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跨界学习:课程变革的新取向

 丛耘720 2017-07-12


跨界学习:课程变革的新取向

 

我校地处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周边有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孙桥农业园区等社会资源,近几年来,学校的家长群体也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大多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供职于周边高科技公司,其中涉及医药行业的也较为丰富,能为我们提供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中医药方面的教育资源。基于这样一个坚实的资源基础,我校开发了“中草药植物探究”这门特色校本课程,并基于“中草药探究”课程开展了“跨界学习”相关实践研究。

 

一、突破“离身”学习的危机

 “中草药探究”课程在我校经过了多年的实施和发展,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大课程品牌,在市、区各级评比中取得了不少奖项。为什么要在课程取得较好的成果之后,再来开展“跨界学习”研究?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首先了解“中草药探究”这门课程的来龙去脉。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开展中医药知识进中小学学习的工作,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很有意义。在中小学普及中医药知识,既能使学生了解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有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保健知识,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并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生命教育。基于以上的思考,我校着手开展“中草药植物探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已开展了几年的实践探究,编制了较科学规范的课程实施方案,初步形成中草药植物探究课程体系。课程有明确的目标、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着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程分为“感受中医药文化”、“认识中草药植物”、“制作中草药作品”、“种植中草药植物”、“运用中医药知识”、“社会实践”等六大学习版块,涵盖全面,层次清晰,既有知识认知方面的内容,又有动手操作实践方面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课程实施主要采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通过知识学习,实践运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感受中医文化、学习中医药知识。

“中草药植物探究”课程自落地实践以来,获得多项成果:课程先后被《文汇报》、《解放报》、《上海教育》、《浦东教研》及多家网络媒体进行报道;课程还先后获得首批“浦东新区学校特色课程”、“浦东新区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校本教材被评为“浦东新区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奖”;依托课程的《利用地方资源开发小学中草药植物探究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获上海市教科研成果评选一等奖等。

然而,实践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不足:总的来说是科学与人文的割裂、知识学习与学习者剥离。

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割裂。本课程既涉及植物科学、环境科学、医学、化学等科学领域,也涉及历史、政治、文学、地理等人文领域,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容易受到既定教案和教学材料的影响,往往将两方面割裂开来,如,种植版块通常只是引导学生对中草药植物的生长养护开展科学探究,而对相关的人文知识甚少提及;文化版块中的认识中草药名方,在教学实践中大多只做到知识上的了解,而许多学生更希望能够深入研究名方的配方在科学上的价值,通过科学实验来验证名方的奇效,这在教学中却是一片空白。然而,科学与人文实是不可分割的。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学家杨叔子这样说:科学是求真,人文是求善。求真的科学需要求善的人文作为导向,而求善的人文也需要求真的科学作为奠基,两者共生互通,和而不同。可见,科学与人文同等重要,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健康的人格。

二是知识学习与学习者剥离。老师们忙着完成既定的教学方针和任务,却令教学陷入了“离身”知识的危机:学生学习的知识,是离开了具体情境,离开了完整结构,离开了人文情怀的。学生处于“被学习”的状态,不关心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知识的现实情境。知识的记忆属性被强化,学习的探究属性被弱化,忽略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抽象化、割裂化、碎片化、无情化,陷入被动的循环当中。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呼吁,让“知识”对学生产生真正的意义,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寻求“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提供新的学习思路——“跨界学习”。 跨界”从字面意义上看,指的是“跨越一定的边界”,信息时代,在互联网的迅猛冲击下,传统的社会架构正在分崩离析,传统的专业“边界”正日渐模糊,“跨界”思维激发和席卷着众多新技术新产品,渗透进一个又一个传统产业,改变着我们身边的社会。而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颁发和实施,“核心素养”的提出,知识、品格、能力和立场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受到空前的重视,标志着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综合育人,为适应这一要求,实施跨界教学,引导学生跨越自己原先学习的边界,向外界学习并寻求多元素交叉的学习方式,促进深度学习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教师具备跨界意识和跨界教学的能力,才能胜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重任。在课程改革日趋深入的当今,“跨界学习”有着怎样的意义价值?如何开展相关教学实践?“跨界学习”又能为师生带来什么?对于这些问题,也许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出发,得到的认识也会不同。基于“中草药探究”课程的“跨界学习”实践研究由此拉开了帷幕。

 


