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林七贤存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金樽清影 2017-07-13

西晋风度,名士风流。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就是竹林七,刘伶醉酒,阮籍傲歌、嵇康抚琴,潘岳清俊,王衍清淡……看上去真是一个恣意潇洒的年代。然而七贤存在的历史背景则是一个动荡不安,名不聊生,贵族穷奢极欲的时代,也被一些人戏称作中国史上最早的拜金时代。

首先,皇帝带头奢靡,自上而下养成了这样的风气。从记述魏晋士人风貌的《世说新语》中更容易窥见晋朝贵族公卿们豪阔的生活。比如说《世说新语》中的《汰侈》十二则,专讲晋武帝手下大臣们的纸醉金迷、竞相斗富的荒唐生活,贵族石崇宴客之时连杀自家的劝酒美女,大臣王济用来做菜的小猪竟然用人奶喂养等等惊掉下巴的“古人城会玩”系列。而帝舅王恺和石崇,无休无止、千方百计斗富比阔,更是千古穷奢极欲的典型。可以说恰恰是晋武帝君臣公卿的腐化奢侈,使得西晋也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以金钱拜物而闻名的时代。

此外,朝政上司马氏执政后,大肆诛杀异己,又开始重新启用士族门阀子弟,某种程度上彻底阶段了社会向上流动的可能,难产生新贵。从西晋开国功臣名单可以看出,其间不少人都是那种既无德又无才之人。这也是因为经过曹魏的压抑和司马氏的残杀,西晋建国之后的世族高门,与汉初人才济济并且有责任有担当的名家大族毫不相同,大部分人都沉浸于奢靡的享乐生活中。因此,当时很多文人的隐居避世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向往如此生活,更是想要避开污浊不堪的朝政,也是无力改变先是的无奈之举。

晋武帝死后不久北方的少数民族又开始进犯,西晋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流民四处迁徙,导致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而流民离乡流浪不能从事生产,最终导致了经济的衰败。而朝政上,也是勾心斗角,步步惊心。先是外戚之间,继之是外戚与诸王之间,最后是诸王与诸王之间,斗得你死我活。最终,西晋贵族王公同姓相残,大动干戈,斗争形式由政治内斗转向了军事杀伐。这些内斗的最终结果都指向了社会的极其不稳定,百姓的颠沛流离,因而西晋一朝在中国历史上也很是短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