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最后一位翰林

 苏迷 2017-07-11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后来逐渐演变成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优越的士人群体。而翰林院随着科举制度的创立而出现,又随着科举制度的废止而消亡。
  1905年9月2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批准了张之洞与袁世凯等人递呈的《请废科举折》奏请,颁诏《清帝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因此1904年(光绪三十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时增开的“甲辰恩科”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科科举考试,此科进士由殿试入翰林就是最后的翰林。钱崇威就是中国“末代翰林”之一。
  钱崇威(1870-1969)(一说卒于1968年),字自严,别号慈念,又作慈严,吴江松陵镇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中进士,殿试入翰林,授翰林院编修。他与高振霄、谭延闿、商衍鎏、朱汝珍为同年,皆为清代最后的翰林。
  钱崇威是著名的书法家,一生精于诗词、书法、木刻版本学。《美术年鉴》称其“善书,清新秀逸,一洗馆阁之习。性豪爽,能饮酒。年老益壮”。恰如郑逸梅先生在《清代最后一位太史公钱自严》一文中的描写:“他的书法挺秀,从矩度中具有超逸神韵,和寻常一般科甲中人板滞工整的馆阁体不同。他作书能大能小,能楷能行,有的气势磅礴,有的结构精严,因此墨迹流传,蜚声南北。”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出版过《荐雁诗草》《木刻精印》,三十年为《金陵女子诗徵》作序,其间有大量书法作品问世。
  钱崇威非常热心地方教育。清代末年,私塾遗风盛行,钱崇威积极提倡社会办学,并拿出自己老宅的部分房屋,在松陵西门与王菼、费伯埙等人一起办私立爱德女校,与费伯埙先生共议筹建吴江中学,嗣后又建议震泽施省之先生创办震泽初中、育英高中,为桑梓服务,为家乡造就人才,并曾有拟办大学的设想,不料抗战爆发,计划成为泡影。他因在发展家乡教育事业上的贡献,被地方一致推举为开明绅士。
  钱崇威为人正直清廉。民国初年,他曾任江苏省高等检察厅检察长,但他当检察长没有多久就辞职了,原因是“有鉴司法黑暗,苞苴成风,又不甘同流合污,便洁身引退,从事教育事业”。1938年,曾担任过上海律师公会主席和青岛实业银行秘书长的钱崇威到上海避难,岁末穷困,古稀之年的他只能以卖文鬻字为生,有时代人撰状补贴生活,间有儿辈资助生活费,后又折返故乡以书画自娱,布衣菜饭度日。
  钱崇威还是一位勇敢的抗日斗士。日军侵占吴江时,他避难于好友朱元直家,以研究经史子集度日,与柳亚子、施省之、毛啸岑、金松岑等书信往来,吟诗作对,并讨论国内外时事,将忧国忧民之心倾于诗画之中。1938年朱元直出任伪吴江知事(县长)一职,并以副县长之位诱钱入职,钱因见日军在吴江大屠杀恶行,拒不从命,毅然化装出走,绕道到上海,避居南昌路美乐坊26号。
  在上海,钱崇威千方百计与日本人斗争。有史料记载:抗战时,上海沦为孤岛,凡敌伪所出告示,钱崇威常常趁黑夜偷偷去揭取。当时他的冒险行径,家人并不知晓。他“先以水湿润,然后以轻捷之手法为之,尤以雨夜为宜。”直到抗战胜利,他共揭取了一百多幅,后来都上交国家保存。
  钱崇威晚年居住在上海,于1969年去世,享年99岁。他与同科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传胪张启后以及章梫、谭延闿等相比,是长寿的。正因他长寿,所以被人誉为“清末最后一位翰林”。
  作为最后一位太史公,钱崇威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人生也大起大落,世事无常造就了他豁达开朗的性格。有两件趣事可以反映出他的这种性格。一是他曾让同为书画家的杨千里刻了一枚印章,刻的是:“我与列宁同日生”;二是他以“化佛”名自称:生平遇到三位仙人,革命遇到孙逸仙,演戏遇到孙菊仙,书画遇到杨草仙。
  钱崇威一生所书楹联、书法、扇面有不少存世,其诗书传家更为后人树立了楷模。
  □施泉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