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上热下寒证的方剂

 龙在天中 2019-07-07
上热下寒证为证候名。指泛指上部有热,下部有寒的证候。出《灵枢·刺节真邪》。多为阳盛于上,阴盛于下。证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虚寒,阳气上越之证,证见足胫寒冷,而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又称戴阳,为虚脱证候之一。治宜急用白通汤回阳。热证指由于六淫外邪引起或阳气亢盛而出现的热性证候。即热邪侵袭,或阳气亢盛,以身热烦躁,面目红赤,唇红而干,咽燥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性证候。患者阳热有余或阴津不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热。”《医学心悟》:“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饮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入里化热;或七情过激,郁而化火;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室劳倦,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治宜清热泻火(或清热养阴)。热证有表热证、里热证、虚热证、寒热证之分。寒证为八纲之一。指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寒性证候。即寒邪侵袭,或阳虚阴盛,以恶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卧,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脉紧或迟等为常见症的寒性证候。《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寒。”《医学心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寒证有表寒证、里寒证、虚寒证、寒实证之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