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無守有,頃刻而成,回風混合,百日功靈。 默朝上帝,一紀飛升,智者易悟,昧者難行。履踐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綿綿不絕,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 神能入石,神能飛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不凋不殘,松柏青青。 三品一理,妙不可聽,其聚則有,其散則零。七竅相通,竅竅光明,聖日聖月,照耀金庭。 一得永得,自然身輕,太和充溢,骨散寒瓊。得丹則靈,不得則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誦持萬遍,妙理自明。 (1)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 上藥者,上等之妙藥也。三品即三種,上藥三品,謂上等之妙藥,只有三種。三種是什麼?就是我身中的神與氣精耳。神與氣精,為什麼稱為上等妙藥?因為人身的生存在世,所以能夠康強清健,有聰明智慧者,完全靠這三種東西的營養維持,流行不息。今姑再將這三件東西,略為分釋:精者,是人身的液體,而含有膏粘性的物質在內內者,如稀薄的漿糊然。氣是由膏粘性的液體,為火性薰蒸熔化而成者。此氣蓋尚為吾人目光所能夠看得見者。如口中呼吸的汽水。以及沸水的蒸汽之類。神則即由此蒸汽類的東西,再化而為目光所不能看見之物。然雖不能看見,而東西則依舊如故,不過因其微妙而隱於虛空,並非沒有也。但此三件東西,常在迴圈施化,流行於周身。或精化氣而氣化神,或神化氣而氣化精。只要有此三物運行於身,則人便可以不死。而人之康強活潑,亦惟靠此三物之充足於吾身。若此三物減少,則衰老病死,亦隨之而來。則此三物者,豈不可以稱為上等之妙藥乎!所以說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或雲:凡普通之稱謂藥者,蓋可以服餌而致用,故足以卻病與延年。今神與氣精,乃人身所本有,得之于天然,非外服之物可比。多者不可使之少,少者不可使之多,衰者不可使之健,健者不可使之衰。亦惟有聽其自然,而衰老病死,任造化之支配,未聞有人能神氣精三者,可當藥物服食也。寧非空談乎?曰:此常人之思想也。仙家妙用,所以能將此三者為上藥者,正因其有法可以當藥物服食而使免衰老病死之患耳。至於服法何如?請觀下文便見。 (2) 恍恍惚惚,窈窈冥冥 此兩句,便是說神氣精三種藥物,似來非來,似吸非吸的適應到人身之時。陸西星真人說“恍惚者若有若無,窈冥者深昧莫測”。蓋均當在虛極靜篤時體驗之。道德經十四章說“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夫恍惚之中,有象有物。窈冥之內,有真有精。而況且其中有信。信者,謂不失信用。象、物、真、精,必定應時而至。但若不能到恍惚窈冥之地,則種種景象,一樣不能發現。然要恍惚窈冥,又必須致虛守靜。老氏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所謂萬物並作者,即指有象,有物、有真、有精也。以觀其複者,即指其中有信也。又虛極靜篤,即儒家所謂人欲盡淨也。而萬物並作以觀其複者,即儒家所謂天理流行也。然虛極靜篤,必須要經過恍惚窈冥之時,而恍惚窈冥之時,即是神氣交媾而入於混沌之狀態。在混沌狀態之中,則昏昏默默,不識不知。識神之思慮念想,人欲之喜怒哀樂,一概捐除。而造化之大氣,一往一來,一呼一吸,一收一放,一開一闔。盡於此際可以體驗,亦是一種工夫之表現,並非空談。惟時間則有長短,能有多少時間的恍惚窈冥出來。當時景象,真有上下與天地同流之概。故儒家所謂人欲盡淨天理流行者冥,即能有多少時間的人欲盡淨天理流行。故恍恍惚惚,窈窈冥冥實為超凡入聖修道學仙的必由之路。