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时代的电影教育

 heijilv 2017-07-12

一、韩国对电影教育的关注

自电影诞生之日起,到它的艺术价值得到承认,虽然历经了很长的时间,但仍然有人对电影学作为一种学术理论持否定态度。同时与电影媒体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影响相比,有关电影教育的认识和必要性一直被人们所忽视。

虽然地域不同、电影发展的背景和状况各有差异。但是与欧洲、俄罗斯相当不同的是美国早期的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蓝领阶层或者移民阶层为主要受众,通常被视作水平低下的机器复写式媒介,人们只承认它作为一种商业手段的价值。20世纪50年代末在英国出版的The Wheare Committee Report一书中提到“电影是一种毫无益处,只能带给人不良影响的媒体”①。由此可见人们对电影的态度,因此更不会与教育扯上关系。Levis和Thompson在他们的著作《文化和环境》中也未能认识到电影媒体的重要性,从那句“(如果电影)仅作为一种学习英语的工具还是可以利用的”,就可以看出作者对电影教育功能的偏见。

但也有一些学者持有不同意见和主张,这使得电影作为一门学问为社会文化研究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影响。当时在韩国,电影也从日常对话的话题渐次上升到学术讨论的境地,随着电影受众群体的扩大,围绕电影的言论也越来越丰富。特别是伴随着以数字化为中心的影像时代的到来,人们认为“电影”或者“与影像相关的专业”将会成为下一代最具学术潜力的领域之一,同时这方面的需求会持续扩大。电影和影像正在成为很多学术领域的热门话题,其弹性领域特征已经开始发挥统合作用。

佐证这一历史思潮变迁的案例有三。首先需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在韩国的大学中开始出现电影教育,其后20多年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纷纷开设与电影相关的学科。同时类似电影理解、影像文化理解的文化选修课也开始在非电影专业学生中走俏②。在各个大学,此类选修课常常是学生爆满、座无虚席。同时,越来越多的非影像学专业教学中,开始积极活用电影内容。譬如带有“通过电影……”或“从电影中……”这样字眼的选修课目日益普遍化。在各学科领域,把电影作为教学通路的课程正在增多。此外,虽然被指责有负面影响,但在其争论中韩国还是新建了一批以电影和影像为特色的艺术高中,同时还有一些商高或实业③性质的职业高中被改造成以电影和影像教育为特色的专业技术学校。从2004年起,小学和初高中教育也开始通过选修科目以及各种各样的才能特长课来实行电影教育。目前在首尔附近的首都圈或者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地区,这种普及式电影教育在200多所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实行,且数量还在逐渐增多。

当然这种对电影文化的需求和电影教育的关心在短时间内呈爆炸式增长的现象也令人堪忧。众所周知从量变到质变需要时间,而且在一些新开设影像学科的地方大学近年来出现了招生难的现象,这亦是准备不足的泡沫反应,我们应吸取教训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对年轻一代而言,比之印刷媒体他们更惯于接受影像媒介,因此通过影像教育,使他们接触音乐和美术等多类型文化艺术更为便捷。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对有关电影教育的方法论的思考和认知不足,人们只是顺应时代需求地增加人气科目,同时短、平、快地偏向以技术和制作为中心推进电影教育,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教育过程并未取得大的突破。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对有关教育哲学的研究和教育方法论的真诚思索还有很多不足。

如今,电影教育不仅在公办的正式教育机构进行,在民营的文化中心里也常年开设有各类培训,比如“剧本写作方法”和与电影制作相关的各类讲座等。另外由韩国主办的各种国际电影节也对电影制作相关的教育项目倾注了很多心血,并取得了相应的国际认可与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比之电影产业性与电影艺术性功能并重的国际大气候,韩国电影界似乎更优先考虑电影的产业化特征,因而可能局限了电影教育的发展。因此电影教育的方向和方法论的讨论显得尤为重要。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单纯的产业功能,还要能够培养杰出的艺术家,我们应该在这一认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电影教育的本质。在数字时代,学生们的思维更加自由、活跃,如何确立能够发挥创意的电影教育方法,是政府、大学乃至教育专家们应该共同研究的课题。

