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毅传书故事发生在太湖?

 苏迷 2017-07-11
柳毅传书故事发生在太湖?
 五峰园内柳毅亭,亭下土墩传说是柳毅墓。 嵇元绘
  

 正德五年(1510),苏州府的吴江、昆山大水,东山籍大学士王鏊为家乡的柳毅井题碑。   相传当年柳毅由此井进入龙宫,故井以人名。   (周永成摄)
  ▲嵇元
  落第书生的传奇

  《太平广记》卷四百十九“龙二”这一卷中,收有一篇题叫《柳毅》(或叫《柳毅传》)的传奇,这是唐朝一位叫李朝威的人所写《柳毅》故事的最早记载(《太平广记》所收的这个故事出自传奇集《异闻集》,已佚)。
  《柳毅传》是唐代最为著名的神灵和人相恋的故事;因这传奇在《类说》卷二十八又叫《洞庭灵姻传》,所以也归入灵姻类故事。
  这篇传奇的开头是这样的:
  唐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
  说有一个叫柳毅的儒生,他在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参加考试,但没有考中。在回家乡“湘滨”的途中,他遇到了一位外地远嫁来泾河的龙女,正“风鬟雾鬓”“,牧羊于野”。
  这位“殊色”的美丽龙女,是洞庭君也就是洞庭龙王的小女儿,远嫁给泾河龙王次子,受到婆家虐待,被打发做牧羊女,在野外孤苦伶仃地放羊。那些羊其实是雷霆之类的“雨工”,不是普通的羊。
  龙女托请柳毅带一封信给父亲,她说:“闻君将还吴,密迩洞庭,或以尺书寄托”“,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乡人谓之社橘,君当解去兹(腰间束)带,束以他物(将腰带束在其他物上,以代替君的身体),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君)因而随之,无有碍矣”。
  柳毅按照龙女所关照的方法,来到洞庭龙宫,送上信。洞庭君的弟弟钱塘君,吃掉了薄情的泾河小龙,救回了龙女。经过一番曲折,龙女嫁柳毅为妻,夫妇俩先是居住在南海,后归洞庭(定居于湖上一座可浮动的山中)。开元末年,柳毅表弟薛嘏,谪官东南,(坐船)“经洞庭”,遇到柳毅的湖上仙山,柳毅邀请他到山上游玩聊天,还给了他增寿仙药。李朝威是听了薛嘏的讲述,记载下来这个故事。

  故事发生湖南或苏州?

  这个故事本是神话,好比考证孙悟空的花果山在哪里一样,如研究柳毅是哪里人,好像有点多事。但这个故事实在是情节瑰丽动人,人物美好,主题也是体现了一种正义感、责任感,故事中又写明时间、地点、故事来源,像真实的人和事一样,于是后人就会感兴趣故事中提到的地方,到底是哪里了。
  因为故事提到湘滨、洞庭,有的人就认为故事发生在湖南。为了弥缝故事中提到的“吴”,有人说“三国时吴国的疆界包括湖南在内,所以湖南也可以称作'吴’”。(张友渔选注《唐宋传奇选》该故事注释第23条。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也因为故事中提到“将还吴”,还看到柳毅表弟谪官东南,有人又认为这是一个原产于苏州的故事。
  龙女要柳毅送信,地点不可能用一个包括湖南的极大的地区概念,而是应该精确一点,才便于提出请人义务送信的理由。我不太清楚东吴到李朝威创作此小说时的唐代大约有500年了,是不是人们还是将湖南看作是吴地。按照一般常规看法,东南地区都可称吴地(或吴越)。既然李朝威文中有东南和吴两个称呼,那么作者心目中,吴”和“东南”是两个概“念,东南是大概念,在这个大概念里的吴,作为一个小概念,自然是指吴县、吴郡,故事里的吴是一个很明白、很具体的地名。
  事实上,至少从北宋,苏州人就认为柳毅传书的故事发生在苏州,早在北宋真宗时,柳毅故事就已收入苏州地方史籍。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朝廷诏修苏州《图经》,此书由李宗谔完成,但此书不知在何时佚失了。好在进士朱长文著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的《吴郡图经续记》中,引文中还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其中有一条记载值得注意:“柳毅泉,事具《图经》。泉在太湖之滨,虽大风挠之不浊,虽旱不耗,此所以为异。”
  唐开元的最后一年,是741年。也就是说,从李朝威写这个故事,到苏州地方地书有“柳毅泉”记载,不过250年左右。应该是先有物,再有记载,因此从一个传说到苏州民间出现柳毅泉名胜,其时间要更短。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太湖边的一口井,认为和柳毅有关,如果没有社会较高的公认度,也不会收载在地方志中。
  而且苏州东、西山,不仅从唐代就产橘,而且作了贡橘,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还亲自去监督采摘进贡到京城里去的橘子。想来东、西山的橘子天下知名,成为产业,也就需要奉橘为地方神,以护佑这个产业和植橘之人,才有了橘社;至今那里还有一个叫橘社的地名。
  南宋时苏州城市地图、官方所绘制、刻石的《平江图》碑上,有柳毅桥的记载。作为地名,要有相当长的时间培育,没有特别原因,社会和官方不会很随便地拿小说中的人物来命名的。
  苏州城乡民间均有龙女庙或祭祀柳毅的水仙庙、柳仙堂。清道光初年《清嘉录》开卷首条“行春”:“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观者如市。”如果以一篇小说的影响力,导致形成一种民间信仰和风俗,这样的解释显然说服力不强。
  柳毅在苏州的遗迹,苏州地方志书记载很多,几乎可以说历代都有,举不胜举。撰写这些志书的人,都是苏州士绅,没有一个是好为怪力乱神的文化人。也就是说,苏州的历代志书的撰写者,无论是北宋的朱长文,南宋的范成大,明代的王鏊,还是官方的地图编制绘者,都是品行可信的文化人、高级官员。

