔者按] 实际上,中文版《证券分析》漏掉了对附注的翻译,这里附上英文版的附注原文。针对这一条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本的观点是:资本资产的折旧基数应当基于其历史成本,当实际的资产置换发生后,置换成本才能成为新的折旧基数 (而不是在实际资产置换发生之前)





然而,本指出,“该理论几乎从未真正按照规定的形式实践过 ”。相反,上市公司使用的是这一理论的变形体——在某个特定日期,通过在资产负债表上用置换成本替代原始成本,然而折旧基数便建立在新的资产价值基础之上


这里,本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尽管实际的资产置换可能还未发生,上市公司便匆匆忙忙将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调整为最新的置换价值。那么,除了评估增记或减记等价值重估 (asset revaluation) 的方法外,还能有什么其他的技巧吗?对此,本给出了实例经验:


自1914年以来,出现过两波价值重估:第一波发生在1920年,上市公司将战前的原始成本增加至目前的普遍成本水平;第二波发生在1931-1933年,将资产清查账户降低至萧条期较低的估值水平


① 1926年美国制冰品公司 (American Ice Company) 将固定资产增记至7,868,000美元,并于1935年减记该资产,从而使其账面价值恢复至原始成本水平

② 1933年美国机车公司 (American Locomotive Company) 将其股票的资本价值从每股50美元将至5美元,同时使用因此得到的大部分资本盈余将其固定资产减记了近26,000,000美元,另外,还将对通用铸钢公司 (General Steel Castings Corporation) 的投资减记了近6,200,000美元。结果,将公司的折旧费用现对于之前的数额减少了约40%


对于在那个时代普遍出现的增记或减记资产账面价值的行为,本认为,如果这样或那样的做法符合下列两个原则,则应当为可接受行为:


(1) 新的估值时依据事实得来的,所代表的现有估值比旧的估值更加合理

(2) 以新估值为折旧基数,适当的折旧费用应当记录在损益账户中 (而不是一方面增记资产价值,另一方面折旧基数还是按照原来的价值基础)


尽管在某些条件下,本也认可上市公司对资产价值的重估行为,但他还是表示了强烈的质疑——罕有价值重估行为符合上述两个前提


通常,管理层仅仅出于使损益表的最后一栏看起来更加令人满意,而不是出于对资产价值的保守估计目的,便决定减记固定资产价值。因此,这并不符合第一条原则。


另一方面,许多决定增记固定资产价值的公司并没相应地计提折旧费用 (意思是,这些公司并没有调整折旧基数),结果是资产具有更高价值的同时,收益被相应夸大了。因此,这种行为违背了第二条原则:


霍尔印刷公司 (Hall Printing Company) 在1926年和1931年将其资产账户增记了6,222,000美元,并将此项“重估增值”计入资本盈余,同时将在此增值基础上的折旧费用计入资本盈余而不是损益表中

博格华纳公司 (Borg Warner) 自1935年起,将每年约102,000美元的数额计入“增值盈余 (appreciation surplus)”账户中,因此绕过损益表,借此来摊销公司在1927年增记的固定资产价值


对于案例中所反映的实际,本的立场很明确:任何公司都不应该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同时采用两套不同的价值标准




问题 二 :偏离会计准则的折旧政策

Nonstandard Depreciaiton Policy


标准的做法:





从某公司的折旧政策公告中可以看出,该公司列出了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率 (depreciation rate) 及估计的折旧年限。


这有什么好处呢?首先,说明公司管理层具有一定的信用度,乐于向股东或外部投资者透露必要的信息;其次,股东或外部投资者可能利用这些公开的信息对计提的折旧费用进行独立的估算。


这里,笔者也附上澳大利亚一家离岸油气开采服务公司的折旧政策声明




但是,本也发现了一些不符合标准的行为,具体包括:


1) 模糊不清的披露声明

2) 隐瞒折旧费用

3) 掩盖过度的折旧费用



模糊不清的披露声明




对这些声明的质疑来自于模糊不清的表达。本也通过检查公司实际计入收益和盈余的折旧费用发现公司在对待折旧费用项的随意性。




隐瞒折旧费用


美国罐头公司的例子中,本发现一些证据:1937年以前,公司并未向股东披露折旧政策的细节。


① 1922-1936年间,公司每年因折旧扣除2,000,000美元,而大陆罐头公司将差不多同样的金额冲抵了一个规模小得多的厂房投资;

② 1934年,公司首次披露其将部分“置换”金额计入运营开支,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数额。在之后的1935和1936年里,公司也采取了相同的做法;

③ 1935年披露额外费用共计2,400,000美元,(1937年披露) 1936年的额外费用共计3,275,000美元;

④ 1937年起,公司开始设立“经常”折旧费 (regular depreciation charges),当年数额达5,702,000美元,1938年计提6,085,000美元


因书中并没有给出美国罐头公司折旧细节的具体数据表格,笔者根据文字描述,自制了一份数据表格:


结果是,本认为,美国罐头公司不仅仅是低报了折旧费用,更是试图隐瞒折旧费用,夸大公司的盈利能力




掩盖过度的折旧费用


本质疑美国国民饼干公司试图掩盖过度折旧费用的做法是基于对资产负债表的审查。


在1922年之前的很多年里,尽管公司不断地增加工厂的数量,理论上其固定资产账面值也应该水涨船高,但本发现,除1920年外,公司固定资产账户的账面价值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增加。


另外,本还发现,公司披露的折旧费用细节非常含糊不清,仅仅描述到:折旧费用每年为300,000美元,所有置换项目及建筑物改造项目的支出直接计入当期运营开支 (支出成本化)


结合这些证据,本质疑公司实际上将对厂房等固定资产的额外投资支出冲减了当期收益。结果是,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很可能被严重低估了



通过公司1912-1925的收益数据,我们惊奇地发现:公司1922年的收益达9,289,000美元,相当于1921年收益的1.36倍 (9,289/3,941)。巧合的是,公司宣布“高送转”,每7股配送1股,同时现金股息率增加两倍。


该巧合是否是一个精心安排的必然结果?通过取证、分析和推理,读者应该做到心里有数了。



问题 三 :会计准则与商业事实

Accounting vs Business Reality


针对第三个问题,这里就不再详细展开。


读者可以参照《证券分析》第36章 或《证券分析》精读笔记  - 第36章 从投资者的角度审视摊销费用 中的尤里卡管道公司的例子。





[笔者按] 通过对折旧及其相关问题讨论的总结,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启发:


在折旧基数问题方面,勤于翻阅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在那些依赖大规模固定资产获取收益的公司 (例如钢铁、油气开采等) 的例子里,对固定资产的重估增记或减记行为更加普遍。在本分析的例子里,最明显的是美国制冰品公司。


由于本并没有给出美国制冰品公司更多的信息,我们只能结合案例时间前后的宏观经济状况来分析公司改变固定资产折旧基数的动机 (结合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总是有益的!):


①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物价水平普遍上涨,即便是在1918年战争结束后,因信用继续扩张,美国物价水平依然高高在上,结果是,预计固定资产的置换成本将大大高于此前的水平,公司因此增记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② 1931-1933年以来,美国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物价水平持续下滑,该公司又于1935年减记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至原始成本水平



但本的立场很明确——在实际置换发生前改变折旧基数的做法可能是合理的,但要求公司要完全按照新的折旧基数来计提折旧费用,而不是试图隐瞒或采用不同的计提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增记或减记都能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基数,但增记影响更多的是未来的收益,而减记则同时影响未来、当期及过往的收益。




(未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