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假仁义,曹操真英雄

 关陇之 2017-07-12




杨洪基 - 短歌行

来自物道

03:12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在《三国演义》里,我们同情仁厚的刘备,欣赏忠义的关羽,惊叹智慧的诸葛孔明,唯独对奸诈多疑的曹操口诛笔伐。

 

其实,《三国演义》虽气势恢宏,但所写人物性格单一,大多不符合史实。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就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要写曹操的奸,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明显带着主观色彩,过度的礼赞和贬低都是一种失真。说到底,鲁迅也非常敬佩曹操,说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就连同时代以评论人著称的许劭都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三国里令人又爱又恨的家伙,其实也是个胸怀天下的理想主义者。



我虽顽劣,却很热血

 

曹操的出身并不是很好,没有袁绍“四世三公”的家世背景,亦无刘备皇室后裔的正统身份,更没有江东富二代孙权的现成江山,他虽出身豪门,却系宦官之后,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是为时人所不齿的“寒族”。


年轻时的曹操,全然没有我们熟知的霸道威严,而是一个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的热血青年,颇为叛逆顽劣。在和袁绍没有成为死对头之前,他俩就是一对好基友,成天浪荡闹事,听说某户人家娶亲,新娘颇有姿色,便趁着天黑溜至人家后花园抢亲。


可曹操毕竟是个有梦想的人。他从小博览群书,尤爱兵法韬略。20岁举孝廉,担任洛阳北部尉,负责京城北部治安。面对当时乌烟瘴气的京城权贵,他鲜衣怒马,意气风发,打算大干一番,一上任就造五色棒:“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有一次他亲自夜巡,抓了汉灵帝宠信蹇硕的叔父,用棒子打死了这个无法无天的权贵,一下子得罪了宦官集团,于是被罢官,遣回了安徽老家。

 

后来镇压黄巾起义有功,曹操被擢升为济南国相,梦想着成为“治世之能臣”。他肃清吏治,罢免庸官,选举人才,使济南吏治清明,却再一次得罪了当地豪强及朝廷宦官,被明升反降,曹操一气之下辞官回乡。


当时的曹操可谓是报国无门。十常侍乱政,搞得朝廷乌烟瘴气,曹操恨之入骨,便当起了刺客,大家都熟知他刺杀董卓,但历史上的曹操行刺的不是董卓,而是十常侍之一的张让。



他曾潜入张让的府邸试图行刺,被张让发觉,派人捉拿。卫士们紧闭大门,持剑荷枪。可他一点也不慌张,拿着手戟,从卧室打到厅堂,卫士们没有一个敢近前,眼睁睁看他翻墙而去。


那时董卓祸乱,民不聊生,曹操救国心急,如同一只愤怒的小鸟,在陈留第一个高举义旗讨伐董卓。后来十八路诸侯纷纷响应,董卓火烧洛阳落荒而逃。形势一片大好,曹操建议追击穷寇。可诸侯们个个心怀鬼胎,想保存实力坐享胜利果实,谁人敢去定风波?

 

见此情形,曹操大怒:“竖子不足与谋!”带手下万余精兵追赶董卓。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经大将徐荣反戈一击,曹操溃不成军,自己被箭射中,差点丧命。


曹操心灰意冷,写下《蒿里行》。如果“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对董卓暴政的谴责;那么“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就是对盟军心怀鬼胎的控诉。

 

君主无能、诸侯势利,如果当君子,求治世却只能落得个报国无门、惨淡下场,那空怀一腔热血有何用?

 

身逢乱世,本是不得已的痛,如果无法成为治世之能臣,那么就做乱世之奸雄,同样怀着匡扶天下的伟大理想,只是践行的方式因他惨痛的教训而变得不同。

 


为他人之无所为,容世人所不能容


经此大败,曹操痛定思痛,一改愤青面貌,他重整旗鼓,破袁术、征陶谦、战吕布,斩李傕,降张绣,逐鹿中原。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又于官渡大败袁绍,远征乌桓,平定北方,走上人生巅峰,也把自己推到历史的风口浪尖。

 

众人纷纷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但相比董卓的残暴、各路诸侯的图谋不轨,“挟天子以令不臣”则内敛得多。且汉室气数将尽,若不是曹操力保,皇帝落到哪路诸侯手上可能都是个死,换作袁绍,早就弑君夺位了。曹操在世,延续了汉室江山二十几年。

 

对于曹操来说,如果做的事对,又何惧别人吐口水。曹操之所以能成为一代霸主,是因为他能为他人之无所为,能容世人所不能容。


要说三国里最会识人用人者,必属曹操。他重用人才,唯才是举,才促成一方霸业。谋略有郭嘉、贾诩等人,政治有荀彧、满宠等人,军事上有典韦、许褚、张辽等人,天下人才,三分之二尽为其用。

