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与文征明,一个是天赋异禀,而一个是后天晚成。记得上学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同学,有的同学天生聪明,过目不忘,脑子转的也快,却总是不让老师省心,不愿意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而有的同学或许没有天生的那种聪明灵敏,却愿意将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这种孩子很省心,不会让老师操心。 或许大家对于唐伯虎的印象更多得是他的“风流才子”,他的“唐伯虎点秋香”。其实历史中并没有“唐伯虎点秋香”这个故事。但是唐伯虎确实是一个锋芒绽放,随心而走的一个人。 唐伯虎如出身富贵权势家庭,或许人生便会有所改变。他参加科考时被人诬告,或许是因为一些政治原因,可我觉得一是唐伯虎太过张扬,二是他没有任何的背景。被诬告后的唐伯虎受了很大的刺激,在那个时代科举是几乎是唯一的可大展抱负之途径,之后的他游历名山大川,没钱的时候便卖画筹钱,在这期间他去过了很多的地方,对他以后的创作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四大才子中,祝、唐、张三人玩乐起来倒是不拘师生之礼。这三个人曾经在某个落雪之天装扮成乞丐,敲着竹板唱丐帮帮歌《莲花落》,讨得一些铜板后立刻买上酒,跑到野外破败的寺庙里围火痛饮,还要发大感叹:“唉呀,今天的这种快活,就是可惜李太白这位大酒仙不知道了!”我可以想象那种快乐,也可以看懂唐伯虎作品中的灵动与潇洒自然。
文征明是一个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例子。他热衷于科举,参加了九次科举都没有考过,尽管他从小生活在富贵权势之家,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可是他的出色总是表现的晚的。文征明应是一个心态很好的人。其实就我们现在的生活而言,心态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知足而乐”说的是心态,“凡事不可强求”说的也是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生活或许便没有那么多得求而不得。 文徵明小楷书“后赤壁赋”,时年八十六岁 文征明笔下隶、行、楷,喜欢他画中那些小人,即使绿豆大小,也仪态毕现。在五十三岁后,文征明的热量才开始发挥,这对于常人来说,真的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三十而成,四十而立,五十而不惑,放在文征明的身上真的说不通。 当时有个有趣的故事,说文徵明受唐寅的邀请到画舫参加一场宴会,突然来了一群青楼女子,结果文徵明“开始尖叫,做势要投水,唐寅不得只好让他乘舢板逃走”。当然,这是个轶事,却也足够说明了文徵明性情的严谨。当唐寅和祝允明等寻欢作乐时,文徵明只躲在家里练字。 文征明的一生不能说是顺利的,也不能说是不顺的,终究和性格有关。一样的事情放在不用人的身上,便会产生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结局。他从1480年开始师事沈周,一直追随到了1509年。画作中受了沈周的影响很大,早期是临摹沈周的,可是临着临着却有了自己的风格。即使文徵明的很多画作都可以看出许多事后修饰的痕迹,与沈周作品里经常有的即兴创意相比起来,他的画技远没有达到老师挥洒自如的境界。 唐伯虎与文征明,两种不同的性格,两个不同的人生,同一年出生在杭州,都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却好像是天才与勤能补拙的对比。你喜欢谁?你喜欢谁的性格?喜欢谁的作品?人生便是如此,各有不同,各有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