而恍惚中之象,窈冥中之精,亦即是丹經上常說的先天一氣,又名藥物。因此種藥物,完全由神氣精三者混合一處,恍惚窈冥而產生出來者。所以上文說上藥三品神與氣精,也就是這個道埋。至於所謂服法,則不是完全由口中服下。因為究竟不是後天的湯藥,而是先天微妙的精氣。所謂進來的道路,乃足由口鼻呼吸,及毛孔中一開一闔的攝取進來者。這種理論,早經吾圓頓夫子在黃庭經講義中發明,請注意及之。 (3) 存無守有,頃刻而成 無就是虛,虛就是空,空到極處,就是真空。存無就是致虛,致虛要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的時間經久,就達到真空的地位。然致虛的方法,亦有種種不同。因一念不生,初學者頗非易易,欲其一念不生,必須守在一個地方。守在何處?則有守上丹田,有守中丹田,有守下丹田,有守海底尾閭,有守山根眉心,有觀鼻端,有調息數息,有但心息相依,有將心想在身外,有將心想在極下之處,有心中默運圈子。種種方法,一時筆下不及備述。若問那一個方法算最好?這卻不能斷定。因為各種方法,各有各的好處,亦各有各的壞處。何以故?蓋各人的身體不同,有偏於陰的,有偏於陽的,有人屬氣虛,有人屬血虛,有的極肥胖,有的極枯瘦。以上的方法,有的宜於陰,有的宜於陽,有可以補氣,有可以補血,有的利於肥,有的利於瘦。欲決定那一種方法,宜於那一種人,必須經明眼人鑒察,或本人自己的心領神會。然而一時或不能得明師指導,而自己亦不易領會。但欲急於實行,那末不妨就將心息相依的方法,來履行一下。而最要緊的標準,不論什麼方法,就是先要慢慢的做到上文所說的恍惚窈冥地步。而恍惚窈冥,也就是由各種方法中的存無致虛所做出來的。( 或問以上如數息,觀鼻端等,如何可以說是存無致虛呢?答曰:方法是方便的法門。數息觀鼻端等,乃是因雜念太多的人,不易歸一,所以用從有入無,先存後忘的方法入手。蓋數與觀均是有。而久數久觀,自然會忘其數忘其觀。在忘數忘觀之時,便是無。然後再由此無之久,而產生無中之有,便是存無守有。) 既存無而致虛,又覺得恍惚窈冥,則真空境界己到。既到那個境界,則恍惚窈冥中,決定有精有象。真空之中,決計發現妙有。所謂守有者,即守恍惚窈冥中之精和象,真空中發現之一靈妙有耳。其所謂守者,實是不守之守。蓋存其無即所以守其有也。若不能存無,亦決不能守有。名為二者,實一而已。所謂頃刻而成者,即雲真空中妙有,若然一到,則頃刻間即得遍體融和,酥軟舒暢。有不可名言之狀。其所謂成者,非雲成道。蓋謂妙有一發現之後,則能自然施化於吾身。不必用什麼方法去應付他,只順其自然而已。孟子書上說:“生後,施化於周身時之寫真。成者即成就此一時之造化也。蓋此一時之造化,睟然現於面,盎于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這幾句話,頗可為妙有發生後施於周身之寫真。成者即成就此一時之造化也。蓋此一時之造化,若無中之有不到,則不能成也。故頃刻者,指有到而後言,非指存無之時言。因存無之時間,愈久愈好。蓋存之愈久,則空之範圍愈大,空之範圍愈大,則妙有之發生愈旺。其身中之造化亦愈奇。此在證者能知耳。 又按陸西星真人注雲“存無者,凝神靜慮,煉己以有待也。守有者,勿失爻動,乘時而有為也。蓋無者離之性,有者坎之情。悟真篇雲:恍惚之中尋有象,是存無也。窈冥之內覓真精,是守有也。迨夫玄珠成象,運劍追來,疾駕河車,逆轉而上”。其所謂勿夫爻動,離性坎情與運劍追來等說,乃另有作用。原理雖同,而方法則不同也。是在達德者之神明觀察。注者不能為之公佈。 (4) 回風混合,百日功靈 老子道德經上說:“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橐籥就是風箱的抽機,抽機的一拉一推,以比人身的一呼一吸。風箱抽機拉動、則風煽在火上,風火混合,則火勢之燃燒愈旺。人身呼吸亦然。呼吸既調,則氣來合神。蓋呼吸之氣,即是風也。而心中之神,即是火也。迥風混合者,即是回呼吸之風,來與心中之神火混合,因風火混合,則風乘火勢,而火趁風威。神氣混合,則神因氣靈,氣因神旺。