二、回归身、心、灵一体的学习

在“跨界学习”中,老师引领学生根据学习主题,整合学习资源,采用多种学习方式,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跨界交叉活动,最终达到学习效果,并获取创新灵感。在活动中,学生“玩转”学习:搜索学习、聚焦学习、群聊学习、圆桌学习、众筹学习……“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书本文字,而是具有丰富实际意义的信息,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知识,在现实中运用知识,身体、大脑、情绪、情境相互融合,形成具身的认知。“跨界学习”是站在学生立场上开展的主题化、具体性的学习,具有拓展眼界、激发灵感、挖掘潜力、提升能力的特点,根据所跨之界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

1. 跨学科之界:即围绕主题,多学科、多领域融合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教师打破学科限制,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创新探究活动的实施策略,加强课程与学科间的融合互动,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发展。

2. 跨教材之界:不把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组织依据和教学资源,而是根据教师自身对教学主题的理解,以及学生自身的需求与想法、问题与期待,对包括教材在内的一系列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与重构,来帮助学生寻求真知,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3. 跨教室之界:让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以内,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入与探究主题相关的地方——亲近自然、走进社会、链接生活……教室不是学生学习的整个世界,让学习发生的地方都成为教室。

4. 跨时间之界:打破固定课时的局限,根据学习主题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一些需时较长,或实践难度较高,较繁琐的活动,适当延长学习时间,而对于需时较短的活动适当缩短学习时间,进行“长短课”灵活安排。

5. 跨标准之界: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新发现、新需求、新突破为学习活动目标指向,打破囿于标准的固化思维,尊重与满足学生合理的学习需求,不断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6. 跨认知之界:打破以往学习活动目标指向、学习策略单一的界限,围绕主题,运用多元学习方式,使用多种认知策略,进行深度的整合学习,达到学习结果的实现。

7. 跨身份之界:打破师生身份的固有界定,让家长、学生、校外专业人员有机会成为教师,教师也有机会作为学生,形成相融相合相交的身份互换,擦出灵感火花,使教与学相生相长。

8. 跨文化之界:突破封闭式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课程文化局限,给予课程以开放的视野,让课程成为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乐园,通过课程赋予学生关涉幸福的教育。

基于这八种类型,我们在“中草药探究”课程中率先开展了实践研究。

 

三、“走心”的课程研究之路

原本就以主题综合探究实践形式开展的“中草药植物探究”课程,正合适作为“跨界学习”生根、发芽、成长的温床,我们更将课程改名为“中草药探究”,去掉了名称中“植物”二字,开展更为深入的课程研究,将课程理念向“跨界学习”、“深度学习”、“全景学习”方向进一步转变,对已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审视,重新架构,突破原有的视域和框架,引导学生经历身体、心灵、知识、情境于一体的学习,跨越学科之界,跨越课堂之界,跨越身份之界……能够不断扩展视野,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去探索,强化学习的探究属性,关注知识的现实情境,最终指向创新思维的发展,进而引动未来的课程变革。

第一,研究目标的确立。为保障研究的顺利进行,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实践研究小组,规划立足校本的研究目标,开发和建设系列特色项目。组织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研发组成员,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小组研讨等方式,确立了“跨界学习”的三个研究目标:

1. 明确“跨界学习”之类型,提升“中草药探究”课程的品质。确立课程中的八种“跨界学习”类型,即:跨学科之界、跨教材之界、跨时间之界、跨教室之界、跨标准之界、跨认知之界、跨身份之界、跨文化之界,深入研究“跨界学习”的内涵、特征、形式、实施途径、方法,以及评价模式,全面提升“中草药探究”课程的教学品质。

2. 建构“跨界学习”之模型,活跃“中草药探究”课程的图景。以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为目标,通过跨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科学对待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自觉传承、发扬中医文化,让课程变得更有生活气息,更有人文情怀,更有应用空间,更有学习热情,更好地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3. 挖掘“跨界学习”之价值,实现“中草药探究”课程的诉求。挖掘潜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探究能力。在中草药探究的学习领域让学生经历跨越各种边界,多元素交叉的探究活动,从问题聚焦到学科建模,再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让学生全程参与到真切的实践中去,开展身体、心灵、情境于一体的学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拓展眼界,挖掘潜能,激发创新思维,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和方法,提升创造能力,传承并发展古老的中医文化。

总之,通过本项目的开展,探究教师专业发展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实践,信念,以及对课程、学生的理解,及本体性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在教学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创造超越性和独特性四个方面有明显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学校课程的教育深度。

