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零售业等着马云和刘强东拯救?这里是自救法宝(上)

 磐石之心 2020-09-04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最先进的互联网武器武装到传统商业中才能取得战斗的胜利!

上一篇文章《马云开无人超市,传统零售死期已到》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经营企业的教训,总结了传统商业的八大死穴。现在很多传统零售业在观望,也有的在进行变革,还有的希望让电商巨头帮自己变革。

我认为,传统零售业一定要学会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方法和思维,自己去变革,而不是等死,也不是依靠别人。这一篇,我希望能帮助传统企业找到解决这八大死穴的方法。

这八大死穴分别是渠道成本高、场地限制商品种类、效率低下、购物体验差、消费升级需求无法满足、无科学数据指导经营、组织架构和管理落后等等。所以传统商业要转型,就必须解决这几个问题。

我认为,通过去中间化可以有效的降低渠道成本、通过更出色的商品陈列方式可以解决场地限制、通过商场的智能化改造可以提高交易效率、通过追求极致商品、融入文化艺术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通过电商、O2O来获得科学数据,通过组织变革和平台化解决管理问题。

一、混搭风,变卖商品为卖体验

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一切体验为先。事实已经证明,通过为用户提供愉悦的体验可以获得巨大的财富。

腾讯、百度、阿里巴巴这些公司的产品都不需要付钱就能使用,他们并未向用户出售产品。那么他们卖的是什么?是一种免费的上网体验。

通过提供免费的上网体验,获得海量用户,然后再向用户出售一些增值服务,或通过金融支付的手段获取盈利。

互联网这个“卖体验”的做法值得我们传统商业学习,这也将让传统商场重新焕发生机。

产品同质化的时代,体验体现了差异化

我们从以前商品匮乏的时代走到现在商品大爆炸的时代,商品基本都同质化了。

走进全国的每一家商场,你看到大量商品的品牌都是相同的。服装、鞋子、皮具、餐饮等等,几乎都没什么大差别。甚至在网上购物,也是这些品牌。

如何才能让顾客在你的商场里购物?除了促销外,主要就依靠制造不同的体验了。让你进入这家商场后,感觉到商铺的装修不同、格局设计不同、便捷性服务不同......

这就需要进行精细化的运营,而不是此前只重视商品的品类、价格。精细化运营则考验管理者的思维,我们的思维必须新潮起来,必须了解年轻人的真正需求。

购物中心变成体验中心

现在的购物中心已经成为休闲娱乐场所,反而购物不再是主要功能。我们走进任何一家综合性购物商场,你都会发现卖东西的店里顾客并不多。

顾客都在商场中间的公共区域,在电影院那一层,在美食街那一层,在儿童娱乐城那一层,在书店里,在咖啡厅里,在美容院里......

娱乐体验空间、电影院、甜品店、咖啡厅、书店、儿童娱乐空间等非购物区域成为最吸引客流的地方。

这个区域其实就是在“卖体验”,与互联网公司的免费搜索、免费QQ聊天也是在“卖体验”。而这个“卖体验”的过程也是获得用户的过程,是流量入口。

购物中心以前是靠促销,降价获得瞬间爆发的流量,现在就需要依靠将卖商品的购物中心改造为集休闲娱乐餐饮读书购物为一体化的综合性”体验中心“。

这其实就是在做”混搭“,让购物中心变得好像不伦不类,但确实是顾客所需要的。

购物中心可以做到无所不包

做好体验就需要放开思维,不能有局限,要海阔天空的去构想。这就好比是我们看伦敦时装周,模特上身穿着笔挺的西装,下身却穿着七分裤、运动鞋。

这种超级”混搭风“被搬上国际时装周都引发阵阵赞叹,我们的购物中心也完全不需要有什么拘束。你就尽情的去想,尽情的去”混搭“即可。

购物中心除了能有大家常见的电影院、甜品店、书店、餐饮店、美容院外,还可以在大厅公共区域搞微型车展、时装秀场,还可以有理发店、儿童体验馆、绘画馆......