  洞庭与洞庭湖之别

  今天还有人用现代学术思维对唐代的洞庭、洞庭湖的用法,作了数据统计,得出了书中洞庭指太湖的结论:
  太湖之所以称洞庭,是因为太湖有洞庭山之缘故。以洞庭称太湖,乃是以局部代整体,因而很少有把太湖称为洞庭湖的,只是称作洞庭。唐家璇人似是很注意“洞庭”和“洞庭湖”的区别,在《全唐诗》中,“洞庭湖”共出现40次,然考其所指,没有一处是指太湖……如果在《柳毅传》中出现“洞庭湖”那就可以推出小说原发生地在湖湘地区,但《柳毅传》中,“洞庭”出现了24次,却没有出现一次洞庭湖,而在《全唐诗》中,“洞庭”一词有三分之一左右是指太湖及太湖洞庭东西山。从上面分析可以推论出:《柳毅传》中规避“洞庭湖”似乎在有意表明故事发生地点不是发生在湖湘地区。如果再联系文本出现的钱塘君,故事发生地在太湖地区就更具有合理性,毕竟,太湖和钱塘江的联系紧密。另外文本中还有“闻君将还吴,密迩洞庭”,能够和吴“密迩”的也只能是太湖,而不可能是湖湘洞庭。(肖献军《<柳毅传>原发生地考辨》,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月号)
  论文作者是岳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他的分析甚有道理。
  其实,李朝威在故事最后说,柳毅表弟薛嘏,“谪官东南”,在洞庭见到了已成仙人的柳毅,已经指明了故事的来源,是在东南地区——那就不可能是湖湘了。
  至于洞庭为什么又指太湖,外地人一般不太清楚缘由。原来,汉末魏晋时,道教将苏州太湖中西山岛上的林屋洞,列为道教十大洞天之九,叫“左神幽虚之天”(记载在北宋所辑的大型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卷进二七“洞天福地”)。屋者,就是庭,洞中之庭,就是指林屋洞,早在晋代,郭璞就说这个洞为“洞庭穴”(见唐代的《吴地记》)。
  清乾隆时的《太湖备考》第五卷中说有林屋洞的山,也叫洞山,金庭山,又叫庭山,与玉柱山相望,因被人称为“金庭玉柱”,这是洞庭得名的来源。但该书作者看了庭山和玉柱山,也很失望,说是文人“好为夸词”。其实“金庭玉柱”就是指林屋洞,洞内广阔如庭,分为丙洞、雨洞、隔凡洞等多个洞,并有石钟乳、天沟、地河等,奇瑰难言,道教人视为神仙洞府,如果要精确地说,金庭玉柱是指其中的一个叫丙洞的洞。
  需要说明的,是苏州东、西山一带,也叫洞庭东山、洞庭西山,将洞庭代指太湖,并不是指全部太湖,而是洞庭东山、洞庭西山一带的湖山。
  林屋洞也被认为是龙居之处,林屋山因此当地也有人叫龙洞山。明代莫旦《苏州赋》中有云:“洞庭丙洞中有银房,蛟龙之窟也。”苏州人古时就认为,洞庭是龙家乡。上世纪80年代地方为发展旅游业,整理淤塞的林屋洞,从洞中出土了唐、宋祭神所用的金龙及青铜鎏金龙7条(现存苏州博物馆),其中1983年8月4日洞中出土的两条金龙,每条重约40克,这些文物是从盛唐时就进行的“投龙醮祭”的实物(历史记载还要投进洞中其实是银质的玉简),是苏州人认为太湖中有龙族居住并采取尊崇态度的证据。正是苏州太湖道教的影响,苏州太湖包括林屋洞等,成为产生人神相恋传说的土壤。《柳毅传》写的是苏州人和苏州的故事,故事中有浓郁的道教思想,也就不奇怪了。
  关于李朝威,其人史料太少,不清楚其身世。如果从作品来看,颇像是一位道士或道教徒,他通过作品告诉人们,儒生落第,原先生活没啥希望了,但通过学道,人生峰回路转,立即出现全新的局面:有美女、有财富、还享长寿,那生活真是美得不得了——学道多么好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