第二,研究路径的制定。本项目采取“理性聚焦——整体建构——多维切入——深度推进——提炼升华”的研究路径,具体如下:

1.文献研究,理性聚焦。这是本项目研究的第一阶段:研究团队首先开展文献研究,明确“跨界学习”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然后,结合实际,梳理已有的“中草药探究”的课程内容,提炼若干有研究价值,又适合小学生探究的学习主题;接着围绕主题设计跨界的、逐渐深入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各种综合问题,通过探究式学习,找到解决方法;同时,初步开展与国外学校的学习交流,“走出去”和“请进来”结合,开拓师生的视野。

2.把握类型,整体建构。这是本项目研究的第二阶段:对第一阶段实践过程中积累的过程性资料进行整理,形成系列活动设计、实施过程、学生评价等文本;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明确课程实施过程中跨界的类型、意义、具体做法、注意事项等,初步探索“中草药探究”课程中的跨界教学模式;此外,进一步开展国际交流,初步建立定期合作交流关系,初步构建国际交流师生选派机制,进一步开放师生视野和心态,初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3.建构经验,多维切入。这是本项目研究的第三阶段:在理论学习层面,对初步形成的课程文本进行进一步筛选和提炼,形成“中草药探究”跨界学习活动课程包括原则、目标、内容、体系、实施等在内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指导、交流、论证等建构“中草药植物探究”课程中的跨界教学模式,并以此模式指导再实践,进行课程的深度变革;在国际理解层面,形成稳定的国际交流合作关系,定期选派师生开展国际交流,学生在中草药课堂中的英语表达、交流能力有所提升,达到既立足传统,传承古老文化,又放眼世界,加强和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能力和心态;在资源建设层面,在校园中建设中医药文化长廊,改建校园绿化,增加中草药植物的比例,学校图书馆增设中草药相关图书,建设中草药科普实践馆,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多媒体和实物资源,获取社区相关教育教学单位专业支持,等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

4. 交流探讨,深度推进。这是本项目研究的第四阶段:一方面,定期开展教学展示、研讨等活动,让老师不仅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更以主人翁的教学姿态关注课程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主动参与课程的修改与完善。对学生学习发展的情况、对自己教学活动的效果、对自己与学生的互动等情况不断地进行了反思与探索;另一方面,定期开展课程培训活动,由课程组负责人牵头,以“跨界学习”的思维和实践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组织任课教师进行交流,或邀请专业团队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丰富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共同探讨出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课程方案,新的教学方法,于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深度推进“跨界学习”实践研究步伐。

5. 总结评价,提炼升华。这是本项目研究的总结阶段:通过设计与各个主题实践活动配套的评价手段方法,结合访谈、问卷等方式进行总结评价,关注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情感状态、知识能力发展状态、活动感受等等,收集相关过程性资料,结合活动实施过程、活动成效等方面进行总结,从中提炼实践经验,予以推广,促进其它学科及课程的改革。

 


四、活跃的学校课程图景

“跨界学习”是基于网状的丰富的知识结构,顺应时代的趋势和社会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淡化学习边界,其整合、开放、灵动、生活化的特征与学校“多元、开放、统整”的课程理念不谋而合。具体的课程图景如下:

     第一,“跨界学习”的类型、模式与特征初步形成。我们综合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主体等方面,将“跨界学习”大致分为以下八种类型:跨学科之界、跨教室之界、跨身份之界、跨时间之界、跨认知之界、跨标准之界、跨文化之界、跨教材之界。阐述了每一类跨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实践——总结——反思——改进——再总结这样的途径形成了若干种跨界的教学模式。如,在“跨教材之界”这一类,老师们通过思考、辨析,明确教材之于教学实践的真正价值,了解教材的本真意义,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跨越教材界限,改进教学实践,形成了“旁逸斜出”、“牵线搭桥”、“不拘一格”等多种教学模式,其他跨界类型中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双赢,同时,也令校本课程得到拓宽和延伸。

