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脉窦血栓” 的诊断要点及特别提醒,附表:静脉性脑梗死与动脉性脑梗死的鉴别要点

 新亚赵 2017-07-11


静脉窦血栓

静脉窦血栓(dural sinus thrombosis, DST)

静脉窦血栓(DST)为静脉窦内血栓导致静脉性脑梗死及颅内压增高的脑血管病,也可侵犯脑浅及深静脉。临床上易误诊,基础疾病包括围生期、感染、脱水、口服避孕药、血液病、抗磷脂综合征、肿瘤、创伤等。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包括恶心、呕吐、抽搐、视盘水肿、神经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


【诊断要点】

1.好发部位依次为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直窦、脑静脉,平扫密度增高(CT值>50HU)(图1A),可为绳索状。

2.静脉性脑梗死为椭圆形低密度伴灶内高密度(图1B、C)。

3.大脑镰和小脑幕增厚及密度增高。

4.增强示静脉窦内充盈缺损。

【特别提醒】

1.可疑病例应行MRI及DSA检查。

2.大静脉血栓为丘脑等对称性低密度。

3.需与动脉性脑梗死等鉴别(表1)。

图1静脉窦血栓(DST)

A.男,44岁。MRV证实多发DST。大脑大静脉、直窦(白箭)、矢状窦后部密度增高(白色短弯箭),CT值 66HU。横窦密度也见增高(未列出)。B、C.女,25岁。 产后头痛、呕吐。DSA证实多发DST。B.两侧颞叶及右基 底节多发低密度灶(3个白箭),颞叶病变内见块状不均匀高密度;C. 2个白箭示左侧横窦、乙状窦及颈内静脉闭塞

表1静脉性脑梗死与动脉性脑梗死的鉴别要点

项目

静脉性脑梗死

动脉性脑梗死

好发年龄

各年龄段,青年为主

中老年常见

基础疾病

高凝状态、围生期、口服避孕药、外伤、感染性疾病、脱水、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颈静脉损伤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变部位

上矢状窦,其次为横窦、乙状窦、海绵窦、Galen 静脉-直窦

脑深部与脑干穿支动脉、分水岭区、大脑中动脉等

脑实质平扫

不规则或椭圆形低密度灶,内见椭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大脑镰及小脑幕增厚及密度增高

局限性、大片状或分水岭区低密度、较大动脉血栓形成时可见动脉密度增高征

深静脉/静脉窦平扫

条状、索状密度增高

正常

平扫是否符合动脉分布

不符合动脉分布区特点

符合动脉分布范围

CT增强扫描

呈三角形或“8”字形充盈缺损

亚急性及以后可见强化

CT灌注

CBF及 CBV可能↑,MTT↑

CBF↓ CBV 不同表现,MTT↑

确诊影像学方法及表现

MRV,增强 MRV,DSA

CTA,MRA,DS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