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童命运大都不好,但此人却百炼成精

 雲泉 2017-07-12

本人主讲的电视系列节目最新书稿选二

神童命运大都不好,但此人却百炼成精

从古至今,中国的神童命运都不大好,大多先甜后苦,命运多舛。为什么?

因为出名早,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优越感造成孤傲,乃至脱离社会,被社会淘汰出局。所以,实践和反思对他们就非常重要,如果及时内敛,低调换高调,稳重换狂妄,则是必成大器的。

熟悉明史的观众大概都知道,大明有三大才子,他们分别是:解缙、杨慎、徐文长。这三大才子自小聪明,都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但是他们的官场命运却非常凄惨,解缙被投入大牢冻死、杨慎流放病死、徐文长发疯贫病交加而死。

是不是凡是神童进了官场,都不得好呢?

也有例外。比如我们眼下说的这位张居正,原名张白圭,这个名是他当秀才的曾祖父即太爷爷起的。圭是古代王室的高贵礼器,太爷爷希望这个重孙子光宗耀祖。据说两岁时就认字,三岁开始读四书五经,七岁时就对儒家经典有了自己的看法。绝对神童。但这个神童与诸神命运不同。不是高开低走,而是高开高走,从神童一路做到了国家最高执权的高位。

神童命运大都不好,但此人却百炼成精

为什么神童张白圭能做到独善其身、且一路高升不倒呢?

我们不妨从他的出道说起。

公元1536年,即明嘉靖十五年三月十五,湖北荆州知府府衙举行一场读书人的大考:童试。通过这个考试的称童生,俗称秀才,才有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资格。知府李士翱翻开花名册开始点名。

第一个考生叫“张白圭”,当他站到李士翱眼前时,李大人非常惊讶,张白圭是个十二岁的少年。考试结束后,张白圭的文章观点独到,叙述流畅,旁征博引,如黄河滔滔,飞流而下。李士翱看得是眉飞色舞,拍案叫好。

他找来张白圭,两人畅谈许久。李士翱决定把张白圭取为头名,并给他改了更响亮的名字:张居正!于是,张白圭在十二岁那年高中本地秀才第一名,就变成了张居正。这个名字确实比原名更响亮,更易于流芳千古。少年得志的张居正踌躇满志,非常自信,意在更进一步。

公元1536年,即明嘉靖十六年八月,三年一次的朝廷开科取士拉开大幕。想进官场的秀才们要过三关:乡试、会试、殿试。即全省统考、全国统考和皇帝主持的当廷测试。

13岁的张居正带着超级自信,进了乡试考场,湖广省会武昌城。自认为势在必得:不存在考上考不上的问题,只是第几名的问题。但榜单一发布,傻眼了:落榜。这是他始料未及的,也可以说是栽了平生第一个大跟头。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张居正试卷答题发挥得不好吗?

并非如此。原来是人为因素决定了考试结果。这次乡试的主考官是湖广最高行政长官、湖广巡抚顾璘,此人是个学者型官员,文学家,一般这样的官员和普通官僚不同,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比较重,因为自己本身也是人才,所以对人才有爱惜之心,且颇有远见。顾璘批阅到了张居正的卷子,非常惊喜,这考生太有才了,字字珠玑,但同时他也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傲气。顾璘心想,此子确实是个奇才,但小小年纪,心高气傲,过早成名步入仕途,会毁了好苗。于是便成心杀杀他的傲气,刻意没有点他,令其名落孙山。但为了让张居正不气馁,他特意召见了张居正,送了少年张居正一首诗:他山有砺石,良璧愈晶莹。

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所谓玉器,就是好石头。但不是所有的石头都能成为玉,只有少数的结过磨砺的好石头,最后才能变成一块好玉器。而如果你是玉器的苗子,是越磨越成器、越磨越晶莹剔透的。

顾璘说完这句话,少年张居正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反思和彻悟。常言道,人生成功,离不开贵人引路。可以说,顾璘是张居正遇到的第一个贵人,幸遇顾大人,神童的傲气得到及时收敛。最可贵的,是顾璘指导张居正,要趁年少博览群书,尤其是经世致用的书,这些书虽然科举不考,但却是你人生最重要的知识学识积累,不要早早投入枯燥的八股中、变成了一个无用复读机。这对张居正的影响很大,使他终生脱离了学究气、平添了现实的知识力量。回到老家后的张居正,变得谦逊内敛低调,海纳百川,走向成熟。什么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用行动知识积累而不是语言做到了。

