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马古道(22)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7-07-13

茶马古道(22)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从古称博南的永平,下杭瑞高速,上著名的滇缅公路,它是在博南古道的基础上修筑而成。往瓦窑镇方向,在临江的滇缅公路上居高临下,此处澜沧江多折弯,澜沧江滋养的茶叶也于此分流至世界不同的地方。

    西南丝绸之路从成都起,经云南大理、永昌,沿横断山脉南北向民族走廊,转向西经缅甸后至身毒(身,音yuan,身毒即今印度)的古代商路,西汉时称“蜀身毒道”。张骞出师西域,发现蜀布早于自己两个多世纪前出现在印度。汉朝前,印度通过西南丝绸之路知道中国的存在,印度也因此载入汉文史册。公元前四世纪孔雀王朝时的《摩奴法典》中梵文“Cina·支那”一词,它是外国对古代中国的称呼,现代国人更愿意记得多一个字母的“china”。梵文“cunapatta·支那帕塔”,意为:支那成捆的丝。

    蜀身毒道由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组成。连接四川和云南的古道是由灵关道、五尺道构成。灵关道是指成都经现在邛崃、名山、荥经、汉源、越西、西昌至大理的一条古道,它始于公元前135年,公元252年诸葛亮南征,故又称“诸葛鸟道”;五尺道始于公元前256-251年间秦汉官道,在“僰青衣道”基础上将道路向南延伸,经今盐津豆沙关、昭通,至云南曲靖。因路宽五尺,称五尺道。民间把大理(古叶榆)经永平(古博南)、保山(古永昌)、腾冲(古腾越)、至缅甸的密支那或八莫、印度和孟加拉的这条古道称为永昌道和博南古道。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翻过两千多米高的大山,深切的澜沧江峡谷出现在镜头前。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在汽车导航上无法找到霁虹桥标点,通过手机导航和其他网络地图可以找到“霁虹桥遗址”,它位于永平县杉阳镇内。从G320国道滇缅公路段沿澜沧江迂回,驱车70多公里到达“遗址”时,遗憾的发现是一个砖窑。在砖窑边,通过无线上网,翻遍所有的地图,均标注错误。历史上霁虹桥在澜沧江边,标点都出现在澜沧江的支流上。经当地老乡指点,沿修筑铁路临时修建的土路向西翻越博南山,可达澜沧江边霁虹桥遗址。

    在博南山的山腰处向下俯视杉阳镇,它是博南古道上跨越澜沧江的重要支点。马帮的消失,小镇不再喧嚣,静静地横卧在河谷中。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中说:“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记创桥者”。从徐霞客记下它那一刻起,这座关口已经站了近四百年。它位于去往霁虹桥翻越博南山的山顶上,地理坐标:北纬25°18'02.40",东经99°20'57.11"。

    与以往图片比较,古关口的一边因中铁建造铁路修建工地,抬高了路基,关口的一边成为排水口,古道以北有上百米埋在土下。二千多年前,令世界倾倒的一段中国丝绸,从脚下的博南古道上飘过。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古关口上的三个字,中间一个未能识别,上左为“彳”,右为“兰”,下为“彡”。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下山去往霁虹桥一面的三个字:觉路遥。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关口下的古石板路,是大名鼎鼎的博南古道(永昌道)。这段古道为永昌道“水寨段”,是西南丝绸之路中国境内最后一段穿越横断山脉高山险峻、峡谷深切的艰难之道。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关口边上有一座寺庙:红顶寺。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在山顶保存了博南古道上近百米的石板路。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下红顶寺,已是夕阳西照,博南山余晖下一抹红顶。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半山腰处俯视澜沧江峡谷,澜沧江变得开阔平缓,丰水期可以淹没江边的梯田茶园。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在博南山的半山腰上修建了新的霁虹桥遗址,坐标位于北纬25°17'40.61",东经99°21'30.61"。此处澜沧江两边的博南山与罗岷山绝壁对峙,江面收窄。