二、韩国电影教育的历史与现实

目前在韩国既有大学的专业电影教育,也有以文化艺术教育为目的的小学、初中电影教育课程以及为了实现艺术特性化而开设的高中电影艺术教育课程。与此同时,多种多样的社会教育讲习班也越来越多,比如依托电视台等媒体机构或文化中心、地方民间团体,自行分阶段开办的影像媒体教育课程等。

电影教育的正规课程主要开设在私立大学、电影振兴委员会附属的教育机关——韩国电影学院(KAFA)以及国立电影教育机关。根据记录,韩国电影教育最早始于1924年④,但正式开始成为制度化电影教育的历史应该只有六十余年。在此之前,电影教育主要以拍摄现场为中心展开学徒式教育,1953年徐罗伐艺术大学成立后,才开始有了按“教学计划”进行的制度化大学电影课程。

此后中央大学⑤于1959年、东国大学与汉阳大学于1960年、首尔艺术大学于1964年分别开始了电影教育。1980年清州大学、1982年庆星大学也分别在地方大学中开设了电影专业。大部分大学以戏剧表演教育为基础开设电影专业,或以兼具戏剧表演教育的形式设立电影课程,1964年根据政府实施的“相似学科合并方案”,戏剧表演与电影专业合二为一。此后新成立的该专业大部分以戏剧电影系来命名,这一标准沿用至今⑥。以中央大学的专业设置进程为例,开始于1959年的“戏剧电影专业”于1989年两相分离,其后通过选拔不同潜质的学生来分头进行“戏剧表演”和“电影”的专业化教育,目前这两个专业因其特殊性再次被合并。东国大学在设立戏剧表演专业一年后,独立增设了电影专业,之后两专业合并。但2001年两专业再次被拆分,目前“电影影像学”专业一直被独立保有。汉阳大学在成立电影专业之初便与戏剧两相独立,但1964年合并了戏剧表演和电影,直到2007年才再次进行了专业分割,不过2011年又重新将其合并。此外纷纷成立的其他大学在该专业设置上有多种形式的新设与改编,或以戏剧表演专业为基础合并专业,或以电影学为中心开设学科方向,并逐渐统合动画、影像多媒体等专业一直延续至今。

韩国电影学院(KAFA)作为韩国电影振兴公社(电影振兴委员会)的附属教育机关成立于1984年,教育对象为专科毕业以上的学生。它为韩国电影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改变了韩国电影界固有的封闭式规则与师徒制惯例,大大缩短了导演处女作发表的时间。

成立于1992年的韩国艺术综合学校映像学院为国立电影教育机关,是政府“促进韩国电影影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受益者。它奉行选拔少数精英进行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教育,亦对此后私立大学电影教育方向确立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韩国的大学电影教育均提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鉴于近来有些大学偏重于电影制作的实操能力培养的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符合时代与学生要求的教育课程重新进行调整,逐渐完善被长期忽视了的领域,以实现更加营养均衡的电影教育。

大多数学校在四年的教学课程中开设了电影理论、导演基础和摄影、剪辑、声音等技术课程以及电影史和剧本写作课程。从全面教学的模式来看,电影概论、电影分析和导演艺术、摄影等基础技术课以及纪录片理论、实习实践等课程配置均衡。但实际上,韩国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因为公共课和必修科目多半为指定(比如英语、哲学和写作课程),因此专业课程只能局限在“基本概论”或“技术基础”,并且大四课程基本上都是为了完成毕业作品而开设的,学生大部分精力都集中于电影制作而无暇他顾。因此在多样化课程配置方面,存在着很大困难。大二和大三在学分限制以内,为了实践而开设有导演、编剧、摄影技术等课目,同时包括很多细部课程如剪辑、声音、美术设计、纪录片、实验电影等,比起追求深入式教学效果,韩国大学更多采用的是百货店式多样化分散式课程调配。

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创造性培养是最重要也是必需的。然而这并不能在单纯地操控设备或是实习过程中习得。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表明,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观察和体会反而有利于创造性的开发。对于怎样才能创作出“好电影”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不仅仅需要电影理论和电影制作的结合,也需要电影这门学科和其他多样学问的结合。虽然在很多大学实行了双学位和辅修专业制度,但对学生而言,真正能因此取得多少成效并不明显。双学位的着眼点似乎只是为了就业需要而开设罢了。

