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的邦“:从市井无赖到大汉开国皇帝|《混世史》之帝王篇(1)

 昵称20102515 2017-07-13


导语

二十五史,为帝王将相作家传,作的就是他们混世伟绩,很黄很暴力。

1、偶像教主

泱泱中华,行至春秋战国,逐鹿中原,诸侯称霸,其中有个叫秦字号的教主们,混世有道,经营了几代,业绩越做越大,传到嬴政手上时,便席卷天下,吞并六国,一统江湖,将天下尽归入秦字号麾下。

嬴政嬴教主心想:老子兼并出这么大基业来不容易啊,不能说绝后,但绝对是空前的事,虽三皇五帝也不能比啊,诨号自然要取得威猛一点,那也来兼并一下吧,就叫“皇帝”,而“朕”只许教主独家使用。

这位嬴教主想想自己从赵国邯郸的弃儿,混到了九五之尊,创业艰辛,得世代经营下去,于是,规定这秦字号的虎皮旗只有姓嬴的来坐,一世二世,千世万世……代代相传。

嬴教主要求天下人跟着他一人混了,要建立以他为核心的天下,用什么来收拾人心?听儒生几几歪歪,仁义道德之类的都是哄哄小孩子的,我就一句话: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他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铜人,嬴家人指挥枪,不许再打砸抢了,禁止争地盘和划分势力范围,要不然就吃刀子捅个血窟窿;统一文字、货币和度衡量,以后就一个标准,大家都说中国话,都办中国事,天下归一。至于分封诸侯的事也就免了,统统改为郡县,官位我是赐的,俸禄是我发的,跟着我混,向我效忠。

不过,这么大个摊子,自己根本管不过来怎么办?“一个好汉三个帮”,老子自有办法,设个“三公”:一个负责政务的丞相;一个负责打架的太尉;一个负责监察的御史大夫。所有人都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井井有条地办事。

布置完毕,手下打手如云,恩威并施,混到这般光景,教主大人自然想要千秋万代,求长生不老的药方,想再活五百年啊,永远永远地管理下去。于是,嬴教主派了个徐福去海上找找机会。

大骗子徐福自然是一去不复返,而是人都免不了一死,嬴教主发了狠,埋了一批术士,最终还是呜呼哀哉尚飨了。

老子刚猛,儿子怂蛋,家里出了败家子胡亥,这也是历史周期律。

问题主要是,老教主制定的混世方针,对百姓太苛刻了,严刑峻法,什么连坐制度,割鼻子划花脸啊,简直是视老百姓为刍狗,混得如猪狗,甚至连猪狗不如,你不让我们混,那就对不起了,管你是什么天王老子,我要造反!

你收天下兵器铸铜人,以为能让我们手无寸铁了,反正是冷兵器时代,捡起锄头、揭起竹竿就能跟你火并一场。

得人心者得天下,混到这般人心尽失的田地,秦字号的皇帝们就没得混了。

话说嬴教主威风八面的样子,引来多少人觊觎,他们羡慕嫉妒恨,人人都想跃跃欲试。赢教主南巡时,一个叫刘邦的市井混混看到后发表人生感言“大丈夫应该混成这样啊”,一个叫项羽的将门之后则是直截了当说“他的位置其实我也可以坐坐的么”。

不过当时,在当时嬴教主武威了得,只是个想法而已,不敢付诸行为。但是,众屌丝们揭竿而起了,喊出“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于是乎,大家伙跟着这个陈姓的屌丝混了,纷纷打砸嬴教主的家产了。

秦字号的天下,竟然二世而亡,不过皇帝这个诨号,中央集权这个制度,倒是传了下来,一传还传了。


楚汉相争

夺秦字号的天下,陈胜吴广先闹开,闹到最后,就剩下两位最能混的混世魔王,也就有有取而代之的想法的刘邦和项羽。

项羽将门之后,属于“高富帅”的代表,而刘邦的出身,说出来都要牙冷,屌丝中的屌丝,市井无赖一枚,连凤凰男都称不上,风云际会之时,年纪都到了48岁,都快五十知天命了,而且也没有什么积累,就一个管方圆十里的亭长,相当于现在的乡长吧,没多少政治资源,搞什么搞啊,谅给你混,还能混上几年呀?就等着退休颐养天年吧!看看人家祖龙——嬴教主那也是祖宗积累,留下来好的基础,才兼并了天下的。

但是,只有出来混,就一切皆有可能。

刘邦就是出来了混,年纪大没有问题,说明脸皮老,可以做到老而无耻么。老子我是在无赖流氓队伍中挂了名,是屌丝中的战斗机,杀猪的、吹鼓的、收保护费的,各行各业无赖都有,最重要的是,人人都是死心塌地;老子我也在政府机关挂了职,一个不是官的亭长也算认识几个官场的朋友,做参谋的管监狱的,也算是惺惺相惜,众志成诚。老子我黑白两道都混得开,吃拿揩要,习惯成自然,混一步是一步。再说,老子我快天命之年的人了,混得身败名裂也无妨,也算活得够本了,也算是给自己有个交待了,毕竟还是拿来搏一把,赌了个大的。

