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品萃华 | 踏雪入寒山——周臣的《访友图》

 手写版 2017-07-13

  中国古代兼擅人物和山水的画家都怀有一种可贵的人文关怀。这是中国画的一大优良传统,也是其魅力所在。周臣便具有这种人文关怀。他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笔下的山水、人物之中,使作品不仅为人赏,更令人思。

  周臣,字舜卿,号东村,江苏苏州人。他善画人物、山水,亦能绘花鸟。早年,他从同郡陈暹学院体画,上追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先贤,并受到文人画的影响。他的画风工整严谨、笔致苍劲,在作品中彰显出古雅的格调和深厚的功力。他学古而不流于表面,直取南宋院体画之精华。唐寅、仇英均为他的高足。后来,唐寅名过其师,周臣俯为弟子代笔。周臣曾叹曰:“但少唐生三千卷书耳。”这也是许多以卖画为生的画家的共同缺点。他们往往因谋生之需而读书偏少,不及饱学诗文之人那般内蕴深厚。然以画艺本身而言,周臣、唐寅师生二人的水平难分高下。周臣的《访友图》(见下图)就是一幅人物与山水结合的佳作,展现出画家的艺术功力与绘画风格。

  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的周臣《访友图》为绢本设色,纵184.5厘米、横104厘米。画家在画面左下角自题:“嘉靖辛卯春仲之朔,姑苏东村周臣写。”此作题款藏于左下角的山石中,系宋代院体画的方法,即所谓的“藏款”。此作展现的是高士冒雪访友的情景。画面中,一高士在数名侍从的护行下,冲寒踏雪来看望隐居柴门内的友人。侍从有的擎伞护主,有的上前叩门,有的似在相互议论,惊叹隐士的冷寂清贫。隐士正于床上困顿独卧,似乎忍受着饥寒交迫之感和人情淡漠的残酷现实。他忽闻叩门声,不禁抬头向外张望。画家通过对环境的刻画来表现高士访友的坚定决心。画面中,白雪皑皑,山路险远,一行人在山峦的环绕下冒雪而来。从装束、神态及随行人数规模来看,来访者绝非等闲之辈。且叩门侍从的腰间悬有佩剑,故来访者应是为官之人。画家又着重表现出隐居之人的清贫和孤寂。柴门之内仅有独屋、小院,两旁无伴无邻。此时正值深冬,隐士身体蜷缩,身下、身上少有铺盖。屋子敞窗竟无一丝遮挡,更无烟火迹象。在这种情境下,友人的来访更显可贵,犹如雪中送炭,彰显出人世间至真至纯的友谊。此作与周臣的另一幅作品《雪夜访友图》的寓意基本一致,可见画家十分善于描绘这类题材。

  从技法上看,此作采用全景式构图。画家先设计了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以富有变化的勾、皴、擦、点等技法描绘树石、溪桥、院落等景物,并重点刻画出屋内屋外的人物,使人与景相互关联呼应,呈现出生动、细腻的情节性。画中人物的形貌、装扮、气质与神态各不相同,代表了他们的不同身份。画家尤其突出了来访友人的高贵持重与隐士的孤贫困苦,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画家绘出中、远景的树木、山峦,勾皴笔法均趋于简括,以留白的方式表现皑皑白雪。画家用清水调淡墨,细细染出景物的暗面与天空,进一步烘托出冬日的寒意,同时也使画面和谐而富有立体感与空间感,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宋代院体画的写实性、叙事性和古雅性均在此作中有所展现。画家的笔墨苍劲坚凝而不失灵妙,画中人物形神兼备,设色淡雅沉静。画家用白粉显现人物的洁雅脱俗,使画面不腻不躁,透露出精工、厚重之意。周臣对人物命运充满了关切之情,故能多次表现高士隐居这类题材,将自己较高的精神境界融入到作品之中。他的笔墨刚柔并济,且以刚性为多,颇具“马夏”之意,内含不屈的风骨和高洁的气节。

  中国画以线为主造型,笔线变化甚多,表现语言十分丰富。周臣虽非正式的院体画家,但其绘画技艺已达院体画之水准。并且,他在作品中加入了很多深切的人文关怀。世俗的常态是“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而周臣却在《访友图》中间接地批评了这一处世理念,并着重突出了道义精神。周臣的这种艺术道义精神尤其值得现代人颂扬、学习与推崇。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