若能在一百日之中,日日回風混合,則其功必然靈矣。所謂功靈,謂命功之築基完成也。何以知其指命功築基而言?因百日築基,為丹經所常言,否則,但雲功靈,則上文明言頃刻而成,此處何故忽言百日功靈,以此知其指築基言也。又問何謂築基?曰:此即所謂男子修成不漏精,女子修成不漏經,男閉陽關,女斬赤龍也。雖然,世俗之人,為衣食之累,操心勞力,對於上兩件事要做到,亦不容易。蓋築基即是築長生之基,為命功之始。所以靈源大道歌有雲:“形神雖曰兩難全,了命未能且了性。”亦謂命功不易為,教世俗之人,和光混俗,積德累功,且先了性可也。或又問雲:據子所雲,謂回風混合,即是回呼吸之風,與心中神火混合。然不做工夫之人,亦未嘗不呼吸,心中亦未嘗無神,何以不能混合?曰:呼吸之風雖動,而心中之神,卻因七情六欲而賓士在外,猶風箱雖在煽動而火種卻遠在他方,風火遠離,如何可以混合,故不做工夫之人,則不能回風混合而神氣凝集者,就是這個道理。 (5) 默朝上帝,一紀飛升 上帝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有形有相之上帝。一種是無形無相的上帝。有形有相之上帝,為上帝之體相。即人心目中認為如人間的帝王一樣情形,不過道德神通智慧三者異於人間之帝王耳,這個上帝,等於佛家所說的報身。但上帝之中,又分出有種種的上帝,如道教經書中所稱的昊天上帝,玉皇上帝,玉虛上帝,五老上帝,玄天上帝等等。雖然有這許多名詞,亦可以說是是由一個上帝的分身變化出來的,等於佛家所說的化身。至於天主耶穌教,他們所崇拜的上帝,與道家所說的上帝,是否相同,我們且不去管他。而儒家的經書上對於上帝的名稱,亦是數見不鮮。如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上帝臨汝,毋貳爾心等類。但沒有形容出上帝的聲音笑貌,如何情形。此則似指宇宙的主宰而言。而秦穆公見天帝,聞鈞天廣樂,與夫世子申生的托夢狐突,得請於帝之類,則同道書所說的上帝一樣矣。然根據儒家出於道家,黃帝問道于廣成,孔子問禮於老子而論,則儒家之上帝,或即道家之上帝,亦未可知。至於無形無相的上帝,乃是言道之全體,神之妙用。是先天之主宰。所以道德經上所說“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蓋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者,此即佛家之所謂法身也。然吾人之身中,亦有個上帝,身中之上帝為何?就是指吾人之本性靈光而言。蓋不思善不思惡之先天元神也。“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這個衷字,就是吾人身中之上帝。而左傳上又說“人受天地之中以生”。這個中字,亦是指宇宙主宰而言,和尚書上帝降衷的衷字,意義相同。默朝上帝,就是默朝這個衷字和中字。蓋一切聽先天元神的主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三家相見,五氣朝元。即同靈源大道歌所謂萬國來朝赤帝宮之意義。倘能日日如此,經過一紀之期,﹙一紀即十二年﹚則可以白日沖舉矣。或又雲:默朝上帝者,指陽氣上升於泥丸也。亦通。 (6) 智者易悟,昧者難行 對於以上所講一切超凡入聖的道理,若是有智慧有夙根的人,必定容易明白。若是愚昧而沒有夙根的人,則必定不懂這種道埋,便難以用功行持。 (7) 履踐天光,呼吸育清 履是鞋子,踐是踐踏。凡鞋子縱著在腳上,故履踐就是腳踏。常有一句勉勵人家真實用功之話,叫做真履實踐,腳踏實地。但此處是說履踐天光,不是說腳踏實地。請問如何謂之天光?曰天光者,就是說天道乃是光明的。履踐天光,呼吸育清,乃是說要真履實踐天道的光明,必須要善調其呼吸,以育清陽。夫調呼吸何以能育清陽?即謂一呼一吸之中.有真機在焉。夫呼為陽,吸為陰。能將呼吸調和,則真機發動。於是一闔一辟。玄關顯現。真空之虛無竅中,有一靈之妙有發生。此一靈之妙有,即是清陽,故調之呼吸育清。 (8) 出玄入牝,若存若亡 玄牝二字,出於老子道德經。經雲“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所謂穀神者,就是說虛穀中的靈氣。即是道書上所說的天穀元神。而所謂穀者,乃是空其中而包其外,外麵包的什麼東西?就是玄牝,有玄牝一包,那穀神便能發生妙用而不死。玄牝是什麼東西?就是一陰和一陽。就外呼吸而論,則前人有以口為玄而以鼻為牝。則口鼻之息,便可謂之穀神。若就身中而論,則當以心中神為玄,腎中氣為牝。而神氣合一中產生之虛無一氣,便是穀神。若就南宗而論,則以離門為玄,坎戶為牝。而於坎離既濟中產生之先天靈機,便是穀神。而上文所說的呼吸育清,亦可以說呼是玄,吸是牝,而呼吸所育之清,便是穀神。所以玄牝二字,不要指定那一件。總而言之,是陰陽出入的門戶。而門戶之中,便有穀神在內。出玄入牝,就是出此入彼,出彼入此,陰陽溝通之象。黃庭經上說:出清入玄二氣煥。又曰:出日入月呼吸存。語句雖殊,意義無別。若亡若存者。即若有若無。蓋形容其呼吸之細而深。由口鼻呼吸,漸變為臍腹之呼吸,而道家所謂胎息。將入禪定之境界也。此必須做工夫時,自己體驗,非筆墨所可描寫。 (9) 綿綿不絕,固蒂深根 此即形容呼吸氣出玄入牝時,若亡若存之景象。蓋綿綿細也,細則若亡也。不絕者,無一息之暫停,不間斷也。不間斷則若存也。蒂與根,指人身生命發源之處。醫書指兩腎中間謂命門。其實就在臍腹之中。丹經又名元海。務使元氣充滿其中。綿綿不絕,如胎息然。則可為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矣。道德經雲“虛其心,實其腹。”先哲詩雲“心在靈台身有主,氣歸元海壽無窮。”夫心在靈台則心虛矣。而氣歸元海,則腹實矣。蓋心虛者,元氣方能下降而直貫於腹。而腹實則深根固蒂下元鎮定。久而久之,其氣漸貫於四肢百脈,乃能周身通暢愉快融和也。 (10) 人各有精,精合其神 精有兩種,一是元精,一是濁精。元精是在恍惚窈冥中忽然間似有一覺一動,而並不因為外界的感觸所致者之謂。且不化為膠粘的流質者。濁精則大都感於淫欲之念所化。或飲食方面多吃了刺激興奮與有情的血肉之物,亦易變濁精。但修煉家所用之精是元精,不是濁精。然元精也是每個人都有的。不特男人有,就是女人也有的。修煉家候元精發生的時候,便要設法去渾合他的元神。什麼叫做元神?就是吾人的靈明知覺。而不是從思慮所得者。蓋思慮之神,名為識神,非元神也。精合其神,如何合法,則有待乎口授而心領神會,筆墨不能詳也。 (11) 神合其氣,氣合其真 俟元精發生之後,即合之以元神。則水火既濟,精神合一,精且化為神矣。然神之為物,總覺其太嫌靈活。如砂中之汞。(按汞就是水銀,在中國藥材店裏可以買到,其出身是從朱砂中提煉出來的。丹經上以汞比神,就是因為他靈活的緣故。)出入無時,往來莫定。參同契謂之河上?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將欲制之,黃芽為根。又說是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華,轉而相因。蓋謂神固好飛,不大肯安守本分。然有黃芽與金華制之,便不飛矣。此所謂神合其氣者,亦是此理。蓋是氣,即參同契之所謂黃芽與金華之類也。丹經謂凝神入氣穴。陰符經曰:擒之制在氣。蓋是氣廣漢無朕,渾渾淪淪。神能合乎是氣,神必不飛矣。莊子仲尼曰“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惟其虛而待物,故神可入內。又應帝王篇曰“汝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以上幾節,均可以作神合其氣之注解。其實就是心息相依,神入氣中耳。氣合其真者,謂神氣既已合一,渾渾噩噩,不識不知,不走不飛矣。於是基址堅固,氣血調和,國富民安,藏府通泰。則采大藥者是其時矣。真者,即指大藥言也。丹經又名真種子。真種子便是真陰真陽產生出來者。丹經譬之謂黍米玄珠。又說是金丹成象。蓋於此時也。