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出古异 淡不可收—评宋季丁先生的书法

 率我真 2016-06-01
神出古异 淡不可收—评宋季丁先生的书法
    宋季丁先生是杭州人,数十年前流寓苏州,可以说他主要的艺术生涯是在苏州度过的。宋先生的字,古瘦奇崛而不怪诞。如能以诗喻字,他的字似孟东野、贾闻仙短句,简质疏澹,清冷幽僻;又似韩退之、李长吉长歌,超纵跌宕,盘纤奇肆。然皆苦吟而成,其刻意呕心处,可见指爪血痕。若用《二十四诗品》品其书法,应归于“清奇,一流。


图:宋季丁 书法


    苏州自古人文荟萃,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书风数百年间几经更转。明代王世贞在评论本朝书法时,历数苏州书家,并自豪地讲了“天下法书归吾吴”的话。清代,许多考据学家出生或侨居于苏州,他们对金石文字进行了深人的研究,用以作为证经订史的一种依据。于是对金石器物、拓片的搜访考辨和收藏鉴赏蔚成了一股风气,逐渐又引发起艺术上的探求。清末民初,碑学派书法已在昊门扎下了坚实的根基。叶昌炽在《语石》中讲了这样的话:“须知二王以外有书,方可以语书。’在这样的文化、历史氛围中,宋先生既受到熏陶,又能勇于探索,直至终其身。长期以来,走碑学路子的人往往都是着眼致力于两汉六朝名碑巨刻和三代重器,而对于秦代权量诏版,汉晋简犊、残纸、砖瓦、地A等尚无暇顾及或不屑顾及。而宋先生认为“道在梯稗、道在瓦瓷",这些古代民间匠工、下层吏卒所留下的书刻.皆有道可寻,有些甚至是绝妙佳品,皆可为我取法。开清代三百年学术的顾炎武在论学时以为:做学问如铸钱,应采铜于山,若买旧钱充铸,则新钱将愈益粗恶。宋先生在艺术上不肯因袭二王以下名家,而将晋唐以上无名书手的作品加以淘洗提炼,以成自家面目,可谓采铜于山了。
    宋先生写字不执著,情性所至,信手挥洒,因此绝不作规整婀娜的小篆,也很少写端庄严正的钟鼎。秦诏版、汉碑额、《三公山碑》、《朱曼妻薛买地券》是他最喜临写的题材。这类“割隶字八分,取二分;割篆字二分,取八分”的八分书,不必拘泥于六书,不必斤斤于点画间架,转折方圆兼施,大小敬正随意,回旋余地较大。《五凤二年刻石》、《三老讳字忌日记》、《部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裴岑纪功碑》、《石门颂》、《杨淮表记》等他也反复神驰。这些碑刻摩崖瘦劲古拙,飘逸舒纵,多用圆笔,很合宋先生笔路,也可以说是宋先生笔法得力于这些名刻。其中,又似乎最钟意于《杨淮表记》,曾见其临写多幅,皆四尺六尺大件,草隶相参,Z肆回翔,字行大小高低错落,浑如酣醉歌舞、踊跃战斗,令观者神情激荡。宋先生也临写《张迁碑》、《爨宝子碑》等方严凝重的碑刻.除转折处方截有棱角外,点画皆用圆笔,所谓反其道而用之,着重表现其拙朴的天趣。宋先生的作品有许多是以临幕面目出现的,但不求形似,我行我素,可见其临幕,只是借题发挥而已。所作章草,虽出于皇象《急就章》和索靖《月仪帖》、《出师颂》等刻帖.但不取元明人摆列匀称,圭角毕现,转折桃挞,波碟粗重为特征的程式化字样,而是吸取了汉晋简犊、残纸、砖刻、铅券中的草隶写法,通篇字不贯而气贯,不作明显波挑,顾盼盘旋,如锥画沙,淳厚郁勃之气溢于纸外。宋先生在艺术上并不是一味好古,他很服膺近人中食古能化的书家,如沈寐史.于右任、弘一法师。他的行草也颇受于右任的影响,笔法碑帖相参,空灵洒脱,苍茫老秃中时露秀颖,有萧然物外之致。
    宋先生和一般老辈书家不同,他对待一件作品,除笔墨结构以外,十分注重整体的视觉效果。其家藏一枚永平五年汉砖,为祖上孑遗之物,嘱人朱拓多纸,四周落以长跋.这样安排,并不是出于考索辨证而加题识,仅是从章法着眼作匠心布置,如尚余空地,必更书吉语数句,以不同字体相参,铃上印章多方,朱墨犁然,古雅朴茂,相映成趣。所见多幅,每必如此,然而内容字句皆有变换。所临《朱曼妻薛买地券》,原物有棋抨界格,这在碑刻中是很常见的,临写时皆可忽略不管,而宋先生临写时有意将字大小错落摆列.然后随字画上界栏.以网络通篇,细细对照原件,并不相似,只是为’r维系行列,增其气脉,烘托奇诡的意趣。周围空隙处更补上题头和密密仄仄的跋识,使得章法趋于完整,即便在一些空格中铃上多枚印章,也是颇具心思的,决非妄添蛇足。因而所临写的作品,其实是一件匠意独运的创作。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宋先生有时用蒲墨、朱砂写字,或将洗笔水肆惫泼洒涂抹作品,家中屋角陈设的阴瓶上也都题上字句,这些虽属游戏一类,也可见其创作时追求视觉效果之用意,而不是舍本逐末之举。
      宋先生作字习用小笔。以小笔作书,常会遭到有些人的轻视,以为字不浑厚。小笔写大字之所以易显单薄,是因为笔画加粗,势必要塌笔重按或卧笔偏锋方能写出,这样不是毫散不起.就是半润半枯,初学或不知用笔者常犯此病。而宋先生却不然,能用其长而避其短,始终提笔裹锋,故笔画细劲凝炼,圆健不乏。有时还喜作浓淡墨,利用小笔蓄水含墨少的特点,浓淡枯湿容易过渡变换,通幅斑驳陆离,饶有古趣。若以长锋大笔淡墨作书,掌握不住,往往浑沦浮顿。宋先生有时追求金石气,仿效刀凿刻画的方式,用笔逆涩徐进,运行中时时驻笔,停留处墨沛化出,笔画如竹鞭芦根状,这和清道人颤掣运笔以表现金石文字沟道剥蚀的意趣类似。我觉得寒赛而不可取。
      宋先生晚年一直赋闲在家,贫病交迫,身心佳时,则挥洒不已,稍不称意.皆委之字麓。凡供笺纸求字者,常以写就之字遗之,或临时补一上款,有爱好者即便席卷平时委积之字而去,亦不介意,唯得意之作,自珍而绝不予人。往往有收藏宋先生字多至数十帧者,其中有劣劣不可观,此多半为捡选于字麓得之。我与宋先生相识仅一年,登门相见过四次,偶尔谈到书法,他对“甜”与“俗”最为忌恨。前人有言:“管城子有饿者相。”又云:“翰墨疗俗矣,不饥即俗。’宋先生的字不随时尚,又不肯就俗,故不售而贫。
      宋先生有奇崛的个性,有奇崛的艺术,而无奇崛的功业,故其人可以像历代无名书手一样不传,而其艺术,我相信可以不朽。
      一个艺术家之创作旨趣能为观赏者理解I·之八九,则可以视为知音,而知音难得.宋先生已往矣,若在泉下有知,或笑我在此w书而燕说之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