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伏贴”真相还原(究竟是骗人的东西,还是国粹?)

 水木年华138 2017-07-11

关注订阅“健康小指头”,做您的健康小帮手,让您更懂健康更懂医!

每到夏季入伏,很多人都要贴“三伏贴”,有的医院甚至人满为患,但也有不少质疑,认为“三伏贴”是骗人的东西,是愚昧的民俗,不但没什么效果,反而有害。到底孰是孰非呢,今天“健康小指头”和您一起,探个究竟。

“三伏贴”真相还原(究竟是骗人的东西,还是国粹?)

探究三伏贴的是是非非

三伏贴的起源

三伏贴发源于三伏炙,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这是一本记录当时风土人情的书,但详细描述其应用的,是宋代的《针灸资生经》。书里的“天灸”,即用“旱莲草”外敷,治疟疾,用药后皮肤局部会起疱。后来在清代医家张潞的《张氏医通》里,将三伏贴用于治疗哮喘。再后来,三伏贴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扩大到消化道疾病、风湿、骨病、儿科疾病等。

可见三伏贴虽古已有之,但之前应用范围非常有限(疟疾和哮喘),应用于很多疾病是近现代才有的事情。

“三伏贴”真相还原(究竟是骗人的东西,还是国粹?)

贴三伏贴

三伏贴的原理

核心原理是冬病夏治。中医认为冬天人体气虚、阳气不足,像老慢支、哮喘等疾病往往在冬天诱发或加重,称这些病为“冬病”。而夏天,人体阳气充沛,趁此时机,将中药贴敷于穴位,鼓舞正气,调和阴阳,发挥“缓治其本”的作用,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效果。

可见三伏贴治的是“冬病”,就是由于气虚、阳虚而在冬天加重或诱发的疾病。这点大家一定要想着。

“三伏贴”真相还原(究竟是骗人的东西,还是国粹?)

中医主张冬病夏治

三伏贴所用中药的毒性

争议最大的是细辛甘遂。反对者认为这两味中药都有毒性。支持者认为很多三伏贴对用药都进行了改良,即使使用,用量很小,不会中毒,掌握好应用的范围,如肾功能不好的人慎用,孕妇和两岁以下的婴儿禁用,没有什么问题。

三伏贴的效果

清代医家张潞在《张氏医通》里写道,“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认为三伏贴可以治本,除去哮喘的病根。有些人用后确实觉得管用,但有些人感觉效果不明显。反对者认为觉得管用的是心理作用,属于心理安慰,而且三伏贴一年贴三次,三年一个小周期,有的还需要更长的周期,那么长的时间才有显效,黄花菜都凉了。主张应用三伏贴的中医专家也表示:三伏贴既不能包治百病,也不会立竿见影。

“三伏贴”真相还原(究竟是骗人的东西,还是国粹?)

中药甘遂有毒副作用

关于起疱和过敏的问题

一些人贴三伏贴后出现瘙痒、起水泡。有的医生解释为过敏,主张不宜再贴;有的医生解释为起疱,认为起疱是好事,能把毒排出体外,好了以后还可以再贴。

“健康小指头”的观点:前面介绍三伏贴的起源时说到,治疗疟疾时是起疱的,使用的中药“旱莲草”也有排脓毒的作用。而清代医家张潞在治疗哮喘时所用的中药,都是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结、开窍通络之药,并无排毒一说,所以“小指头”认为,过敏比较靠谱。

孩子由于皮肤嫩,免疫系统还未发育完善,过起敏来,往往更加严重,属于疤痕体质的,还会留疤,所以孩子贴“三伏贴”一定要谨慎,感觉瘙痒,应及时中止。

“三伏贴”真相还原(究竟是骗人的东西,还是国粹?)

真相还原 健康小指头的观点:

  1. 三伏贴冬病夏治,治未病的理论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从宋朝到清代也有医家实践经验的总结,有其科学性,但范围仅限于“冬病”,用于治疗其他病,效果就难说了;

  2. 每个人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即使患有冬病,也非人人适合,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而定;

  3. 是药三分毒,有利就有弊,要根据利与弊的大小做选择。如果治疗疾病带来的好处,远大于药物的毒副作用,这样的选择才是明智的。

在今日头条里 关注订阅 健康小指头,做您的健康小帮手,让您更懂健康更懂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