真所謂重開混沌再造乾坤矣。 (12) 不得其真,皆是強名 倘不能得到這一粒黍米玄珠真種子,則修仙學道,皆是勉強的名式而已,絲毫沒有實際的。所以悟真篇雲“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倘有了這一粒黍米玄珠的真種子,則便可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矣。蓋此真為天地之至精,元始之祖氣,能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生仙生聖者,則修煉家安可不設法采攝此真哉。 (13) 神能入石,神能飛形 神者是虛靈的東西,石者是冥頑的物質。神能入石者,因神之虛而靈耳。蓋虛而不靈,則雖不礙石而不能入石。靈而不虛,則雖欲入石而有形妨之亦不能入石。故欲入石者,惟虛靈二者相兼方可。茲證以世間虛靈之物,惟電庶幾近之。蓋電無形而有性。無形故金屬不能礙之,有性故能傳電於金屬。或生光熱,或成動力,皆由虛靈之故耳。神之所以能入石者,亦以此也。神能飛形者,神本虛靈而輕清,虛靈而輕清者,其本性自有飛揚之性能。但神雖能飛,而無形不足以自見。今神在形中,以神煉形,則神力愈旺,形隨神化。故神能飛,形亦能飛。然形之所以能飛者,賴神之力耳。猶電動機之所以能發動而作各種動力之泉源者,賴電磁之力耳,故修仙學道之人,若但出神屍解者,則猶電動機之自身轉動而已,則其效不彰。若連肉體白日飛升者,則猶一電動機而帶動各種機器,作各種不同之工作,則其利溥矣。 (14) 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此亦言神之功能也。蓋神之為物,靈妙莫測,玄妙難思。自能無往不利,所在皆亨。然入水不溺,魚亦能之。人之熟習水性善能游泳者,亦能不溺,但不耐久居水中耳。然其所以能不溺者,蓋與水性相習,忘其為水耳。神則變化圓通,能剛能柔。固能和同水性而無礙,自然可以不溺。入火不焚者,動物中,據淑苴子書中說:南方有火鶪火鼠之類,但今人未能目見,不足取信。但礦物中金屬一類的東西,的確入火不焚。還有璞玉寶珠,或用水浸久的東西,亦不能焚。總而言之。有兩種特性,一定能夠入火不焚的。是什麼呢?一種是秉至陽至堅剛的性質者,一種是秉至陰至柔的性質者。蓋陽極則與火同化。陰極則水能剋火。至於神呢,既是至陽至堅剛,又是至陰至柔韌。故所以能入火不焚。茲譬以世間法而論,則有兩種人能夠不吃人家虧的。一種是勢力強大。最有本領的人,人家當然不敢給虧他吃。一種是雖無勢力本領,但是圓通多智,性情平和,善合人意。那人家亦不肯給虧他吃。倘使兼二者而有之。則便是神的能剛能柔,能堅態韌。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矣。因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人生學與物理學,其原理本來是相通的。所以聖人能和光混俗,智士則明哲保身。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若非有道者,其熟能與於此乎? (15) 神依形生,精依氣盈 神猶火也,形猶燭也。火若無燭,火散於虛空而不可見。神若無形,神隱於造化而無所憑。故火賴燭而發光,神依形而顯靈。燭之油量充足,火光愈明,形之魄力偉大,神靈愈旺。然亦有人形體雖強,而神靈智慧不足者。形體雖弱,而神靈智慧極豐者,其何故歟?曰此猶燭之油量雖充足,但油料不清,夾雜穢質。則燭體雖大,光頭亦不能明顯。若油料純潔而無穢,則燭體雖小,而光亮則反能充足也。以比人體雖強而後天濁質太多,則神智不充。而形體弱者,先天精氣反足,則神智清靈。然最高等者,當以形體既強而先天氣亦足。則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心廣體胖,形神俱佳矣。然無論神之清濁,熜依形而生。形清則神清,形濁則神濁,形旺則神旺,形衰則神衰,形壞則神離。故修煉之士,雖當注重在神,而亦當保全其形。