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头”里居然有这么多讲究丨细数京剧舞台上“大咖们”的穿戴

 百战归来 2017-07-13



都说现在喜欢京剧的人越来越少了,这能怪我们吗?除了各种板式、唱腔、锣鼓经……我们搞不懂以外,就连演员们身上穿的衣服,我们都不知道叫啥,不了解怎么会爱上呢?

 

好吧,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篇写于1934年介绍京剧“行头”的文章,由于文章较长,所以分期推送,想了解京剧服装的亲们持续关注哦~~


说“头”(一)




伶界之所谓“行头”亦常见于小说中,乃行路携带或装裹之一切什物,即“行囊”,“行李”之意,戏班之演戏常是流转的,(伶人之自带物件赴园演戏,亦是行动的,故从人曰跟包)不论是大箱是软包均有“行李”性质。“行头”原不限于戏装服饰,但因服装各物,形式特著,携取较繁,遂由习惯成为专名耳。服装之上中下三部,尤以身部地位更大而显,故“行头”之名词,用之于蟒、靠、帔、褶等衣箱各物,比盔头、靴子等更普通焉。


身部之“行头”,除衣甲等穿着物外,如玉带、靠旗、朝珠等可名为附件。惟“狐狸尾”“黄白绸子”等虽披拂于肩下身旁,或背后,仍应列入首部服饰之一系。


兹就身部正件言之约可分为蟒、靠、衣、帔、褶、氅诸类,就其质量明其功用。至于文武男女等则不须单指细论,盖女蟒之于男蟒固是以类相从,不过尺寸较短,花纹较细耳。又如英雄衣与官衣虽有文武之异,亦统于衣类,以省繁冗。


“蟒”,为蟒袍之缩称,而蟒袍又为龙袍之代称。蟒与龙虽非一物,而蟒袍与龙袍却并无分别。故袍虽曰蟒袍,而袍上是龙则只有“团龙”“长龙”“坐龙”“行龙”未有云“团蟒”“长蟒”者。帝制时代,龙为皇帝之特征。官僚非经皇帝特许,不能着龙,但所谓蟒袍,实在就是龙袍。俗云龙蟒之分在爪,五爪为龙,四爪为蟒,此亦不然。前清定制只以蟒数之多寡,定品级之高下。多者九蟒,少者五蟒,至于爪数无不以“五”计也,龙蟒无殊,必曰蟒袍者只为避龙袍之名耳。


戏班之衣箱,又只有蟒袍而无龙袍。虽皇帝之袍亦只名“黄蟒”,虽然,绣的是龙,或者戏词中有的是龙袍——(如《打龙袍》之类)——可是后台只统而名之曰“蟒”,并不因为皇帝而特加以“龙”称。此又与帝制时之以龙袍之名称属君,以蟒袍属臣者不同。


京剧《打龙袍》剧照


蟒袍之式样,与官衣同,不过一有绣工,一系素地耳。既云“蟒袍”当然以“龙”为要素,但事实上则“龙”并非专属蟒袍,如箭衣则有龙箭,帔则有龙帔。且如前清之所谓蟒袍,无不箭袖,即龙箭也。是龙箭亦可名之曰蟒矣。又龙帔又何尝不可名之曰“蟒”乎。因浑身是龙,即蟒袍也。又观明代之皇帝之礼服,全身只有团龙。并无下水,绝非台上之黄蟒——(因蟒袍之下部,以水纹为要素)——倒有些像龙帔。因此我们可以为戏台上之蟒袍下一定义曰:官衣之“上有龙下有水者”,亦可为之立一新名曰“龙官”——仿“龙箭”之例也。

“蟒袍”之绣法以“上有龙下有水”为要素。所谓上身系连两袖而言。前后身及两袖均须有龙。龙之周围有用花地衬垫者有用素地者。大约花地较为普通。所谓花地即是“云彩”与“八宝”,如是“团龙”,则以“十团”为通率。前后身各三。两袖各二。前后心及两肩者用正龙——(圆径约九寸,或八寸半),其余用行龙,亦曰“对儿龙”以其形象相对待也。(圆径约七寸半或八寸)若用长龙则无定数。袖可绣一长行龙,前后心各绣一坐龙,坐龙之下左右各需要一小的行龙。如是仍须八龙。但最近数年前或有“大龙蟒”者或以双龙盘绕周身或胸前绣一极大之龙头,而龙身则植立于下部之海水内。因龙形特大,故全身只须四龙便已绣满。在初兴时,颇觉新鲜火炽。而近两年间,渐觉其太单调,太缺乏美术的布置,又恢复“十团”制度矣。


海水者即蟒袍下半之水纹的绣工也。有立水有卧水亦有立水与卧水相间者。立水如虹,诸色相叠,有一色者有三色者,五色者,多者可至七色,而每色复有深浅三色。但不宜太杂太细,约三四色即甚美观,亦显得大方。彩色不宜用,以蓝色为主,否则金色夹绣亦可。总以“美而不纤”为佳。