 

公元210年,曹操发《求贤令》向全国召用人才,明确提出,不必要求廉洁之士,即便有过失都可任用,并鼓励臣僚举荐,将破格用人发挥到了极致。

 

在他看来,乱世就要用特殊方法招揽人才,若按以前的标准求全责备,则会丧失人才。当然,也只有曹操这样具有雄才伟略的霸主,才会有这样的胸襟和容量,去度释前嫌,既往不咎。

 

官渡之战前,陈琳为袁绍起草讨伐檄文,辱骂曹操祖宗三代,历数十大罪状,后来陈琳被俘,曹操仍将他纳入麾下。曹操历来有头疼病,有一次头疼欲裂,躺在床上看陈琳骂他的文章,看着看着就不疼了。曹操坐起来说:“陈琳的文章可医吾病”,便重赏了陈琳。



曹操打败袁绍,缴获许多朝臣官吏私通袁绍的信,曹操看也不看便当众烧毁,轻描淡写地说:“袁绍强盛时,连我都怕他三分,何况他人!”众人心悦诚服。


面对旧友许攸来投,曹操竟光着脚去迎接;面对宿敌刘备,曹操一次次给予尊重和信任,明知养虎为患,仍与其青梅煮酒论英雄,惺惺相惜;面对忠义关羽,明知不得其心,仍惜之爱之,赠官位送宝马,损了自己六名大将仍放其归去,后来又将其厚葬……

 

一个曹阿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惜才爱才用才、拥有巨大智谋团的曹阿瞒,就好像刘备得了孔明如鱼得水一样。真正的英雄,从不心胸狭窄、目光短浅,而是海乃百川,心怀天下。

 

曹操心里明白,光有梦想是不够的。梦想是一座房子,需要现实的支撑,而人才,就是这座房子的栋梁。大厦将倾,曹操便是扛住这座大厦的猛士。


他是大英雄,也是个大诗人

 

公元208年,曹操54岁,年过半百亦不服老,誓要收复南方半壁江山,统一天下。他率百万雄师,自信满满,想毕其功于一役,铁锁连舟渡大江,一阵东风一把火,烧红了赤壁,也灼伤了曹操的梦想,他才意识到天下局势已定,自己无力回天。

 

落荒而逃的曹操与士兵坐在路边休息时,忽然放声大笑。众人不解,他说:“刘备算是我的对手,但脑筋慢,假使早些放火,我们一个也跑不掉。”明明兵败如山倒,几乎丧命仍能放声大笑,还不忘表扬对手几句,古今中外,也只有曹操了。


都说刘备是仁义之君,曹操是乱世奸臣,但真比起来,我觉得这奸雄更英雄一点,至少不会说谎示弱,惺惺作态。曹操的地盘是北伐南下,西讨东征实打实拼下来的,反观刘备的地盘,却多半是拐来的,荆州借而不还,徐益之地反客为主……

 

很多人对曹操印象不好,大多源于臭名昭著的杀吕伯奢又撂下“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一事,其实在《魏书》里,曹操只是被吕伯奢儿子们抓起来准备献给董卓,曹操防卫过当跑了而已,《三国志》里甚至连提都没提。


曹操即使是一代奸雄,但他也文韬武略,是个伟大诗人。他的诗,从来都是大气磅礴、真情流露,勇于咀嚼艰难的时世,敢于正视淋漓鲜血。在诗歌里,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曹操。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路过洛阳,董卓烧城出逃,盟军互相残杀,作为乱世英雄,他见证了太多生命的毁灭,也更加坚定天下太平的理想。


北征乌桓,班师途中,曹操登上东海碣石,望着波涛汹涌的汪洋大海,想到了辽阔无垠的宇宙星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人是有限的,但人的胸怀却可以无限。翻腾的大海,灿烂的星河,犹如曹操宽阔的胸怀。


曹操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那时候他已经53岁,仍对统一天下充满希望。然而当他赤壁之战大败,再次出兵却对关羽束手无策时,又无限感慨:“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那时候他65岁,英雄末路,无比凄凉。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他的诗,大多写于忧思难忘时。一个人看到痛苦的深度,就是他看到的生命的深度。李白说:“蓬莱文章建安骨”,曹操的风骨,尤为突岀。

 

曹操并不完美,他有常人的喜怒哀乐和是非得失。从没有见过一个奸雄如此有血有肉,真实可爱,抱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留给一个必将逝去的时代以背影。

 

大奸似忠,大伪似真。

从一腔孤勇的热血青年,

到世人眼中的乱世奸雄。

曹操终其一生,所求不过天下太平。

然而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