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日入伏!“烧烤模式”正式开启

 mxb08 2017-07-11

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要到了。随着今年以来最大范围的一波高温天气来临,南北方相继进入“烧烤模式”,12日将“高烧入伏”。

11日一早,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华北中南部、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西部、甘肃中西部、新疆南疆盆地、四川盆地、湖北西部以及浙江中南部、福建、江西东部等地有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

其实几天前的天气就开始为入伏预热了。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介绍,高温天气从7日开始发展,主要集中在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份。过去三天,华北中南部、内蒙古中西部、西北地区东部以及江南东部都出现了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

而从11日起,预计未来十天北方高温范围将继续扩大,南方的气温也将“迎头赶上”。江淮、江南大部、华南东部将出现4到6天的持续性高温天气,其中江南东部,如浙江可持续7到9天。

三伏天分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为10天,中伏有时10天、有时20天。在一年中白天最长的夏至节气过后,地表热量仍然在不断积累、直至最高峰,这就是三伏天最热的根本原因。气象学上的高温指日最高气温达35摄氏度以上的天气现象。如果达到或超过37摄氏度,就称为酷暑。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始于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古人以天干地支记录时间,每10天出现一个庚日。由于各年庚日不同,所以入伏的时间各年也不一样。

为什么中国古人用“伏”来表示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期?这体现了对人与自然相处之道的理解。伏,既有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也隐隐透着秋天“蛰伏”于盛夏、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含义。

同样的酷暑,在不同的人眼里感受不完全一样。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这是李白的三伏天。他“脱巾挂石壁, 露顶洒松风”,诗仙太白果然颇具魏晋风范。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这是王维的夏天。于是,他开始“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诗佛”也终不能心静,燥热难耐,想去宇宙凉快凉快。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白居易也热得不行,“独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脱脱脱,一旦“清风北窗卧”,感觉都“可以傲羲皇”了。一点小风,就能让诗人幸福感爆棚。

当然,也有不那么在乎热的——“长夏江村事事幽”,草堂刚建成,杜甫结束颠沛流离乔迁新居,又有老妇稚子相伴、朋友接济钱粮,不免感慨“微躯此外更何求”?

诗人们常说,“苦难成诗”,热得不行大概也是一种苦难吧,不然何来“苦夏”一词?而三伏天绝对能刺激诗人们的瑰丽想象——

在陆游眼里,大太阳“万瓦鳞鳞若火龙”,“坐觉蒸炊釜甑中”,肉身小笼包是也。

在杨万里眼里,“夜热依然午热同”,大半夜只好“开门小立月明中”,白天晚上气温差不多,应当是桑拿天。

在梁山好汉“白日鼠”白胜眼里,黄泥冈上“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这天气热得农夫心内如汤煮,而公子王孙还把扇摇,不被逼上梁山才怪。

在老舍眼里,盛夏的北平“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像下了火。”“由上至下整个的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

连续高温天气会使人体不能适应而影响生理、心理健康,造成皮肤损伤,肌肉痉挛,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甚至引发疾病或死亡,还可能引起食物中毒事件。而对庄稼来说,却是一年中生长最旺盛的时节。

比如,北方就要种下秋天的收获了。农谚说“头伏萝卜二伏(白)菜”,就是这个意思——而萝卜白菜正是北方人度过漫漫长冬的可靠伴侣。所以,老农民也都知道另一句农谚:“入了伏,手不离锄”,锄草、耙地、间苗、浇水,农活一样都不能少。

就像二十四节气一样,一年中最热的三伏、最冷的三九,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反映季节特征和物候变化的独特方式。有意思的是,为了纪念这些标志性的时间点,北方人往往有吃饺子的习俗。最热的时候“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最冷的时候——冬至,也要吃饺子,不然会“冻掉耳朵”。

其实北方人一年四季都爱吃饺子,这无非是给自己找个由头抚慰身心罢了。除了吃饺子,各地的节气饮食五花八门。湖南人认为“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徐州人则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习俗可能会流传、也可能会消失,而气候的年际间冷暖变化和不同的地质年代也有很大关系。我们并非处在地球有史以来最热的时期,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我们已进入一个越来越热的时期。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几个地区,这种变化正悄然改变和重塑着大自然的面貌——

在南北极,冰川的持续消融趋势仍在加剧。海冰大量消融往往带来洋流的改变、海岸线的进退、大气环流的异常、海洋生物习性变化等。

美国康奈尔大学和肯塔基大学的科学家不久前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到2100年,受海平面上升影响,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或成为气候难民,现有土地将很难支撑新的气候移民潮。

希望那一天不会来临,如果人类能够共同改变气候变暖趋势的话。


高温“桑拿”天儿,您准备好了吗?


记者:董峻

编辑:陈玉明、胡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