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康复科供稿 文/刘迪生 中风学名叫“脑卒中”,这种疾病的可怕可谓家喻户晓啊,中风轻者导致残疾,重者直接危及生命导致死亡,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作为医生,笔者也深感惭愧,因为这么多年来中风的发病率是曲线上升,发病人数有增无减,这是什么原因呢?又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逆转发病率和发病人数呢?现代医学已经有深刻的分析和研究,这里就不再陈述,鉴于中医在我国人民生命健康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经济实惠,独具特色,便于老百姓推广和学习,从本期开始笔者会隔三差五的与大家探讨中医“治未病”如何防治中风。 1.为什么选择中医“治未病”预防中风? 中医“治未病”响应国家号召,具有成本低,花费小,副作用小,简便易行,便与推广,节约社会资源等特点和优势。 2.中医认为中风都有哪些病因呢? (1)内伤积损:素体阴亏血虚,阳盛火旺或年老体衰,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气血上逆。 (2)劳欲过度:烦劳,耗气伤阴,阳气暴张;房劳纵欲过度,引动心火,肾水耗伤,水不制火,阳亢风动。 (3)饮食不节:肥甘厚味,辛香炙烤之物,饮酒过度,损伤脾胃,聚湿成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 (4)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心火暴盛,肝阳暴亢,引动内风。 (5)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趁虚入中,引动内风。 3. “治未病”-未病先防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任何疾病的防治都可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防复”的原则,这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理论不谋而合。 (1)饮食预防 戒烟酒,清淡饮食。中风病患者发病前多有是大量烟酒史,或饮食多肥甘厚味,辛香炙烤,烟酒的危害是每个医生反复强调的。我国清代医家顾松园《顾氏医镜》有言: 烟为辛热之魁,酒为湿热之最,所言极是;肥甘厚味,辛香炙烤的食物同样会造成体质的病态改变,久而久之生痰、湿、热,造成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中风的发作埋下隐患。此外饮食还应该咸甜适中,过食咸则伤肾,此为高血压之危险因素。过食甜则会内生湿热,易患消渴,而消渴日久常会继发中风。 (2)情志调节 提高修养,控制情绪。中医自古以来很重视精神调摄,七情过极均可致病。《素问·举痛论篇》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等。暴怒、忧思、长期精神过度紧张等均为其致病因素。情绪应激既然作为脑血管病为危险因素,甚至诱发因素,应当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3)劳逸结合 适当运动,避免过劳。《素问· 宣明五气》“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人体需要适当的运动方能拥有一个较为健康的体魄,长期运动少或不运动,气血运行不畅,体质下降,易生肥胖等症,肥胖症是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阳气者,烦劳则张”“劳则伤气”。气虚血不行,日久形成脑血管阻塞,发为中风。此外如果劳欲过度,则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机逆乱,发为中风。 (4)四时养生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四时之气不同,人体要顺应自然界规律,春天阳气升发,风邪偏盛,切勿减衣过快,适当运动生发阳气;夏天暑湿、火热偏盛,注意降温防暑,但又不可过度贪凉感受寒湿,变生他病;秋天天气干燥,风燥偏盛。应当多饮水,多吃水果补充水分,还需根据自己体质,选择知冷知热或春捂秋冻;冬天寒邪偏盛,加强保暖,避免感受风寒之邪,杜绝寒凉饮食。冬季主封藏,应减少劳欲,保藏精气。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啦,人生短暂,好好珍惜有限的生命才是正道,切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好,今天先谈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