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的人,有一点是无人可比的,那就是善于求人和用人。

刘邦文用萧何,武用樊哙,知根知底,都是亲信死党,所以放着心用;招人挖人那就更没得说了,张良来了,哎呀,你是帝王师,扑通一跪,给我做师父吧,我呢就信你了,对你言听计从,给我多多出馊主意,当然要馊别人的;韩信来了,哎呀,你是万人敌,作揖拜服,给我做将军吧,我呢就倚重你,让你兵多将广,到处砸场子去,给收场子来。陈平来了,你是毒士,满肚子损招阴招,克敌制胜之智囊,好,我们是同道中人,我让你玩阴谋,阴死项羽去。

没多少年,刘邦的阵容,如同搞传销一样,越来越豪华了。也就是混了五六年时间吧,这天下就剩下两大巨头了,也就是他刘邦和项羽了。

我叫刘邦,通过一个好汉三个帮的路径,最终要实现立国建邦的目的,他决定干翻项羽。

虽然刘邦发展壮大了,但是玩法一点都不豪华,时不时玩阴的,项羽来单挑,刘邦说我不比勇的,那是四肢简单的人玩,我就跟你比智吧。当然,论玩阴的,项羽是玩不过刘邦的,自然郁闷至极,最后只能在垓下抹脖子了事,大喊“苍天哪大地啊,老子一世英明,怎么输给这个混世无赖呢,我死不瞑目啊!”

项羽死后,刘邦一桶浆糊,自然又可以千秋万代了。他的偶像本来就是秦始皇,大一统多好,天下臣服。为什么分封给你?即使要分封也分给自己的子孙,多子多福,确保天下永远在我们刘家人手中转。

刘邦这个无赖贼精明,从不会做亏本的生意。最终刘邦发表成功感言,老子成功就是用好了三个能人:管政务靠萧何,搞谋略靠张良,打胜仗靠韩信!我想混,首先确保让他们都有得混,而且混得如鱼得水,这就是用人之道,瞧瞧,我的成功的,就是让所有人能够有得混啊!

话说这三个人,跟刘邦打天下,功不可没,可是混世水平还是有高低之分,所以各自结局也不尽相同的。

张良可是混精,心清如老狐狸,知道功成名遂身退的道理,所以对混世魔王刘老板说,哎呀,现在这公司运营非常正常了,我就是出个力打个工的,是该要享清福了,打打太极,遛遛鸟,夫复何求?

张良如此知趣,刘邦打心里喜欢,表面上虚意挽留一番的,但内心深处想:这个人真知趣,我打心眼里喜欢。所以在刘邦心目中,张良绝对是好基友的,给足了面子的。

萧何想想我跟你刘老板最早混在一起的,想当初,我比你混得好,跟了你后又是“我办事你放心”,你不信我信谁?我就跟定你,目标就是永永远远地做你的副手,永远的天下老二。可刘邦不这么想,你能力突出,多认几个字,处理政务的水平比我高,特别是老百姓有口皆碑,万一老子我脚一蹬跟祖龙同志去交流管理心得,你可是个潜在的一大威胁啊。

萧何也不是跟着刘老板白混的,早就明白刘老板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那我就努力自污,我政务水平高,那我就有意低几次给你看看;我老百姓有口碑,我就做几件鱼肉百姓的事臭臭自己的名声。总之,我萧何是不敢跟你刘老大的英明神武比的,你永远是唱戏的主角,我永远是你的小马仔,只想跟着你享受荣华富贵。刘邦一想,这同志比较知趣,就像贴心小棉袄般,好吧,虽然有些觉得你碍眼,但还是是留在我身边。

韩信有些矛盾了,心想这天下都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我韩信“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没有我韩信,你拿什么跟项羽拼?你应该感谢我的功德啊!刘邦也在想,你韩信忒牛逼了,也忒能混了,出陈仓、定三秦,京索之战败楚军,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这普天之下谁敢与你相争?而且你比我更无底线的,能忍受住“胯下之辱”的,这足以说明,你的内心太强大了,强大到了让我都不寒而栗了,威胁绝对是个潜在的最大威胁。怎么办?该赏的我都赏给你了,现在已经赏不起了,难不成要赏个天下给你?