    霁虹桥,中国最古老、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铁索桥,“兰津古渡”是它又一雅称,兰津渡在南诏时为竹索吊桥,元代改木桥,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建铁索吊桥,有名“霁虹桥”。霁虹桥的历史地位,甚至被写进小学课本。当年李约瑟所编《中国科技史》里中述:“霁虹桥为世界现存的唯一最古老的铁索桥。” 最后的霁虹桥在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在东岸辟“御书楼”,铁索桥屡坏屡修,至民国保持原样。1986年东岸发生泥石流将桥全部冲入江中,从此霁虹桥消失。霁虹桥所建之处两山对峙,山体下部为岩石基面,但博南山东岸山坡为海床抬升的泥石沉积层,长期植被破坏,每当雨季,极易引发地质灾害。这也是霁虹桥屡坏屡修的主要原因。

    霁虹桥桥长115米,净跨56.2米,宽3.8米,由18根铁索组成,其中承重底链16根,扶链2根,扶栏用30根铁条与底链相连,底部每6米设一道铁夹板,用以固定16根底链。上铺4米长木板,用铁丝绑扎在铁链上。霁虹桥西岸绝壁上刻有“西南第一桥”、“悬崖奇渡”、“金齿咽喉”、康熙所题“虹飞彼岸”等明清两代字大如斗的崖刻,乾隆帝、马可·波罗也到此一游。霁虹桥是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清晨桥亭大门未开时,每天等候过桥的马帮队伍有五、六里之长。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原霁虹桥遗址边的崖刻,图片来自网络。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霁虹桥老照片,原桥位因建水坝而淹没在江面下。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小湾水电站的建设,将原霁虹桥遗址埋入水中。江对岸可见古道下坡前往原霁虹桥的老路。在原址的上方,新建了铁索桥。它是现在的霁虹桥,在它的后方还新建了一座尚未完工公路桥。在两桥中间,即将架起一座铁路拱桥,连接两岸的铁路隧道,铁桥的弯拱已建造近80%,上部一根缆索用来运送造桥材料。

     现代南方丝绸之路通往南亚的的铁路桥,与博南古道的霁虹桥在二千年后重合在一点。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新建遗址即将竖起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通往山下霁虹桥的古道也是一条屡修屡坏的路,频发的地质灾害使其成为中国最危险的路,以至在地图上找不到这样一条道路,故不能称之为公路,它是连接澜沧江两岸两个村之间的村道,所以是中国最危险的村道。既然不是公路,驾车者就必须后果自负了。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天色已暗,不甘心回头再走几十公里一样危险的盘山路。车子一旦开进这条四公里多的永昌古道、坡度约35度的下山路就没有掉头的机会。当地小面包和摩托,走这条路的不少,去保山可以少走50公里的路,危险与效率成正比。把行李放在靠山体的一边,确保车辆重心在内侧,挂上四驱,锁住中差。好几次是一个轮子悬空,用发抖的脚使劲顶住油门,靠惯性飞过狭窄之处,然后用发软的脚急踩刹车。否则,见阎王爷的命。对大型越野车,拐弯的窄处只有在3、4厘米的余量,还必须折回靠山一侧的反光镜,所以碰碰擦擦也不会觉得心痛。上图为山下临近吊桥较好路段,可开车门进出拍摄。

    地质条件的恶劣,也是在新建霁虹桥的后方再建公路桥的原因。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过江后,地基多为岩石基础,已修成油路,但在地图上没有标注,直到保山市平坡乡太平村时导航才显示有村道。

    从霁虹桥翻道路高度2459米罗岷山,是从永昌道险峻的梯云路改建而来,紧贴陡峭山腹盘旋而上。大部分是悬崖峭壁开凿而成,只是500石阶的“梯云路”因新路改建而消失。徐霞客在游记里这样描述:“路从广叠蹬夹缝间,或西域北,曲折上脐甚峻。两崖夹石如劈,中垂一窗,水捣石而下,蹬依壁而上,人若破壁问天,水若争道跃额,两不相逊者。夹中古木参霄,虬枝悬蹬,水声石色,冷人心骨。”
    与对面博南山上的村道相比,罗岷山上的村道好比是高速公路了。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在澜沧江霁虹桥段的下游,新建了小湾水电站,江面变成了开阔的水库。因小湾水电站的开发,位于澜沧江上两座古老的桥,霁虹桥和青龙桥、以及漭街古渡口都已埋入水底。澜沧江不再喘急汹涌,高峡出平湖。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茶马古道(二十二)博南古道·寻找霁虹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