“跨界学习”的教学特征也在研究中逐渐浮现出来,初步形成。总体上看,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方面,“跨界学习”的教学目标更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整合,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人与人之间情感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生成性,让学生充满生命活力,懂得生活意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跨界学习”不再局限于系统化的单一学科知识,而非常重视各学科间的知识联系,还要观照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生命的独特性、整体性和学生实践境遇性的尊重;在师生角色与教学行为方面,“跨界学习”中的教师既不是课堂中的主角,也不是配角;学生既不是知识的被动吸纳者,也不是能力的受训者;演变成“教师的学生”“学生的教师”;在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交往,通过对话、交流、合作等方式交互影响,达成目标,实现价值;在教学结果的评价方面,“跨界学习”教学结果不只是重视知识与能力,更加强调教学中的人文因素,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主体参与、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之间的相互建构。

第二,“跨界学习”实践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发生转变。通过文献检索、理论研究,老师们对原有的教学方案进行了审视、反思,借鉴西方“综合主题活动课程”的理念,以“跨界”的视野挖掘原有课程中各个主题活动的学习内涵,以培育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为目标、开展围绕某个主题,内容集中而深入的、整合多种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的跨界交叉探究式学习活动,并设计实施相对应的评价,如:在研究“艾草”主题活动中,做“生活小调查”了解艾草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用途、进行“课堂体验交流”培养沟通、共享的能力,并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自然小观察”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来认识、了解艾草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生活习性、“自制艾条”以科学小实践的方式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艾条小运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探究能够发挥生活中的实际价值,感受到学习、思考、实践,可以让生活更美好,无形中激发了对中草药的热爱之情,对传统文化的敬意。这样的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教室走向校园、走向超市、走向家庭、走向生活实际;涉及的知识技能从单一学科变为多学科融合,围绕主题的跨学科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学习资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校园植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网络、图书馆、家长、医生、药剂师……都成为了宝贵的学习资源;走上讲台的不仅仅是教师,学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老师”,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发现,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像这样的例子在“跨界学习”实践研究中还有很多,很多。“跨界教学”打破了教师教学的思维定势,改变了课堂的走向,从为了知识的教育走向通过知识的教育,让课程变得更有生活气息,更有人文情怀,更有应用空间,更有学习热情,更好地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第三,“跨界学习”实践研究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学生天生对未知事物具有好奇心,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往往受到学习时间、活动空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被抑制,而“跨界学习”尽可能地保护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经历中草药领域跨越各种边界,多元素交叉的探究活动,从问题聚焦到学科建模,再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让学生全程参与到真切的实践中去,和同伴一起合作,开展身体、心灵、情境于一体的学习,如,在“正气方、制香包”这一活动中,活动主题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头脑风暴”,思维碰撞交流而聚焦形成;然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在观察事物、提出问题、信息收集、动手操作、记录整理等方面进行组内或组际的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团队合作、展示交流、管理与评价等,同学们会就一个主题共同讨论;探讨交流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及分工,达成共识后再开始活动,充分体现了自主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员也会开展合作互助,分工协作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甄别;通过走访中医药博物馆和百草园,和老师交流探讨香包的起源和发展,共同寻找、识别、收集可用于制作香包的中草药,学生对香包的认识不局限于香包本身,更了解了香包的来龙去脉,好奇心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而接下来“香包袋的设计”、“香包配方的探讨”学生更是发挥跨学科综合能力,一展各自所长:有的学生天马行空,设计的香包袋新颖独特,有的学生希望展示传统文化,设计的香包图案富有中医特色;还有的学生把精力集中在为小组寻找合适的香包配方上,不仅在网上查询相关资料,更利用课余、双休日向药店的中药师、中医药公司的技术老师咨询……像这样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有机结合、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听讲+专业讲座+场馆学习有机结合进行学习,不仅是这一主题,在开展其它主题活动时,这样综合性、多元交叉的探究也已成为了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拓展眼界,挖掘潜能,激发创新思维,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方法,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对中草药领域的积极探索无形中传承并发展了古老的中医文化。

第四,“跨界学习”实践研究对其它课程的影响。“跨界学习”不仅仅改变了“中草药探究”课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对基础型课程的教学发生了重要影响——语文学习时,查资料、翻文献、设讲坛成了学习的常态;数学学习时,跑超市、做调查、分析数据,让数学有了用武之地;自然课上,设计多样化的研究方案,做验证,形成实验报告,令学习蒙上了浓浓的学术范儿;将英语课学到的句型、词汇应用在和国外友人的交流中,令英国杜伦学校的老师们纷纷赞叹我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跨界学习”让教育手段从单一到多元,使孩子们的学习变得灵动起来,将探究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看似“玩”的过程中,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对学习的价值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相信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可以推动基础型课程的深层变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