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家本事》第二季开启中国纪录片新时代

 平淡水的平凡 2017-07-13

  近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迎来了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先是《舌尖上的中国》唤醒了人们对华夏饮食文化鲜活的味觉记忆,《我在故宫修文物》又通过一道宫门、两重世界的精细刻画,让世人见证了匠人精神的可敬。纪录片作为独特的影像载体,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激发公众对重识中国智慧美学与生活文化的热情……而《传家本事》第二季的播出,更将这一波浪潮推上高峰,带领中国纪录片进入全新的时代。



  与注重呈现中国各地饮食特色和雕琢修缮历史遗珠的匠人不同,《传家本事》第二季的内容更加宽泛,它以不同地域的文化现象为切入,从南船北马式的特色生活习俗到南稻北麦式的饮食文化,从世代传承的民间文萃到与时俱进的建筑迁移,每一集的故事都注重差异文化氛围下各有方圆的仁爱与信任。正如该纪录片出品人,视袭影视董事长杨乐所言:“文化传承不是厚古薄今,让传统根植现代、将陌生代入日常,打破文化代际传承的?隔膜’,是《传家本事》第二季的底气。”




  《传家本事》从也播出之日起,就迅速接棒《舌尖上的中国》和《我在故宫修文物》,成为备受瞩目的纪录片新宠,不仅在线上掀起观影热,同时还超脱了纪录片本身,在线下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引发人们对地域文化和传家智慧的热议。而《传家本事》第二季之所以能迅速成功,离不开它正确的选题、精美的解说和故事化的情节设置这三点优势。



正确的选题:进入生活,传递温度


  《传家本事》之所以成为观众热播、热议的人气作品,首先得益于它贴近生活、关照现实的巧妙选材。


  与以往纪录片动辄宏大叙事,试图用高屋建瓴的严肃主题吸引眼球的选题不同,《传家本事》第二季作为“传家”IP的系列作品,秉承了第一季纪录片的人文视角,把目光投向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横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族群和不同风土人情,用聚焦的镜头和深情的旁白去记录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之美,以近乎原始形态的影像素材来构建叙事结构,达到蕴含具有人类通感的生活美学和生命感悟。



  《传家本身》第二季所拍摄的人物,既非社会名流,也非地方名绅,只是街头弄巷里的普通人家或于生活激流下努力拼搏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状态虽然平凡,却在不同地域文化的语境下爆发出不凡的生命激情,投射出对不同地域文化、历史传承和生活状态的现实关照。


  在第二季内容里,《传家本事》将镜头深入到巴蜀、湘西、京津、闽南、蒙晋和钱塘六个不同文化区域,拍摄完成《他们的一天》、《山中的传奇》、《兄弟的礼数》、《海边的客厅》、《天地的承诺》和《人生的美意》六集人文气息浓厚的精美纪录片,展现出各地不同的人文美学和传家智慧。其中既有成都盖碗茶中讲究闲居之道的“一元化”茶馆;也有崇德里弄巷里落叶归根的建筑师用童年记忆和潮流理念规划出中西合璧现代公馆;既有因信守一句诺言,用十年光阴帮友人将宅院搬至百里之外复建的北京“愚公”;也有每日顺水行舟,沿潮汕群居为办宴宾客烹制流动桌宴的“赤脚厨师”……在表现不同地域差异化风土人情的同时,又不忘深入事物表象挖掘复原中国人精神故乡。这种选题平实又贴近生活的纪录片,真正切合了观众心中最朴素的情感力量,并唤起了人们对中国传家式智慧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精致的解说:妙语连珠,诗意人文


  如果说精巧的选题为《传家本事》的成功奠定了方向性的基础,那在精彩生动之余又无时无刻不彰显出人文气息的解说,则让观众与画面产生前所未有的时空同步感,“诗意中不乏朴实,细腻中不失温情”。



  比如在《他们的一天中》讲到成都的茶馆时,温柔知性的女声画外音缓缓道来一句旁白:一道盖碗茶,茶盖是天、茶托是地、茶碗是人。人际间的默契、密码,不需要言语的催逼,用一种婉转的形式,给彼此留下恰到好处的空间。如此流畅练达又富有浓厚人文情感的解说,配合精美如画的光影画面,令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盖碗茶的茶香与成都独有的饮茶文化中。