三、数字时代的电影教育方法论

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以影像媒体为中心重整空间表现的时代,电影不再单单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是综合所有影像媒体的中心。特别是数字技术和其他媒体的自由融合使得电影得到了新生命与发展的可能。自电影诞生以来,数字化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技术变革,这不仅作用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就连电影发行、上映环境和实现意象再现以及电影语言等方面均带来了巨大的模式变化。如果说过去是偏向于以培养导演和摄影技术为中心的电影教育的话,那么现在则是需要进化电影教育方法论的时代。在数字网络发展所形成的媒体融合的崭新环境下,对正在经历这种变革的电影本体性认知变得尤为重要。根据对这一趋势的解读方式的不同,过去传统的电影教育课程和教育方法论也似乎应当随之寻求新的变革,从而努力开发完善进化中的教学方法。

1.经验教育

向电影文化(cineliteracy)的回归数字化蓬勃发展对电影教育带来了诸多裨益。在一般的教学课程体系中,电影专业学生需要在四年中平均完成2~3部短片作业,但数字技术的发达令拍片实践的便利性大增,因此利用假期不断进行创作实践的学生越来越多。过去胶片时代的学生花大把时间用于掌握复杂的技术,同时拍片费用也是不小的负担。如今数字技术的发达带给学子们的最大福利则是技术的简便性和费用的极大缩减。数字技术使学生能够拍摄更多作品的同时也藉此得到更多人生经验。

电影并非单纯靠技术工作完成,而是通过多样的艺术体验获取一定的艺术修养并融合自己直接或间接的人生经验来完成的。学生在实践拍片的过程中会犯很多错误,这反而能令其学习到更多东西,这一过程中的失败经验恰恰是弥足珍贵的。数字技术在使学生不再害怕拍摄实践的同时,也令电影赏析变得轻浅。比如说与过去的电影院观影行为相比,下载观看电影正日益普及。下载使电影欣赏变成一种个体行为,片段化观看或快进观看是数字化带给电影的副作用。

电影是讲述故事的媒体,但在创造故事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价值观层面的影响。电影故事是通过结合自身经验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来的,而大部分学生并不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多种多样的文化性体验,因此很难充实以叙事为主的电影。加之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相比读书更少,电影的审美取向也更偏重于主流电影口味,缺乏健全的电影文化脉络。因此在如今这个如潮水般不断涌现出新影像、出版媒体以及便捷接触电影的环境中,其经验的获得反而不如资源贫乏时期。

但一味单纯地向学生强调阅读和海量看片的重要性显然不够。为什么要多看多读并研究那些已过去了的历史和艺术名片?学生们对此目的的认知显然不足。我们需要用与他们的时代相符的方式来说服并引导他们参与其中,在实际环境中请大家一起参与讨论并引发思考,这才可谓令人称道并切合实际的教育方式。

电影产业发展要求创作者适度放弃自我个性。与自己想拍什么样的电影相比,观众想看什么样的电影似乎更重要。甚至在学生作品中,创作者也越来越放弃个性展示而更加关注大众喜好(将焦点集中于大众热爱的故事情节上)。笔者并不是说这一状况全无价值,但认为至少应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追求多样性表达。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电影节经验值得学习。电影节为学生们营造了以多样化方式培养、解读电影能力的环境,这在文化贫瘠的模拟时代,对于那些艰难地啃读连字幕都没有的艺术电影的观众而言,忽然能在电影节大银幕上大批量观看来自世界数百个国家的带字幕电影作品,其文化冲击无疑是极其强烈的。虽然随着数字化媒体的发展,信息获取的通路无处不在,过去在电影节上享用文化饕餮的期盼亦因此弱化,但对将电影观览看作私人行为的新一代电影观众(学生)而言,电影节和在电影节进行电影讨论的行为尤其珍贵。比之“大家一起参与”(相对于“个人媒介性质的电影观看”)的社会经验,我们更期待借此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省察性电影读写能力。

