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通天论》(第三段,阳气失常,则受邪为病【理论阐释】) 翻过页来看看128页,看 【理论阐释】 我们在上一段理论阐释当中,提出来过所谓的重阳思想。你看这一段理论阐释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就是讲的阳气的生理功能。也就是这一段强调的阳气的生理功能。 总结一下这段原文,提出了阳气生理功能,主要是从两个方面: 第一、阳气的生理功能 1、一个是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或者说养神则精,养筋则柔。 阳气正常、充沛,人的精神就旺盛,精力就充沛,人的筋就柔韧,运动就灵活。其实呢养神和养筋,本身那个养筋又是属于形体,神就是神,筋就是形。所以阳气又养神又养形,那人无非形、神而已。 所以阳气的重要生理功能又能养神,又能养形。如果形神失养,那当然就会出现很多的病,所以咱们那个原文上,又提出了形神失养的一些病症。 2、阳气生理功能的第二点,说的就是昼夜的阴阳消长变化,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最后那个自然段。 阳气者,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那样一个从生到旺盛,到衰,这样一个一天之内的过程。 当然夜里头阳气就相对比较弱,人体的阳气也藏于内,抵御外邪的能力也就比较差。 正是因为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阴阳之气是相应的,所以在一天之内,人体的生理功能上就有不同。生理功能不同,就影响疾病的变化,所以教材的第128页第一行,就引了《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这一篇的话,那是说疾病的情况,说疾病, “旦慧”- 平旦的时候比较好,比较轻。 “昼安”- 白天的时候那病就最轻。 “夕加”- 到太阴落山的时候病证就加重。 “夜甚”- 夜里的时候,一般的病证就比较重了。 这是指的一般病证而言,就是说相当多的疾病,都有这样的特点,天一亮的时候病情比较平稳,白天的时候比较好,一到傍晚病情有加重现象,到夜里头病最重。 这这个说法的依据,同样是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到夜里头阴气盛,而阳气最虚,所以疾病的变化也有这样一个规律,这都是一个道理,人与自然相统一,天人相应。这一个理论,尽管在不同的篇章里有不同的说法,这个理论它都是一致的。 第二、阳气的病理 特别是这一段,讲这个阳气的病理,讲的是比较多了,也就是我们理论阐释第二个问题,阳气的病理。 1. 卫气失常(阳气卫外失常) 卫外的功能失常,外邪容易侵入。有: 因于寒(寒邪易伤阳) 因于暑(暑为阳邪,两伤气津,实证是邪热內盛而多汗烦喘,虚证则精失所养而神昏谵语) 因于湿(湿邪重浊,困遏阳气,清阳不升故头重,湿邪郁而化热,流连筋脉,致阳气不能温养,故为孪急或筋痿) 因于风(风性轻扬,易致头面浮肿), 那个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那个因于气,也可以解释成因于风。 就是说阳气失常,容易受到外邪侵袭,所以这里举了有风、有暑、有湿、有寒,外邪侵袭。 2. 阳亢精绝 阳气的病理说,阳气过亢,引起精绝。阴精枯竭而出现煎厥,阳气之所以过亢,提出来的(原因)是烦劳则张,这就不是外邪,是烦劳,精神和体力的过分的劳动,劳累,而使阳气亢盛,阳气亢盛了,而消耗阴精,使阴精枯竭,再遇到夏天这种阳气盛的时候,就可以出现煎厥。 也就是《阴阳应象大论》我们所说的,阴虚之病、阳盛之病耐冬不耐夏,到夏天就不能耐受了。那个道理又是一样的吗。 3. 阳气厥逆,大怒则形气绝 由于大怒,使阳气上升,上亢,气血都上逆而血菀于上,出现薄厥。 薄厥,似乎类似于现在所说的脑溢血,就是中风的这种现象。 4. 阳气偏阻 阳气又可以出现偏沮,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全身,而出现一侧有汗,一侧无汗,可以出现阳气不济。阳气不足,汗也不能出遍全身。(有可能出现局部肢体枯萎不用的病证) 5. 第五个阳气的病理,提出了阳气有阻遏的现象 阳气阻遏有这样的情况,被湿邪,被风寒之邪所阻,可以出现痱子、痤疮,或者酒糟鼻子,举了这样一些例子。 6. 阳热內盛 说是膏梁厚味,也可以使阳热內盛。厚味积热,热积在里面,生火、生痰、生热。俗话说的“鱼生火,肉生痰”,都是因为膏梁厚味,实际上泛指膏梁厚味而言。 7. 阳气开合不得 病理现象,举的是阴阳开合不得,邪入于里而出现的各种病证,比如说: * 邪气入脉,出现瘘管(久不收口)。 * 又出现大偻,筋脉拘急,引起伛偻。(邪入筋,阳虚寒邪痹阻于背,筋失温阳,不能运动自如,出现背曲不能直立之症) * 出现营气不从,生的痈疮。 * 还有,邪气从腧穴而进入而影响内脏,引起善畏和惊骇等一些精神症状。等。 这都是阳气开合不得,使得邪气入里,流连不去而出现的各种病证。 8. 阳气阻隔,上下不能交通 本段提出的阳气病理的第八点,阳气阻隔,上下不能交通了,阳气上下不能交通了,所以这是应该急用泻法,祛除它的火热之邪,使阳气疏通。 这是这一段,从理论上来说,整理一下阳气病理,本段就提出这样八个方面的问题。这八个方面同样是举例,不是阳气的所有病理。 第三、对于“因于寒,欲如运枢” 理论阐释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因于寒,欲如运枢”的问题,我在讲这句话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所以这里就不再讲这个问题了。 (有关这部分内容可以参见《黄帝内经》学习笔记65)
|
|
来自: 药膳食疗方注释 > 《《皇帝内经》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