此道家以性命雙修為貴之原因也。精依氣盈者,因精之與氣,亦是相須為用。精雖因氣而盈,氣亦因精而旺。蓋精能生氣,氣亦能生精。猶水氣能化為雲,而雲氣亦能化水。凡到春夏二季,水氣盛則密雲多,雲氣盛則雨水大。秋冬兩季,則雲水俱少。此以天時論。若以地理論,則東南卑濕,水多雲多,雲多水多,凡人則自少而壯精氣盛,自壯而老精氣衰。西北則異是,蓋少而壯,猶春夏與東南也。壯而老,猶秋冬與西北也。總之天地之間,水之與雲,猶人身上精之與氣也。故天道地道人道。其原理實不能區別也。 (16) 不凋不殘,松柏青青 吾人既知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之道,則知以形攝神,以神煉形。以氣生精,以精化氣。自然精氣充盈,形神俱妙。於是乎不凋不殘,常如松柏樹之翠色青青,永不衰老矣。 (17) 三品一理,妙不可聽 三品即神氣精也。在後天則神與氣精分而為三。到先天則元神元氣元精,三者混合為一,打成一片,扭成一團,聯成一氣。故雲三品一理。妙不可聽者,言其玄妙精微,無聲無臭,非普通之耳所能聽也。 (18) 其聚則有,其散則零 此在出陽神之後矣。蓋玄功之妙用也。其聚則有者,即聚則成形也。其散則零者,即散則成氣也。 (19) 七竅相通,竅竅光明 七竅有外七竅與內七竅,外七竅是耳目口鼻。內七竅是屬於心臟。先哲雲:人心有七竅,聖人七竅皆開,愚人一竅不通。普通人或開一、二竅,或開二三竅不等。然欲內竅之通,必須外竅之閉。外竅閉則內竅通,外竅通則內竅閉。若能內七竅相通,則視聽食息,不用耳目口鼻。天耳慧眼,皆從性光中發出。世出世間之事,可以無所不聞,無所不見,無所不知,而渾身光明洞徹,萬竅齊開。故孫不二元君詩雲:元神來往處,萬竅發光明。大道歌雲:蒸融關脈變筋骨,處處光明無不通。悟真扁雲:近來透體金光現,不與凡人話此規。皆竅竅光明之證。 (20) 聖日聖月,照耀金庭 日月有數種解釋:一則以兩目為日月,謂左目為日,右目為月。因其能返觀內照,令發光明故也。一則以耳為日月,因耳為腎竅,腎屬坎,坎為水為月。目雖為肝竅而肝木生心火,實即心竅也。心屬離,離為火為日。總而言之,亦是說耳目之竅,收視返聽,使精神內守,於是光明照耀乎金庭。娑婆世界變為琉璃世界矣。金庭指人身上之部位而言,如仙書所謂絳宮,玉關;金殿、玉堂之類。或雲:此兩句乃是指天上而言。不知功夫做到如此地步,天人已聯絡一氣。人身中之現象,即天宮裡之境界也。如淨土宗他們所說的「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之理同。 (21) 一得永得,自然身輕 一得永得者,謂採得先天之大藥也。先天大藥,純粹以精,潔淨自然。?非濁精幻丹可比。決不至得而復失。故雲一得永得。先天大藥秉純陽之性,其氣溫和而輕清。至柔之中,有至剛之德。至剛之中,含至柔之性。故能變化幻軀重濁之質。所以雲自然身輕。蓋即質隨氣化,神能飛形之理也。 (22) 太和充溢,骨散寒瓊 此言太和元氣充溢周身時,筋骨變換之景象。所謂骨散者,乃骨節融化之狀,若酥軟而解散也。寒瓊者,即骨節間涼爽鬆透,周身若有瓊瑤之氣。總而言之,形容其舒適融和妙不可名之象。 (23) 得丹則靈,不得則傾 金丹大藥既得,則能通靈變化,神妙莫測。不得,則生老病死,終究傾喪其身。 (24) 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此言丹之形象,不可形容,非白非青,難以摹擬耳。 (25) 誦持萬遍,妙理自明 請問這是什麼道理?為什麼誦了一萬遍,妙理自然能明白呢?茲有幾種解釋:一種是指通文之人而論,則能口誦心維。但必須要至誠連念,不可間斷。則心能束氣,氣能束心。神會於理,理合於神。於是恍恍惚惚,窈窈冥冥,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綿綿不絕,固蒂深根等情形景象,於誦經之時,即能證其一斑。所謂妙理者,不特文中之妙理能明,即身中之妙理,亦能得經力之不可思議而通明。道經所謂誦之既久,即得五臟清涼,六腑調泰。