一般来说在电视上放映的影像内容通常是一般生活影像或带有强烈商业目的的电影,而电影节选择的世界各国作品则小众文艺得多,在吸收多类型体裁、题材以及提供电影美学新思路方面均能令观者受益。特别是对毫无选择水准或视觉辨别力的观众而言,与其说电影节给了他们探知艺术性和优秀性作品的窗口,不如说电影节在培养学生电影写作与理解能力方面更加有效。

2.融合教育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者Alvin Toffler几年前访问韩国时曾说:“韩国要想持续发展,就得像之前倾力于发展技术一样全心全意致力于培养人才和创新能力,并藉此改革社会和制度。”并强调只有创意性教育才能引导、支撑社会发展。

韩国中央大学的特性化教育即“公演映像”⑦。为培养新一代人才、建立新的教育体系确立了发展融合教育课程,这为学生们准备了新的起跳板,让他们能自如运用智慧、感性和技术,怀着更具创造性的想象力向着艺术家成长。

虽然所有的文化艺术教育追求的目标相同,即向着“创意性为核心”的教育方向前进,但可惜韩国的各种环境背景却未能提供全力支援。因此一直未能摆脱“技能性的教学课程”的困境。虽然通过第二学位或辅修专业,学生们正尝试着多种多样的知识学科交融方法,但因为学问间的排他性,他们的融合学习要求往往没办法顺利满足。随着艺术需求者自身水准的提高,大家深知有必要摆脱产业界和学界的现有形态,并且采用新的教育方式。

韩国的教育过程中曾将“公演与映像”专业分离以发挥各自的专业性,同时极力为学生打造得以吸收各领域专业知识和创意性活动的活跃环境。但为了适应新媒体环境,又重新将其合并并命名为“公演映像融合教育”。即电影、戏剧、国乐等跨越各领域的界限,通过融合多样媒介的艺术教育,启发培养学生们感性认知和创意性。这也是为了持续开发具有经济性、产业性价值的内容(contents)的必然趋势。

在专业化和细分化的课程教育中,学生被要求成为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士,就业率代表着大学的竞争力,技术教育与大学教育等值,这显然与融合教育趋势相悖。但是随着媒体融合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电影能表达的范围愈来愈广形态也更加多样化,在多媒体统合的时代,单一领域的专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局限性。简言之这个时代所需的人才在掌握所在领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具备综合感悟力、游刃有余且富有创意,并能洞察时代潮流。

在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早就着手进行与“公演映像”有关的教育实验与改革,其重点即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由此诸多领域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这也说明了由新的形态树立的21世纪主要潮流即“融合”。在实例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艺术领域的融合、连接和协同合作教育渐渐凸显。美国的加州艺术学院(Calarts)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德国的艺术与媒体中心研究所(ZKM),英国的伦敦研究院(London Institute)也在施行人文、艺术、科学等各领域的融合教育。

在我们准备“公演映像融合教育”课程改造的同时,首先研究了已经开始推进“融合性学科”建设的海外知名案例,通过这些先行事例的研究,我们发现那些处于领先地位的海外名校的艺术教育都具有共通特性。即“多媒体文化环境的变化”强制引导着学科革新。数字媒体和网络环境不仅拆除了艺术各类型间的界限,还促进了媒介间的大融合。所以说,当前领先于此的西方大学所面临的共同课题,是如何超越多媒体环境中的类型和媒介边界的艺术教育和实践。

大部分的西方名校一致认为,在启发艺术创造时,培养哲学思辨能力与人文教育最为重要。在价值观和信仰日呈多样化的世界中,即便艺术家也不能无视现实而存在。现代艺术和文化的创造性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地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因此各名校一直强调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加入类似人文学、社会学、哲学等之前从未涉及的多领域学问,从而使学生得以进行广阔、深入的思考。

韩国知名的艺术教育高等学府都制定了符合各自文化、社会和产业脉络的教育目标及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变革教育系统的课程和学制建设,同时通过不断研究海外先进大学案例,推进上述学科间的融合实验。

