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文共欣赏:《约翰·克利斯朵夫》卷一《黎明》

 lmnqwl 2017-07-12

【编者按】

   1.我突然接到新任务,可能会集中培训一个多月,和学生共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落空,但还可以抽时间经营公众号,展示同学们的阅读笔记,推动大家阅读。这部小说,我过去一年大概读了7遍,还可以鉴别学生作业的优劣。

    2.王雷老师公众号“非语文”,夏清老师公众号“露天教室”都同步发表自己的阅读体会,希望同学们前去学习,参与讨论,转益多师,视野将会更宽。

    3.到我发微文时(2017年7月10日5点30分时)还没收到柏志成的作业,陈旸的作业不符合格式要求,甚至主人公名字中都有两次错误,文章中缺少个人见解,建议认真修改,3天后重新交上,写出一个普高学生应有水平。值得表扬的是,陈旸同学交完作业后,发短信告知我,非常好,以这种处事态度去学习,必将有所大成。陈贝乐的作业形式上规范,值得表扬,但只写了祖父一个因素,母亲、舅舅、父亲、自然界等等因素基本没有提及,请你看看夏老师的分析。

   4.提醒新9班同学:第一次教作业,如果态度不端正,相关问题要好好掂量一下了。连良好的开始都没有,两年中,两年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无规矩不成方圆,希望家长正视孩子身上的缺点,支持老师一切合法的教育方式,不支持,难以形成合力,将更不利于孩子成长。

   5.在留言中参与讨论,且质量较高者,我会记录并适当提高其平时成绩。


我的童年

高二(3)班陈贝乐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我僵硬地坐在琴凳上,一遍一遍地练习那永远也练不完的音阶和琶音。单调重复乏味的音符混杂着屋外滔滔的水声,屋内的潮湿之气溶化着不断流淌的汗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身上那件褪色的蓝上衣早已吸满了汗水,头脑也被屋内的闷热之气熏得一片浑浊。“1,2,3,转指,1,2,3,4,转指,再三个,再四个,过了三个八度再下行……”我上气不接下气得念叨着指法,琴键上的手指却发了麻,根本不听使唤。有时,该连着弹的地方,大拇指却抢了先,一瞬间意识到了错误,又急忙伸出无名指,结果手指打架,整个音阶都扭在了一起。

不知道有几年,好像是从六岁左右开始的罢,这种场景成了我生活的常态。日复一日,每天在父亲的威逼和戒尺下,弹至少四个小时的音乐——不,弹一种根本不能算得上音乐的东西。确切的说,仅仅是父亲的一厢情愿而已。从我懂事起,我的印象中似乎就只有每天枯燥的练习,除了跟祖父相处的一些零零星星,却令人惊喜的记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祖父突然拿出一本手写的乐谱放在钢琴上,叫我试奏一下。我有些欣喜,又有些慌乱,更多的是不解,不知道祖父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我慢慢地摸了两遍。曲子的节奏性不强,像孩子随兴哼出的小调,像山间泉水的涌动,隐隐约约透出一种只属于大自然的生命灵气。

过了一会,祖父微笑着问我:“你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孩子?”

我愣住了。音乐的调子明明非常熟悉,可我就是怎么也回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过,仿佛近在眼前而无法抓住的空气一般。

我只好摇摇头说:“我真的想不起来,祖父。”

话音刚落,我心中突然一亮,这些调子……好像跟自己有很大的关系,但我不敢说,怕祖父像父亲一样数落我。我真是又紧张又着急,小脸憋得通红。

祖父终于发话了:“小傻瓜,你自己的曲子还认不得吗?”

我大吃一惊。这些曲调都是我平时自娱自乐的碎片,祖父居然全部收集了起来。喜悦的洪流从心中不可抑制地涌了上来,我一下子扑在了祖父的怀里。曲谱上,用漂亮的花体写着《Aria》《进行曲》《小步舞曲》……封面上的大标题写着:《童年遣兴,约翰·克利斯朵夫·克拉夫脱全集卷一》。我惊呆了,说不出话来。那是我的作品,我自己的作品!我高兴得差点要落泪了。祖父也和我一样高兴,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这一刻,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幸福。这才是真正的音乐,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融。他是我的祖父,更是我的音乐挚友。

这就是我的童年,像屋外的莱茵河一样缓缓流淌、叮咚作响的童年。

 

 

问题:

1. 祖父约翰·米希尔和父亲曼希沃对童年克利斯朵夫对待音乐的态度分别有什么影响?他们是以什么行为和方式影响克利斯朵夫的?