韩信混到功高震主的地步,天下平定后,韩信已经成为刘邦心头之大患了,而韩信却犯了居功自傲的大忌,不知收敛,因此直接奔进了刘邦的“死亡黑名单”里了。

韩信确实不知好歹,竟然看不起刘邦那班家底,瞧瞧,绛侯周勃就一个吹鼓手,颍阳侯灌婴就一个小商贩,舞阳侯樊哙就一个屠狗之徒,都是草根中的亡命之徒。我虽然经历“胯下之辱”,但好歹也是落魄的士人,跟他们平起平坐?真是自掉身价,有辱士人身份。

韩信就这样混着混着,就混到迷糊了,竟然忘记这些人都是混世魔王刘邦的铁营盘,你看不起他们,就是看不起刘邦么。刘邦心里挺不爽的,但是刘邦这人可不是一般的,这事不能由他来办的,要不然就丢份的事,留下历史臭名声的,这事就交给了他老婆吕雉来办。不是最毒妇人心么,她女人家办了这事,我作为丈夫也可以一推三六五,顶多骂上一句这个娘们坏我好事。这事也就轻松地交待过去了。

吕雉当然一点不客气了,杀你韩信树我母老虎的威风。

韩信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咔嚓掉了。


身后之事

有汉一代,汉武帝刘彻之前推崇“黄老之道”,大家不要管姓“道”还是姓“儒”,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共同有饭吃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到武帝的时候,国力强盛,一跃成为超级大国。汉武帝雄心勃勃,觉得国家统一了,有必要统一统一大家的意识形态了,便祭出了一套混世的主体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怎么推广呢?就是通过政治犒赏来实现,具体路径吸纳就是“举孝廉”,也就是你想做官必须是通晓经书的儒生。

汉武帝至少还是个实用主义者,外儒内法,也就是挂着儒家的羊头买的法家的狗肉,用读书人给他打打工罢了。

有了主体思想,又有了政治犒赏,大家明白怎么能够混好。一些人通过读书做官了后,举孝廉是不是?那我就举不了自己儿子,就举自己的亲属啊熟人啊,于是,他们就霸占了做官的资源,渐渐形成了士族门阀。

休养生息后,人口暴增,吃饭的人多,但土地已经被门阀们兼并掉了,而且势力越来越大,大家没田种了,广大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社会开始不和谐起来。

这个时候汉元帝刘奭上位了,要建立和谐社会,觉得有必要坚持一下主体思想,强调不能走歪路啊,实现德治仁政的方针不变,于是全方位地起用儒家进入权力中枢,换批人来做事,以图振衰起敝。

对于此,汉元帝的父亲汉宣帝刘病已说:“哎呀,大事不妙了,坏我汉家基业,就这个储君了,我们家快要没得混了!”

就这样,外戚王莽诞生了,我就是儒家的道德模范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样样不缺,大家向我看齐!

王莽做得简直给跪了,在家庭里,十年不给自己老婆添新衣服,还逼犯法的儿子自杀,大义灭亲。在家族里,父兄去世后,一个人赡养母亲和寡居的大嫂,抚养兄长的遗孤;在社会上,常常拿自己的俸禄和财产分给穷人,赠给贤者,在京都还给灾民修建一千套免租房。想想那些外戚们个个骄奢纵欲,放浪形骸,而是王莽就是一个“小清新”,“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们叫着喊着要让王莽来管理国家。

那时,汉王室真有点问题,汉元帝死后,汉成帝刘骜宠幸赵飞燕姐妹,精尽而亡,虽然辛苦耕耘,但“燕啄皇孙”,生了四个儿子一个都没存活,最终只得让自己的侄子汉哀帝来接位。

汉哀帝更是绝壁了,不近女色,只爱后庭花,跟男宠董贤搞玩起“断袖”来,这还没玩,甚至想把江山禅让给董贤了。

这一样一来,老刘家的皇帝这么禽兽,这么毁三观,老王家的王莽这么衣冠,大家都觉得索性将江山交给王莽来治理,或许真能实现“尧天舜地”的理想国境界。

而汉帝国的豪强们跟着刘姓混得腻歪了,也想着换换口味,改旗易帜一下,所以呢,豪强们把选票齐刷刷地交给了王莽,大家准备跟着王莽混了。如此一来,汉政权顺利地过渡到王莽的手中。


王莽绝对是个影帝,赚到了小皇帝的宝座了,还要腻腻歪歪地来一出感天动地。

王莽亲执孺子的手,流涕嘘唏,曰:“昔周公摄位,终得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哀叹良久。最后,王莽让中傅将孺子领下殿,孺子也挺知趣,立即北面而称臣。百僚陪位,莫不感动。

此孺子才5岁,面对这样的一个小儿,竟然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哎呀,我只不过是天命难违,拿到了你的宝座没办法还给你了!”

应该说,王莽混成如此,也算混界绝顶高手,用孔孟之道能忽悠到江山,简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是这个公认为“周公”的男人,谁知口味很重,上位后就露出了獠牙,他要向自己的支持者举起屠刀。

豪强们直呼上当,纷纷骂娘了,你倒是混得如鱼得水,却不让混成一年不如一年的王小猫了,只能对着水里的鱼徒徒流口水,这不如姓刘的做皇帝来得实在!于是,古老咒语开始起效了,“非刘氏而得王者,天下共诛之!”

接下来就是刘秀的“秀”时间了,容请观鉴君待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