融合教育具有通过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得以培养全方位人才的优势,且通过多重学问和不同艺术类型间的交流,帮助开发个体独创性。通过融合教育还能使学生发现专业性不足并及时予以补充,这与传统以职业教育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刚好相反(传统单学科教育中发现自我弱势并及时得以补充的可能性很少)。

韩国中央大学在构建公演映像融合教育系统的几年时间里,遇到了很多难关。为了建立全新的教育体系,通过多次教授座谈会和研讨会,依据资料调查结果并综合各参加单位的建议,就如何进行融合、并得以长久持续下去苦苦思索。各专业具有的固有特征和他们之间的利害关系也令整改不易。而且融合教育的内容究竟是指统合各种内容为一体进行教学,还是将各领域的教学内容多样化地传达给学生?还有必要进行再论证。

在这种融合教育学制下,为补充本专业以外的其他知识学习,既有的辅修制度差别性何在?并且在攻读主专业的同时,还要追加学习新的“公演映像融合专业”知识,两者如何并行?解决方案之一是在校务管理上和现有的双学位制度类似,采用“修满规定学分即授予第二学位”的形式。但这一体制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为获取双学位而选择两个毫无关联的学科,而是根据学业体系制度,融合两个彼此相关的专业优势而学习,这也是区别于既定的双学位制度差异性的一个解决方案。

因此,从融合教育体系建立的规划阶段开始,戏剧专业、电影专业、国乐专业就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就交叉学分和开设新课程等问题进行了协商,从而最终决定设立跨学科的“公演映像融合专业”。这一融合专业教育课程由复合基础课程、感性/创造性开发学习课程、复合进阶课程、自我主导型学习课程、产学协同教育课程等构成。学生主体则以不同专业方向、正值大二下或大三上的在校生为对象,通过面试来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与适应力,从而选拔出学生进入融合教育。融合专业的学生只要修完18个学分的交叉认证课程以及复合基础课程(至少选读两门自己专业方向以外的课程)和复合进阶课程(修读专业领域以外的一门课程),共修满54个学分就可以同时获得主学位和“公演映像融合专业”第二学位。为融合专业设置的特色课程有:“用色彩和声音创造故事”“跨类型艺术实践”“感觉、感性、想象力开发”“数字智能公演映像工作室”“文化原型和映像内容”“空间和公演映像”“韩国音乐艺术鉴赏”“艺术家眼中的韩国现代史”“联合制作实习”等。

韩国中央大学电影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不断进行改革,目前减少了部分制作实践类课时,同时增设了人文学科的相关课程,如“电影与人”“针对电影的调查研究”“电影和文学”“叙事媒体分析”等,尽管这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从教育效果来看,即便微弱但已经引发了同行业改革的风潮。

①The Wheare Committee report.The BFI and Film Education.Screen,British Film Intitute,12,Mar,1971,p.14.recite.

②1984年在一篇有关韩国大学电影教育现况的论文中提及“在首尔地区有三所四年制的大学和一所两年制的专科学校开设了戏剧电影专业,另外在釜山和忠庆道地区四年制大学各一所。2004年根据韩国文化contents振兴院的调查统计,在整个韩国境内有51所4年制大学和35所2年制的专科学院都开设了电影及与影像相关的学科。2005年以后釜山大学和釜山外国语大学均开设与动画和电影、影像相关的复合学科,这些并不包括在这一统计之内。由此可以推算还有更多的此类专业设立学校。数据请参考韩国文化contents振兴院官网(www.kocca.kr)中有关“电影相关的教育机关的统计”。

③这里指农业、工业类实业——译者注。

④1924年朝鲜演员学校成立,1927年朝鲜电影艺术协会教育机关成立,1928年朝鲜文艺映画协会教育机构成立。以上三个教育机关均致力于演员与技术专家的培养,但都未能长期运营下去。参见《韩国电影教育的历史轨迹》,电影节4卷2号2012年版,第109-132页。

⑤中央大学于1974年合并了徐罗伐艺术大学。

⑥戏剧专业侧重于舞台表演,比如金喜善、河正宇和金秀贤都出身于中央大学戏剧专业,而电影专业更注重培养电影制作人才——译者注。

⑦公演即舞台演出,映像包括电影和其他多媒体影像——译者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