2. 童年克利斯朵夫对待音乐的态度有没有变化?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 第一部最后说:“可是人生很快会教他屈服的。”结合卷一内容,说说哪些事情对克利斯朵夫造成了打击,这些事情使他“屈服”了吗?这体现了克利斯朵夫的哪些性格?



光与暗编织的童年

——《约翰克里斯多夫》卷一点评

高二(9)班 陈旸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童年,是以孩童的眼光认知世界与自我的过程。当雨夜中无边的黑暗渐渐被天空中向左飘的白云所取代,黑屋里的屈辱却无法湮没,包括酗酒的父亲,无法抹去的身份带来的种种屈辱,依旧如钉子般深深地印在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童年里。而另一方面,追求音乐让他那样的快乐,沉醉于想象让他得到解脱,这丝缕的欢乐,在混沌的黑暗中,微弱而坚定支持这约翰克里斯多夫。

约翰克里斯多夫童年中最澄澈快乐的时光,便是他作为很小很小的孩童初看世界的时候。那时的他看着蓝天白云花草万物,编织着他人听不懂的故事;那时的他听着祖父口中的英雄故事,向往着充满希望的未来。那时人生世事的枷锁还没有落在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身上,在年轻的灵魂里有的只是生命最初的纯真和善良,可贵的希望。他愿意全心全意的相信幸福。

但真正的现实不是那么单纯,约翰克里斯多夫并不幸福,而这一切并不是他那里做错了,只是赤裸裸的因为他的家庭、他的身份。母亲的地位低下与家境的贫瘠,约翰克里斯多夫被两个有钱人的孩子无情的欺辱,弄坏了干净衣服,甚至被玷污人格,奋起的反抗却最终换来父母的毒打与冷落,约翰克里斯多夫在一个很小的年纪便尝到了人间的不公道;看着父亲强占孩子们的食物,看着父亲酗酒后的疯狂与没有人性,那是一个别世事的不堪所击败的灵魂,但却把他特有的痛苦与疯狂强加在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身上。他开始产生恐惧,那是一个孩子对黑暗、孤独的最原始恐惧,他甚至在一个非常年轻的年龄就开始思索死亡。当人世间的黑暗赤裸裸地暴露在约翰克里斯多夫面前的时候,谁也不敢再相信幸福会很简单的出现。

黑暗沉闷的让人要窒息,而音乐,却像一道阳光一般,倏地照入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世界。不仅是照入,甚至是点亮了约翰克里斯多夫未来的人生。约翰克里斯多夫开始疯狂地追求音乐,以一种无法阻挡的欲望,他可以凭借他刻苦与高傲的精神面对他父亲的毒打,以冷静坚定地认知与追求谱写自己的乐章,他将音乐剧视为神圣,将哈斯莱视为目标。然而在他人生的第一场音乐会上,奉承的信、尴尬的出场、窘迫的见面、被侮辱的信任,一切都是糟糕的,除了那首真正的演绎得很棒的曲子。他的庆功宴上没有他,人们可以大胆的相信他累了在房间休息,毫不犹豫的遗忘掉约翰克里斯多夫。因为他在那些人眼里只不过是六岁弹钢琴的神童,格拉夫托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个自我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而他本人,在黑暗的房间里,对普通人来说,那样的夜晚是多么的难熬让人绝望,可约翰克里斯多夫却在那一晚感悟到了自己的灵魂——那是在狂暴的雷雨中的大山,多么痛苦,多么快乐,坚强而能受苦又多好!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童年在那一夜结束,他坚强的灵魂并不像一叶脆弱的舟那样被卷进黑夜,而是如山般地屹立,在不同人、事物地敲击下、打磨下依旧棱角分明地屹立,屹立在黑暗的平原上,孤傲地审视着大地。

一场轰轰烈烈地人生即将到来!

 

 

 问题思考:

1. 童年时,约翰克里斯多夫对音乐的情感经历了几次不同的变化,有喜欢也有厌恶,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是分别什么促使了这样的变化。

2. 在约翰克里斯多夫与他舅舅多次交流中,高脱弗列特给他带来了怎样不同的乐曲与思想,这些对约翰克里斯多夫后来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