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专题5中华相国录(177)桐城父子宰相的端午节

 轻风无意 2017-07-12

瑶函永日侍宸枫,讲幄西清阁道通。

彩绶天中传令节,冰壶殿角动微風。

香分艾叶牙签绿,色映榴花玉简红。

不用广陵求百炼,君王宝鉴六经中。


这首诗出于张英之手,名为《午日讲筵》。“午日”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年是康熙十六年(1677年),张英正当不惑之年。“讲筵”就是为皇帝讲经、讲学之地。

康熙十二年,张英因为品学兼优,被老师傅达礼、熊赐履推荐,每日为康熙皇帝讲解经史。而皇帝的南书房在乾清门之西,故又称为“西清”。讲官一职异常勤苦,根据张英记载,他每天鸡未叫时,就从长安门走到左翼门等候,这时天刚刚蒙蒙亮,鸽子才不断飞起,殿角还隐约可见星辰,而忙完一天工作回家,往往又在月上树梢之时。

我们从这首诗中得知,端午这天张英并没有放假,而是在艾叶飘香、榴花映红之中,翻检典籍(“玉简”),用书签(“牙签”)留注标识,他或许正在精心准备讲义吧。在他看来,君王治国理政的规律、要义,都蕴藏在经书之中,哪里需要依赖武力(“百炼”为孙权宝刀)。

此时的康熙帝二十多岁,正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期。他每日与张英等人讨论经史,检点历朝政治得失,并从张英那了解诸多民间疾苦,积累了深厚卓越的学识,终成一代有为之君。

张英每日与皇帝讲书讨论的言行被记进了《南书房记注》,他的讲义《书经衷论》、《易经衷论》被四库全书收录。他的子孙张廷瓒、张廷玉、张廷璐、张廷瑑、张若需、张若潭、张若霭、张若澄、张曾敞相继担任讲官一职,历康、雍、乾三朝,共四世十人!


端午节专题5中华相国录(转帖连载177)桐城父子宰相的端午节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2


夏浅风轻不起尘,兰汤浴罢葛衣新。

槐庭共倚双株荫,蒲酒欢同四代人。

此日莫教虚令节,多年难得此闲身。

何时共举凌波棹?撷秀搴芳楚水滨。


张廷玉这首《午日笃素堂小集》作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当时他已年届五十,正任职内阁学士。从他三十岁中进士起,他始终在翰林院供职,为皇帝身边的词臣,每天晨入夜出,操劳公务,无半日闲暇。这一年的五月,康熙皇帝正准备出巡塞外,张廷玉奉旨留京批本,因而在端午节这天有了难得的空闲,和家人相聚。

聚会的地点是笃素堂。“笃素堂”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张廷玉父亲张英任礼部尚书时,康熙皇帝御书赐予的匾额。张英退休后,将此匾额带回桐城悬挂,但京城的宅第仍沿用“笃素堂”旧称。

这首诗中,张廷玉还对“四代人”注释:“是日,叔父延庆公,弟约斋、玱闻,侄若岩、若冕、若需,侄孙鸿楫俱在坐。”张廷玉堂叔张菁已七十岁,担任开封府州判多年,即将选任直隶延庆州知州;三弟张廷璐在前年高中一甲第二名,俗称榜眼,此时正在翰林院任编修。一家四代团聚北京,双槐荫下,轻风觉爽,把酒言欢,诗书流韵,怎不令人觉得温馨珍重?

然而,令张廷玉更为期待、更加梦寐以求的,是能够在山明水秀的老家桐城,和家人坐上小舟,共举木桨,荡漾湖上,尽享清闲酣畅之乐。

十几天后的五月下旬,张廷玉奉旨升任刑部左侍郎,职责更重,更无片刻闲暇。这次端午小聚,只能在记忆深处,散发着清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