卧水如鳞,恰如水浪,比立水为肖真,但不如立水之大方。绣工略差便觉肉麻。只可做衬托之用。因立水之水面亦须先铺卧水一层,搀以云彩,八宝,再起'山头''姜牙'——(即水面激起之水星,如姜牙式)——然后能与上身之云龙联成一气也。

戏衣有加四镶大滚之花边者,如八卦衣,如开氅,如英雄衣,如法衣皆是,惟蟒袍决不可镶滚边。因蟒袍下部海水之波纹,最能助长台风。凡着蟒之角色,多系身分华贵,局度宽展之人物。若将水纹镶边,使受拘束,则坐立行动,均形跼蹐,显得小家气矣。金秀山,韦九峰,德珺如三人合摄之《忠孝全》。倒是韦九蜂的“老太师”显得气派阔大,因其蟒袍无边故也。


戏衣有加四镶大滚之花边者,如八卦衣,如开氅,如英雄衣,如法衣皆是,惟蟒袍决不可镶滚边。因蟒袍下部海水之波纹,最能助长台风。凡着蟒之角色,多系身分华贵,局度宽展之人物。若将水纹镶边,使受拘束,则坐立行动,均形跼蹐,显得小家气矣。金秀山,韦九峰,德珺如三人合摄之忠孝全。倒是韦九蜂的“老太师”显得气派阔大,因其蟒袍无边故也。


蟒袍之颜色,有上五色下五色之分。上五色为黄、红、绿、白、黑,下五色为蓝、紫、浅蓝、浅紫、酱色。上五色为正用或比较严格规定者,下五色为补充或通融之用。


黄色属于皇帝及准皇帝之人物。此在帝制时代确有此限制。而在戏剧中则姓黄的人如黄盖、黄忠之类,亦可着黄。外省之黄忠不论蟒靠皆用黄色,京朝派有将黄忠之蟒改用香色者算是敬避皇帝之意,然靠子仍黄,则依然不澈底也。(刘璋亦应用黄色,京朝派以为刘璋不是皇帝不应用黄,改用酱色或香色,此种见解似是而非)此外如《剌僚》之僚并非皇帝亦着黄蟒,不但与其黄色花脸一致,且其御弟姬光已经大红其蟒,则位居其上,躬被篡弒之王僚,亦非黄不可。刘璋之宜于着黄亦此意也。


京剧《刺僚》剧照


红蟒是贵爵及大臣之服,红为荣华喜庆之色,用途最广,但亦非固定之程序。大约除特指之人物如关羽必绿,赵云必白,张飞必黑,等等之外。在黄蟒之次,即以红蟒为尊而普。故丞相如曹操,皇族如刘备,驸马如杨延辉陈世美,巡按巡抚漕督如毛朋,王金龙,施世纶。元帅大将如韩世忠,花云,呼延寿廷,无不红蟒加身。此外如刘瑾,王振,梁九公,本应太监衣,赐福之天官,开场之加官,本应着加官蟒。但今已为红蟒所包办矣。故可定红蟒,为次于黄蟒之贵服,并无单指之特性,(如曹操之可着红蟒与关羽之必须着绿蟒者不同。凡红蟒之有单指性质,式样稍殊而用途太溢,如太监衣,天官蟒等已归于淘汰。)故其格位虽尊,而用途最广。


绿蟒为“关二爷”之表征品,不能代以他色,此种认定,不始于戏剧,盖以重枣其面,赤兔其骑,青龙其刀,自不能不绿其龙袍,以红红绿绿为美髯公之色彩。小说及历史性的故事,由来久矣。关羽之袍既绿而关胜之袍亦不能不绿。三国红脸的将官随关羽之红绿式者有姜维,而姓姜之将官如姜叙者亦红其面绿其身焉,凡此皆可名之曰红绿式,应推关羽为创作家,此等红脸人之绿袍绿甲皆不便以他色代之。


京剧《战长沙》之关羽


而若《解宝》之程敬思,《审头》之陆炳,其蟒袍虽规定为绿色,系可以蓝色通融。倒是一部分太监,如《打龙袍》之陈琳,《逍遥津》之穆顺等本应着绿太监衣,或绿蟒者,仍以沿用绿色为是。此亦并无何等理由,只是习惯耳。


白蟒有时属于老生或小生之中。和或美雅的人物,其普及性仅次于红蟒。如杨延昭岳飞,赵云,薛仁贵,有“银袍素铠”之印象者,不可以他色代之。有时花脸或丑脚可用,凡白的印象不过浓者。可代以蓝色。至于白蟒有时可代表孝服,则甚为可笑。造白袍,连营寨,将刘备之“——或黄——张飞之黑一齐改作白色。白色固以志哀,但既绣得花团锦簇,即是“白而不素”,世岂有浑身云龙花朵之孝服耶?