我认为,未来的购物中心一定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生活体验馆,是一个大型的服务中心,在这个生活体验馆里,你可以获得所有想要获得的服务。

2万平米以下的商场服务功能不完全,这些商场将会被互联网时代所抛弃。

二、追求极致,服务好中产阶级

当前的商品、服务已经极大的丰富,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同时,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诞生,就连现在的农村市场也在消费升级,他们希望购买到品质更高、设计更精美的商品,享受品质更高的服务。

这群中产阶级不再只关心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他们不惜付高价购买海外代购的服装、箱包以及奶制品等等。他们不信赖国内厂商生产商品的品质,认为国外的东西才是好的。

电商的快速发展,就是因为顾客贪图低价。这些中产阶级诞生后,他们开始放弃低价商品,转而选择有品牌的优质商品。

谁能满足这群人的需求,谁就能够在电商冲击零售业的时代获得长足发展,并且还能获得更高的利润。

2030年中国的中产阶级数量将超过4亿

2016年11月,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在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2030年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将达到总人口的35%,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将达到目前欧盟人口的消费水平。

2030年,大约35%的中国人口的年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万美元以上。当前,这种收入水平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0%。

报告还预计,包括商品、服务以及租金在内的私人消费预计将以每年平均5.5%的幅度上涨,这一增长速率将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30年,中国民众的购买力将总体达到韩国今天的水平,或美国2000年的水平。

电商时代与中产阶级消费升级之间矛盾重重

如此庞大的中产阶级将在中国诞生,意味着各种山寨货、不好的服务将退出市场。

而目前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仍在为消费者提供仅具备基础功能的商品与服务。而且这些商品与服务正在进行同质化的战争,电商的普及更是加剧了价格的透明化,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为了让电商的低价商品能有利润,大量的商家开始分别生产线上和线下的商品和服务。线上的商品一般品质要比线下低一些,因为用户无法现场感受后购买,又无法实地对比,因此在省钱心理的驱使下完成了购买。

我去南方生产床品的产地考察时,发现大量企业都在用双重标准生产商品,那些有瑕疵的布料,通过老旧的生产线生产出来卖到网上。那些在网上订餐店开店的餐馆,也采取双重标准,除了菜品的品质外,甚至制作的场所都不是同一个地方。

有人在网上订一份十分便宜的烤鸭,但是来自某知名烤鸭店。结果味道极为难吃,他深入到该餐馆查看发现,网上订餐的烤鸭并非在这家餐馆里制作,而是在旁边的一个单独的地下室里完成。

互联网让信息透明化的同时,又带来了另一种信息不对称。透明的价格,看似同质化的商品,导致企业必须参与价格战,导致企业为了保证利润而在商品和服务中偷工减料。

显然,电商在大幅提升交易效率的时候,并未能更好的满足未来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这也正是传统零售业的机会。

追求极致才是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产品开发出来之后,会不断的根据用户需求、使用体验而更新、升级,其目标是无限的向完美逼近。

同时,由于互联网是天生的社交平台,可以通过极低成本的收集用户的抱怨,所以也很容易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设计中来,制造参与感。

追求极致是互联网思维,值得所有传统企业学习。在价格战厮杀中,企业没有足够的利润,所以很难去考虑“极致”。因为“极致”就意味着高品质,高成本,所以唯有真诚的服务中产阶级,才能有资格去谈“极致”。

当下很多企业、零售业都已经迷失在价格战中,甚至为了追求销量越陷越深。面对即将诞生的4亿中产阶级,庞大的高品质消费,根本没有精力做布局。

在这个转折点的时候,那些提前做布局,追求极致的企业必将成为中产阶级消费大潮的弄潮儿。从看到这段话开始,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服务,是否追求极致?

我们应该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平台与顾客建立连接,然后获取他们抱怨和建议,从而优化产品和服务。我们应该利用互联网这个先进的工具变卖产品为获取用户,与他们成为朋友,让他们参与到企业的研发、生产、服务中来,让他们以为这些改变都是他们自己的主意,从而倍感自豪。

由于篇幅太长,总计上万字,所以本篇只更新前两大法宝,通过三篇文章更新完七大法宝,敬请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