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 名:《宋季丁书法选集》 版 次:2017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字 数:80千字 开 本:797mmx1092mm 1/16 包 装:精装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书 号:ISBN?978-7-5340-5812-7 定 价:220RMB 长按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 作者简介 宋季丁(1920--1988年),原名荣祖,因瞩目西泠八家印诣而笃好丁敬,遂以丁名,取字季丁。工书法远取秦权量诏版,又法《石门》、《张迁》,旁及汉魏砖文,线条质朴。篆刻以秦汉为归,间参黄士陵、齐白石,单刀直入,不加修饰,布局险绝,古拙苍莽。曾自云刻印逾万,但所存无多。有《宋季丁书风》传世。 宋 季 丁 先 生 是 一 位 隐 士 , 隐 于 姑 苏 繁 华 之 地 ; 宋 季 丁 先 生 是 海 内 遗 珠 , 闲 抛 闲 掷 野 藤 之 间 。 他 的 书 法 苦 涩 而 带 淡 淡 的 温 馨 , 野 逸 而 具 无 声 的 勇 猛 。 犹 刑 天 之 舞 干 戚 , 以 书 法 为 生 命 呐 喊 。 他 的 书 风 超 越 了 那 个 时 代 。 此 书 是 自 1 9 9 9 年 重 庆 出 版 社 出 版 的 《 宋 季 丁 书 风 》 后 , 首 次 由 浙 江 人 民 美 术 出 版 社 以 高 清 图 版 精 装 出 品 , 全 书 共 收 宋 季 丁 先 生 各 个 时 期 的 书 法 作 品 一 百 余 件 , 篆 刻 二 十 余 件 。 神出古异 淡不可收—评宋季丁先生的书法 作者:华人德 宋季丁先生是杭州人,数十年前流寓苏州,可以说他主要的艺术生涯是在苏州度过的。宋先生的字,古瘦奇崛而不怪诞。如能以诗喻字,他的字似孟东野、贾闻仙短句,简质疏澹,清冷幽僻;又似韩退之、李长吉长歌,超纵跌宕,盘纤奇肆。然皆苦吟而成,其刻意呕心处,可见指爪血痕。若用《二十四诗品》品其书法,应归于“清奇”一流。 一尘不染 苏州自古人文荟萃,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书风数百年间几经更转。明代王世贞在评论本朝书法时,历数苏州书家,并自豪地讲了“天下法书归吾吴”的话。清代,许多考据学家出生或侨居于苏州,他们对金石文字进行了深人的研究,用以作为证经订史的一种依据。于是对金石器物、拓片的搜访考辨和收藏鉴赏蔚成了一股风气,逐渐又引发起艺术上的探求。清末民初,碑学派书法已在昊门扎下了坚实的根基。 刻谢玉岑词 叶昌炽在《语石》中讲了这样的话:“须知二王以外有书,方可以语书。”在这样的文化、历史氛围中,宋先生既受到熏陶,又能勇于探索,直至终其身。长期以来,走碑学路子的人往往都是着眼致力于两汉六朝名碑巨刻和三代重器,而对于秦代权量诏版,汉晋简犊、残纸、砖瓦、地A等尚无暇顾及或不屑顾及。而宋先生认为“道在梯稗、道在瓦瓷',这些古代民间匠工、下层吏卒所留下的书刻.皆有道可寻,有些甚至是绝妙佳品,皆可为我取法。开清代三百年学术的顾炎武在论学时以为:做学问如铸钱,应采铜于山,若买旧钱充铸,则新钱将愈益粗恶。宋先生在艺术上不肯因袭二王以下名家,而将晋唐以上无名书手的作品加以淘洗提炼,以成自家面目,可谓采铜于山了。 祖国万岁 宋先生写字不执著,情性所至,信手挥洒,因此绝不作规整婀娜的小篆,也很少写端庄严正的钟鼎。秦诏版、汉碑额、《三公山碑》、《朱曼妻薛买地券》是他最喜临写的题材。这类“割隶字八分,取二分;割篆字二分,取八分”的八分书,不必拘泥于六书,不必斤斤于点画间架,转折方圆兼施,大小敬正随意,回旋余地较大。《五凤二年刻石》、《三老讳字忌日记》、《部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裴岑纪功碑》、《石门颂》、《杨淮表记》等他也反复神驰。 节临西峡颂 这些碑刻摩崖瘦劲古拙,飘逸舒纵,多用圆笔,很合宋先生笔路,也可以说是宋先生笔法得力于这些名刻。其中,又似乎最钟意于《杨淮表记》,曾见其临写多幅,皆四尺六尺大件,草隶相参,Z肆回翔,字行大小高低错落,浑如酣醉歌舞、踊跃战斗,令观者神情激荡。宋先生也临写《张迁碑》、《爨宝子碑》等方严凝重的碑刻.除转折处方截有棱角外,点画皆用圆笔,所谓反其道而用之,着重表现其拙朴的天趣。宋先生的作品有许多是以临幕面目出现的,但不求形似,我行我素,可见其临幕,只是借题发挥而已。所作章草,虽出于皇象《急就章》和索靖《月仪帖》、《出师颂》等刻帖.