黑蟒多属黑脸或黑白花脸。如包拯、尉迟恭、欧阳眆、郑恩、项羽之类。在各色中用途最狭,凡制私行头者,若制黑蟒最不合算。本色脸者固绝对不用,即花脸亦只少数也。


蓝蟒虽列在下五色。但其色甚正——(五色旗乃红黄蓝白黑,戏装则以黄红绿白黑为上。绿之与蓝,孰重孰轻,当待论定)其用甚广。因其色泽之近于绿也故可以代绿,因其气象之沉穆也,可以代黑。因其性质之素凈也,又可以代白,故置蓝蟒一身,于陆炳、程敬思、包拯、尉迟恭、姚期均可通用,最为合算,至习惯上以蓝色为主者如姚期亦偶有之。


酱色实即深的古铜色,凡白髯或苍髯之老丞相角色,用之最宜,因此种颜色古色古香,老气而且雅致。如《三击掌》之王允,《斩黄袍》之苗顺,《甘露寺》之乔国老,《跑城》之徐策均可服之。京朝班于此色似不甚注意,盖白紫蓝诸色足供老头官僚之用也。


京剧《甘露寺》之乔国老


紫蟒与红蟒,颜色不同而性质颇不易分。古以“朱紫”并称,而“腰金衣紫”便是极贵之服。唐李泌与玄宗出行军,军士指之窃言曰衣黄者圣人也,衣白者山人也。玄宗吿泌且衣紫袍,以绝群疑。旋即授以大元帅府行军长史曰非敢相卿,以济艰难耳。此亦以紫袍尊贵之一证。至于戏词如《斩子》之“到如今才挣下这玉带紫袍”,《法门寺》之“腰横玉带紫罗袍”,《骂曹》之“脱郄了蓝衫换紫袍”“老夫保你挂紫罗”。皆以“”为贵征,尽管刘瑾穿大红蟒,杨延昭穿的是白蟒,都非紫色,亦不算冲突,因“紫袍”是指的格位,非指现实。正如口念“草笠芒鞋”者,脚下可以着快靴,不一定要穿洒鞋耳。


圣人虽然甚恶“以紫夺朱”,但历代服饰,朱紫殊不可分。虽以“腰金衣紫”为荣,而观名臣画像多是朱衣。紫其名而红其实,正不必学孔圣门徒,力持朱紫之大防也。其在戏曾见裘桂仙之曹操着紫蟒(《击鼓骂曹》)。富连成班演《法门寺》之刘瑾一角亦用紫蟒,揣其意,似皆因戏词中之“紫罗”而起。然而此种设想实属沾滞。须知紫袍是笼统的表征词,古人画像中着色为“”而题词为“”者甚多,安得一一换其颜色,且有何改色之必要乎。吾之此言,并非谓紫袍不可用以代红,乃以纠正思想之错误,须知刘瑾,曹操之红既可以紫代用,则杨延辉,花云,韩世忠及其他之红袍,亦未尝不可通用紫色。不必问他戏词里有无“紫罗”或“紫袍”字样也。


单就红紫两色之色彩而论,红色辉煌,刺激力较大。紫色深沉,较有肃静之气象。故凡天官加官及有祥瑞喜庆之意味者仍以红色为宜。此在随时斟酌,不须说定。但照戏界一般之情形而论,紫蟒之用途仍比红蟒为窄狭。故制者犹居少数。


粉红浅紫诸色之蟒,时髦之小生每喜制之,演王金龙,周公瑾骤然一看,似乎鲜艳夺目,实则浅俗可厌。不如红蟒白蟒之大方。


蟒袍之绣工有“绒绣”“线绣”两种,绒绣用绒线故色彩较鲜润,线绣用绵线,近来绵线多系舶来品,精者亦甚光洁。且现在无论绒绣线绣,均有“圈金”之法。图金者即于彩绣之各纹之外圈压以金线,如字之有双钩,自然工细晶莹。比早年之绣工,金者金,绣者绣,实为进步。亦可谓之取巧。绒绣之价比之线绣约加四五分之一。至于全金之绣法。今已不甚通行,因金线分量太重,而现时之金线半系洋货。真正之苏金缺少,价又特昂也。普通之售品约以六七十元为中率。绒绣圈金者九十元即甚精致。若特别加细则须百余元矣。戏台上之表现,却又不宜于太细,前清时代之绣活,有工细无伦者,在戏台上未必合用。惟旦角之文绣,多用细金线及绒线,生凈诸角之蟒袍,以壮美为合格。有近看其粗而远台反觉其光耀明显者,乃戏台上地位不同之故也。


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