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有人把它称东方的瑰宝,实不为过。它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易道无所不包、包罗万象。张成老师讲,《易经》的卦、爻辞中有不少地方谈到乐,如"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中孚卦》)。在这个卦的爻辞中,不难看出音乐不仅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而且还具有祭祀上帝、祖先及宣扬、表彰功德的社会政治伦理功能。![]() 从“声音,乐之象也。”来分析音乐理论中的“象”的概念,音乐之象,不是用抽象的道理能够说明的,因为音乐是一种具有感性形式的艺术,而另一方面,音乐还具有超出感性范围以外的理性内容,所以,音乐同宇宙生命的变化发展规律及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荀子.乐论》中的一段论述也反映了与《易经》思想理论相关的重要思想。 “声音之象,鼓大丽(历),钟统实,磬廉制,竽、笙肃和,筧、龠发猛,埙、 翁博,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鼓,其乐之君邪!故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笙 、 、龠似星辰日月,鞉、祝、拊、 椌、 楬似万物。”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故其清明像天,其广大像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荀子所说君子的音乐像天一样清明,像地一样广大,或猛烈的鼓声像天和君,洪亮浑厚的钟声像地,节奏清晰的磐声像水,整齐和谐的竽、笙声和激昂奋发的 、龠声像日月星辰等等,以及用音乐声音的高低和间程、乐段的次序,来象征"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都是指音乐作用于听觉的象征作用。从这些论述中,明显地反映着与《易经》理论相关的重要思想,如其中谈到:认为音乐可象征天地万物、君臣、父子、人伦道德的重大作用的思想等。 另一个方面,《易经》的思想理论在指导音乐养生疗疾上,更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自古以来?易医相通"的说法。在《医易义》一书中,张介宾引用孙真人的话:"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可以说明易与医的重要关系。如果认真分析一下音乐治疗的"理"和"法",都能够在《易经》思想体系中找到根源,也就是其思想感情体系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阴阳辩证理论。 ![]() 音乐用于治疗养生,最早还可以追朔到我国二千多年前的远古时期。据《吕氏春秋 仲夏、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又曰:"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可以看出,萌芽状态的原始养生导引疗法中,已经兼有音乐治疗的内容。 要搞清楚音乐养生疗疾的机理和作用,还需要掌握乐律方面的知识。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数学、物候、医学、乐律等学科,都在其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寻求自身的完善,而乐律作为一门科学,随着各种自然科学的进步,自身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中国乐律体系的形成,是从殷周时代,随着《易经》思想体系的形成而开始的,其理论基础源于《易经》的"天一人观"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在乐律方面,古人早就有了分类:把音乐分为天簌、地簌和人簌。古人以天地之气发出的声音来解释,而且规范出十二律吕音韵学(古代用管径相同,长短不同的竹管列成校正乐律的器具。从低到高,奇数六管叫律,偶数六管叫吕,六律六吕合成十二律,后来律、吕成为乐律的比较)。今人杨荫浏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也记载:"周代已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且"一个律就是一个半音,十二律就是十二个半音……,这说明,在我国古代时期就解决了现代人通用的十二平均律体系问题。不仅如此,古人还将律吕数按五行原理,将"五音"与"五脏"气化现象结合起来,用以测知、调理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从而形成了音乐养生疗疾的物质和理论基础。 我国自古有"医易难分"的说法,这是因为易理与医理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古人提出了人体五脏与五行、五音的客观对应关系,即"五声"主"五脏"的观点,这在我国医学中早已得到了肯定。从客观上分析,中国传统的"五音"调式体系,也正是以"五声音阶"为主体而形成了中国音乐的主流,并成为音乐养生、治疗的基础。这些理论的形成过程,都与《易经》的思想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音乐用于养生治疗,就是运用易医的原理与音乐中"五声调式",演奏(唱)的音频、节奏、曲式、和声等结合起来,而灵活运用的过程。而且,医者还需要具备易医理论知识,音乐艺术方面的修养,了解五声调式和声、曲式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具备演奏或唱的水平。可以说,"音乐治疗"在我国应该有着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近十几年来我国兴起的周易、气功修练作基础而创作或自发的音乐(歌唱),其效果远远超出西方的"音乐疗法"所产生的作用。当然,一些特殊的功效还需要未来科学的进一步证实。 备注:以上内容根据张成老师喜马拉雅FM课程整理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