參同契所謂「千周燦彬彬兮,萬遍將可覾。神明忽告人兮,心靈乍自悟」。蓋謂持誦經文之心力念力,一貫於身中,久之自可與大道相通,造化合一。精誠感格,天即人,人即天矣。然必須要放下萬緣,至誠念誦而滿一萬遍者。則身心方面,方有不可思議之變化,不可形容之景象。玄妙之理,不期明而自明。若隨便念誦,視同兒戲。或貌雖誠敬,而心中雜念紛披,胡思亂想。或雖肯至誠念誦,而事實上環境不許。不容其一心清淨,專志念誦。如此類者,則誦萬遍,實不能與心靈相應也。至於還有一種不通文理的人。但能學習念誦,而不知其解釋。然能至誠念誦,心不外馳,亦能一氣貫通,而暗合道妙。久之智慧開發,心地清涼,怡然釋然,亦能得不可思議之明悟。 雖然,學者不可誤會,以為如此說,則修行者只要誦經可矣。不必再做工夫了。不知誦經者,雖亦能明悟妙理,變化身心。然極難極難。且終屬性功上事,等於佛家明心見性功夫。到命終時,祗可預知時至。沒有痛苦,臨逝安祥,從容就道而已。若欲出神入化,魄魂俱靈,變幻無窮,身心並妙。則非命功成就不可。故紫陽真人曰:「饒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拋身又入身,何似更兼修大藥,頓超無漏作真人」。蓋誦經之極,祗能了悟性靈。若欲超無漏而證真人。則非修大藥不可也。大藥者何?即陰陽合一,無中生有之大還丹也。純乎命功上事矣。 《附錄》回風混合,百日通靈 虞陽子解 《心印妙經通俗注解》,作者同門汪君伯英,在原刊中,不知如何即已缺少“回風混合,百日功靈”之注解。日前忽然覺及,因念全篇之中,獨缺此一節,不無白圭之玷,滄海遺珠之憾,非僅上下失卻貫串,亦且人易誤懷隱秘之疑。用是不揣魯鈍,聊事補綴,勉為貂尾之續雲耳。回風混合,百日功靈 上節已經講到“存無守有”,這正如邵康節之“若識無中含有象,許君親見伏羲來”。什麼是“親見伏羲”?就心性而言,即是說心地已明,見到了您自己的本來面目了。如就功用而言,假使到達妙有發生的境地,那就證明您的“鑽杳冥”已經成功,進入完全先天的真空境界,正是“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玄酒味方淡,太音聲正希”啊!下一步,那是就要講到“回風混合,百日功靈”了。 因為由於靈根的充實,皆是從積精累氣而來,所以坎中一陽腎氣上升,離中一陰心液下降,謂之“坎離交媾”。孟子說的“睟面盎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這是由於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蘊集底效果。從其“四體不言而喻”語看來,倒也有類似於“不汲靈泉常自流”的玉液景況呢! 此處回風與混合,不是把回風去做混合的工作,須分開來講。以風息護精氣之運轉是武火,而神氣之混融,全仗真意乃文火。 入藥鏡雲“起巽風,運坤火,入黃房,成至寶”。烹煉鍛鑄。也就是鼓起巽風,扇開爐焰。易經“巽”卦,代表風與氣息。後天八卦,巽在東南先天之兌位,代表口鼻之呼吸。先天八卦。巽居西南後天之坤位,代表體內之真息。起巽風,就是合先後二天之氣息,去運轉周天。 什麼叫“運坤火”,因為真陽之氣,產在坤方,“按坤方,清淨指腹下,栽接指彼家。”藥氣生髮之後。將要以神馭氣,用火行功,故曰“運坤火”。然後駕河車,到達中宮黃庭而休止。 “混合”,不但是以神合氣,以氣和神。張紫陽且謂“木性愛金順義,金情戀木慈仁”便有攢簇五行,和合四象之意。然當藥生之後,若不以真意與其配,則氣自氣而神自神,如何能兩者感應道交。如真鉛真汞,亦須憑黃婆去為他們媒合,方始金木合併起來,以至打成一片,扭成一團。所謂“真意”者,就是在先天境界中,不雜不二,至誠專一的一點心意。以後還須仗中和位育之功,來調勻火寒水幹的火候。悟真雲:“四象五行全藉土”,這樣的“混合”不過百日,就成通靈的大還丹至寶了。然後才能進而達成下一節沖舉飛升的地步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