但不取元明人摆列匀称,圭角毕现,转折桃挞,波碟粗重为特征的程式化字样,而是吸取了汉晋简犊、残纸、砖刻、铅券中的草隶写法,通篇字不贯而气贯,不作明显波挑,顾盼盘旋,如锥画沙,淳厚郁勃之气溢于纸外。宋先生在艺术上并不是一味好古,他很服膺近人中食古能化的书家,如沈寐叟、于右任、弘一法师。他的行草也颇受于右任的影响,笔法碑帖相参,空灵洒脱,苍茫老秃中时露秀颖,有萧然物外之致。 临石门颂碑阴 宋先生和一般老辈书家不同,他对待一件作品,除笔墨结构以外,十分注重整体的视觉效果。其家藏一枚永平五年汉砖,为祖上孑遗之物,嘱人朱拓多纸,四周落以长跋.这样安排,并不是出于考索辨证而加题识,仅是从章法着眼作匠心布置,如尚余空地,必更书吉语数句,以不同字体相参,铃上印章多方,朱墨犁然,古雅朴茂,相映成趣。所见多幅,每必如此,然而内容字句皆有变换。 为马士达临秦诏版 所临《朱曼妻薛买地券》,原物有棋抨界格,这在碑刻中是很常见的,临写时皆可忽略不管,而宋先生临写时有意将字大小错落摆列.然后随字画上界栏.以网络通篇,细细对照原件,并不相似,只是为’r维系行列,增其气脉,烘托奇诡的意趣。周围空隙处更补上题头和密密仄仄的跋识,使得章法趋于完整,即便在一些空格中铃上多枚印章,也是颇具心思的,决非妄添蛇足。因而所临写的作品,其实是一件匠意独运的创作。 临爨宝子碑册页(十八开)选一 宋先生有时用蒲墨、朱砂写字,或将洗笔水肆惫泼洒涂抹作品,家中屋角陈设的阴瓶上也都题上字句,这些虽属游戏一类,也可见其创作时追求视觉效果之用意,而不是舍本逐末之举。 节临三公山碑 宋先生作字习用小笔。以小笔作书,常会遭到有些人的轻视,以为字不浑厚。小笔写大字之所以易显单薄,是因为笔画加粗,势必要塌笔重按或卧笔偏锋方能写出,这样不是毫散不起.就是半润半枯,初学或不知用笔者常犯此病。而宋先生却不然,能用其长而避其短,始终提笔裹锋,故笔画细劲凝炼,圆健不乏。有时还喜作浓淡墨,利用小笔蓄水含墨少的特点,浓淡枯湿容易过渡变换,通幅斑驳陆离,饶有古趣。若以长锋大笔淡墨作书,掌握不住,往往浑沦浮顿。宋先生有时追求金石气,仿效刀凿刻画的方式,用笔逆涩徐进,运行中时时驻笔,停留处墨沛化出,笔画如竹鞭芦根状,这和清道人颤掣运笔以表现金石文字沟道剥蚀的意趣类似。我觉得寒赛而不可取。 临莱子侯钟繇书 宋先生晚年一直赋闲在家,贫病交迫,身心佳时,则挥洒不已,稍不称意.皆委之字麓。凡供笺纸求字者,常以写就之字遗之,或临时补一上款,有爱好者即便席卷平时委积之字而去,亦不介意,唯得意之作,自珍而绝不予人。往往有收藏宋先生字多至数十帧者,其中有劣劣不可观,此多半为捡选于字麓得之。我与宋先生相识仅一年,登门相见过四次,偶尔谈到书法,他对“甜”与“俗”最为忌恨。前人有言:“管城子有饿者相。”又云:“翰墨疗俗矣,不饥即俗。”宋先生的字不随时尚,又不肯就俗,故不售而贫。 临秦诏版 宋先生有奇崛的个性,有奇崛的艺术,而无奇崛的功业,故其人可以像历代无名书手一样不传,而其艺术,我相信可以不朽。 书本目录 神 出 古 异 淡 不 可 收 —— 评 宋 季 丁 先 生 的 书 法 / 华 人 德 各家评论 1.吁噫哉!人生于世,希冀者多,达意者少,名重易累,老病易至,生死得失,何可哀叹?以艺证道,身心双畅;进之求恒,精神不灭;退之求静,身心无累。遂困而解,穷而富,老病而安,居尘而净。设使季丁先生在世之时名噪九州,志满意得而一身浮贵,又安有鲜活不易之性,沉酣古朴之艺,后人伤神之哀,孺子可下之泪。——周永健 2.宋先生的字,古瘦奇崛而不怪诞。如能以诗喻字,他的字似孟东野、贾阆仙短句,简质疏澹,清冷幽僻;又似韩退之、李长吉长歌,超纵跌宕,盘纡奇肆。然皆苦吟而成,其刻意呕心处,可见指爪血痕。若用《二十四诗品》品其书法,应归于“清奇”一流。——华人德 3.当我打算将宋季丁先生作为我下一篇小说的主人公时,他就如一颗种子埋进了我心里。我时常在心里揣摩他,反复欣赏他的作品,这个过程是浇水,是松土,是施肥,眼看着这株植物慢慢长大,有了绿意,有了要蓬勃的意思,甚至顽强地有了自己的生命走向。——戴来 4.虽片楮只字,也古意盈然,而字字从肺腑中流出;一笔一画,都天真烂漫,纯任性灵。不但天趣童心,扑人眉宇,而且工力深厚精湛,格调高雅古拙,气息清新纯正,和野狐参禅相较,那咫尺天涯的差别,识者自能分辨。----王歌之 5.宋季丁在书法艺术上已经到达人迹罕至的化境,可叹的是他走对了地方,却走错了时代。——薛亦然 6.宋先生于苦痛之境所创造的艺境,却安慰我们的苦痛。——郁岚 7.究其艺术的自信和丰富的创作能力,当在对秦汉六朝金石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在对孙过庭、八大、弘一 、丁敬等大师佳作的广采博取和运用的出神入化上。综其极端坎坷困顿的一生,比较他在艺术上所到高度,令人感慨顿生,悲从中来。——周联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