又三年过去了,16岁的张居正再次参加乡试,性情已经沉稳了许多,学识更显厚重,于是顺利高中,16岁就成了举人。但是好事多磨,第一关过了,随后又卡在了第二关:会试上。不是他没考好,而是根本没考。乡试及第后,家乡突然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爷爷去世了,于是张居正放弃了参加会试的机会,回家奔丧。三年后,方再次卷土重来。

嘉靖二十三年即公元1544年,19岁的张居正满怀希望地参加全国统考,这是他的第一全国统考,但可惜再遭挫折,没通过,又一次名落孙山。

有了这么多年的磨砺,他的心智已经足够成熟、意志相当坚强。张居正没有气馁,三年后再来,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23岁的张居正再考乡试,终于高中。殿试之后,赐二甲进士。进翰林院,成为翰林庶吉士,皇帝备用秘书。

初入官场的张居正激情四射,干劲十足。23岁就要陪王伴驾了,他看到了成为年轻的政治新星的希望。五年后,由翰林庶吉士升为翰林编修的28岁的张居正,给皇帝写了奏疏,《论时政疏》。这是青年张居正政治思想的全面展示,书中指出了大明王朝的五大时弊:藩王乱象、财政疲软、边防不整、吏治不振、君臣交流不畅。希望皇帝励精图治,大明王朝激浊扬清。他的五大时弊论,20年后积重难返,体现了张居正政治上的敏锐、先知先觉。

但是,上书没有得到当朝皇帝嘉靖的积极呼应,或者可以说,没有呼应,置之不理。豪情满怀的张居正嗅到了一股不祥的气息。张居正想起了自己的前辈、有着大明第一才子之称解缙,就是因为不断上书太祖成祖皇帝,提意见,一步步走向深渊,最后死于非命的。虽然当朝皇帝嘉靖不是朱元璋朱棣那样杀人不眨眼的暴君,但也不是个明白人,他一生追求的是长生不老,最信任的不是大臣而是炼丹的老道术士,说是昏君也不为过。跟这样的皇帝讲道理,政治大道理,说得通吗?这个嘉靖皇帝,虽然不像祖爷爷那样嗜杀成性,但是对于不听话屡犯龙颜的大臣,也是善用廷杖大刑的,一旦在廷上被用了此刑,脱裤子棍棒狠揍,也是凶多吉少啊。

于是,遭皇帝冷遇的张居正及时刹车了。请假回家,休病假。三年后再回中央,已是更加稳重低调。嘉靖一朝,不再上一书,专心内敛沉淀,不动声色。这就是他高于其他神童前辈之处,有悟性,能随时自我调整,包括自己的情绪性情。

当然,他的进一步成熟,还得感谢贵人相助。这就不得不提到他人生的第二个贵人:恩师徐阶。这是个比较有性格、但又处事谨慎、善于相机而动的老练官员。时任内阁次辅,跟首辅严嵩搭班子。徐阶非常欣赏张居正,在张居正刚进官场、还是庶吉士的时候,徐阶就担任张居正的教习,相当于现在的博导。看到张居正,徐阶似乎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于是细心栽培。在恩师的指导下,张居正在官场中与人为善,行事低调,内抱不群,非常有城府,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老道。于是在嘉靖朝严嵩执政期也能保全上升,严嵩徐阶名为内阁同伴,实为政敌对手,而张居正做事得体,左右逢源,对二位阁老都很尊重,竟赢得了二位政敌的欣赏,他们都很器重这个充满才气的年轻人。于是一路提拔。

上书遭冷的张居正因为及时内敛,又左右逢源,不仅没有因为之后的低调而湮没于仕途,反而不动声色地厚积薄发。公元1564年即嘉靖43年,不惑之年的张居正时来运转,步步高升。从右春坊右渝德兼国子监司业到准帝师,为三皇子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朱载垕成了隆庆皇帝后,张居正以新皇旧臣擢升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后升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正二品大员。到了隆庆驾崩前,他已仅次于首辅高拱,坐上朝臣第二把交椅,成为内阁次辅。

这一年,张居正48岁。能力成熟,经验成熟,已经完成了从一个读书神童到政治老戏骨的蜕变,就差更大的机遇与助推器飞得更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