  类似解说的出彩之处除了用恰到好处的诗意叙述将画面提升到更趋完美的意境,同时还用文字的魅力与寓意表现出纪录片对风土人情的赞美与崇敬,传递出制作者渴望传承传统文化的初衷。例如在第二季第四集中,介绍闽南泉州唐宋南音的传承者蔡雅艺时的一段解说:凝神、闭目、一点、一挑,世界安静下来,人们借此穿越古今,仿佛进入一千多年前,韩熙载夜宴图的现场。这种唐宋时期,被用来待客助兴的古曲,至今仍在它的发源地传唱。这是蔡雅艺,泉州南音传承人。这段话用极简的文学化表达开头,细节地描述出人物的神态,充满了情感的张力。之后又仿佛开启了一段时光旅行一般,带领观众梦回唐宋的天籁之韵,使人感受到南音传承者的不凡。又如在总结潮汕地区为宾客烹制流水宴席的赤脚厨师时,一句在美食的加冕中,两个家庭建立起割舍不断的联系,这些流动的办桌师傅,用美食,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出雇主们难以磨灭的生命记忆。一句简单的解说词,却自然又准确地传达出在闽南流传至今的赤脚厨师背后的文化内涵。而这些精美的解说语句在《传家本事》第二季里随处可见,它以无限扩散的语言魅力,道出了影片对人文情怀的传达,在成功击中观众内心的同时,还拉近了作品与人的亲密感。



剧化的故事:剪辑创新,情景为王


  《传家本事》第二季在内容讲述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纪录片稳重、拖慢的节奏特点,采用更具时代活力的剪辑手法和剧情化的故事情节,极大提升了作品的观赏性。


  传统纪录片不受普通观众欢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内容叙事上习惯陷入冗长、沉闷的气氛,用缓慢的节奏逐渐消耗掉观众的观影耐心。《传家本事》则在第一季起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大胆改变传统拍摄剪辑理念,代之以一种明快的节奏和多角度的叙事方式,为观众呈现出更富新引力的内容。


  《传家本事》第二季则更为灵动跳跃。每一集的故事中,都要穿插描述5、6个不同身份的人物故事,他们的生活习俗、待人及物的方式、工作生活的状态和对人生目标的价值认同无一雷同。影片时常会运用交叉剪辑的方式将几个人物故事穿插描述,首尾合成一个地域文化的全景画面。而通过这种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既能控制影片节奏,人为制造悬念,在既潜移默化中增添了影片的看点,同时还在形成的支线故事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大跨度的强烈对比,愈加凸显出不同地域人文习俗和生活差异,在打破传统纪录片拍摄的同时确立的更具时代感的拍摄圭臬。


  此外,《传家本事》第二季还利用不拘一格的剪辑叙事,形成影片人物富有情节化的故事内容。例如在第三集《兄弟的礼数》里,通过对北京一支部队大院篮球队场上产生矛盾冲突、场下一醉方休的情节发展,表现出现代年轻人充满仪式感的友情关系。这种仿佛有人物“参演”的情节化纪录,真正做到了让观众把自己的情感代入到纪录片中,必将成为电视纪录片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传家本事》第二季开启中国纪录片新时代


  历史上,中国纪录片曾先后经历了两种风格、视角不同的意识形态。最早的纪录片往往由意识形态挂帅,在内容上脱离了群众的实际生活。而《舌尖上的中国》和《我在故宫修文物》则掀起了国产纪录片回归大众视野,关注真实生活的全新意识形态。而《传家本事》第二季则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中国纪录片的新时代。


  它既把中国纪录片从宏大叙事中解放出来,延续了《舌尖》时代生活化、平常化的新风气,又在内容上做到聚焦的多元化。一集纪录片的内容往往包含了手艺传承、为人处世、亲情义理、饮食习俗等多方面元素,同时还能将这些碎片化的故事情节用极富创新的剪辑和剧情化的场景组合成一部代表了新世纪背景下,对历史有延续,对文化有传承,对精神有共鸣的新生态中国文化全景。此外,更值得称道的是,在出品人杨乐的规划下,《传家》系列纪录片还将被打造成一个IP产品。目前,视袭影业已与《三联生活周刊》新媒体品牌“松果生活”达成战略合作,打造生活美学引领行动的“未来生活家”,以及妙趣生活养成计划的“四季风流”。未来,《传家》系列纪录片还会以真实内容为引导,衍生出更多综合消费的“应用场景”,在实现丰富中国纪录片内容创作的同时,还将探索出一条国产纪录片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