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十八层电梯门打开的时候,两岁的小女孩迎着阳光,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电梯是一个非常幽闭的空间,处于运行中的电梯,即便一个成年人独自乘坐,内心也多少会有一点不安的成分,更不必提一个两岁的小女孩了。 视频里看得很清楚,本已经走出电梯的孩子,被另一个男孩抱着塞了回去,独自一人无助而又惶恐地跟着电梯爬升到顶层。而后我们看不到了,只知道她走向失修的护栏,从18楼坠楼身亡。 从数字变化的频率可以看到,电梯上行的速度不慢。这个过程中,女孩曾不安地跳动,也曾拍打电梯门,直到电梯停下,门打开,明显受到惊吓的孩子,匆匆走了出去。从此,阴阳两隔,生死两茫茫! 了解了前因后果,又看完视频,我哭了。因为感同身受,痛惜到极点。我恨不得把手伸进视频里拉住小女孩说,孩子你快站住,千万别再往前走一步! 我天天带着一岁七个月的濑子姐,太知道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有多不能离开监护人的视线。 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探索欲望最强烈的时期。他们具备行动能力不久,主观意识和自我意识才刚刚开始建立,因此是最没数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的阶段。 比如濑子姐,她每次进电梯前,都要新鲜感十足地去抠电梯门,摸两边打开时的门缝夹层,还从电梯轿厢的空隙往下看。如果不拽着她赶紧进去,很容易出现问题。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带她我们总要确保有人寸步不离。 因此,在两岁小女孩这起事故中,孩子家长毫无疑问地必须负上责任,怎么可以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呢?无论是老人还是父母,家长不是这么当的。 但是孩子的离去已经会让他们追悔莫及,痛恨自己一辈子了。对为人父母的人来说,这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痛,也许一个家庭,就此崩塌。 这惩罚实在太重了,所以我真的不忍再去责备他们。而坊间纷纷指责的物业,就更不必说了,可是纵使物业有千万个不是,如果监护人在侧,这样的惨剧也能避免,所以我也不想讨论物业的问题。 在这里我更想说的,是那个直接把女孩送上鬼门关的肇事男孩。 讲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距离事件发生很多天过去了。这条新闻我反反复复也看了好几次,但想起他,还恨得牙根痒痒。 从视频上来看,三个孩子应该是认识的,即便之前不熟,在进电梯前,应该也是一起相处了一些时间,否则两岁女孩不会那样开心地跟着肇事男孩和另外一个孩子。 况且如果不认不识,我想小女孩的奶奶也未必会放心让孙女跟着出去玩,而且那男孩也不一定敢把不认识的孩子抱回电梯里。 咱们大多数人都有这种经历,小时候跟着一个大院或者一个小区的哥哥姐姐一起去玩,爸妈一般也不会阻拦。或许,或许小女孩的家长也是因了这种情况,才让小女孩一同去玩也未必。 但问题是,不发生事情还好,一旦出现意外,这样年纪的小哥哥、小姐姐,是不能作为责任主体去认定的。 这两天看到太多文章,评论直指父母的监护责任,物业的管理责任,对于肇事的男孩,仿佛反正因为从法律角度上也无法判定其责任,因此也没有更多苛责,我还看到一些评论说,“谁让他还是个孩子呢,做家长的干嘛去了”,就遮过去了。 这样的评论让我十分气愤,“他还是个孩子呀”这句话,在国人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频率真的很高,我相信我们每个做父母的可能都听我们的父母,我们父母的父母说过,也大有可能我们自己也说过。我承认,我自己也说过。 在韩先生严厉训斥孩子时,我就会忍不住说这句话,虽然可能孩子的行为,比韩先生的态度更过分。 可是看过两岁女孩坠楼这件事,我决定,今后绝不再在孩子面前说这句混蛋话。因为理论上这一句话,就可以抵消孩子一切错误的、卑劣的、甚至是恶毒的行径。 这是一句粉饰太平的话,“他还是个孩子,他懂得什么?”听着耳熟吧,那两岁的小女孩懂什么?人家凭什么就应该因为你不懂什么就连命都丢了? 我不知道这件坠亡事件的肇事男孩家长会不会以这句话作挡箭牌,抑或表面没说心里暗暗这样想。我不去揣测,因为人心经不起揣测,我只想说,那个把女孩丢在电梯里的男孩,该当受到一辈子的谴责! 当他成人后,这件事应该成为他心底最大的一块疤,因为他本该知道,或者他的爸妈应该告诉他,什么叫基本的善,什么叫与人为善,什么叫做一个人的底线,什么样的界限是永远不能踏出的。 他一定知道独自在电梯里不好玩,他一定尝试过没有爸妈陪伴的电梯有多可怕,因此才把两岁的小女孩独自一人送回电梯里。 他可以说这是无心的,不是故意的,没想到最后的结局,这是个意外,但一个人作恶时,是永远无法预料结果会有多恶劣的。因此,教会孩子,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不作恶,是件多重要的事! 而“他还只是个孩子“,这一句没有底线的混蛋话,面对自己做的恶,如果想要给自己,给孩子找到一个解脱的理由,这句话无疑是最最管用的。 这句话让正惴惴不安的孩子,在心底有恃无恐,因为他找到了最好的心理支撑——既然我还是个孩子,那就一切都好说,大不了爸妈回家教训一顿罢了,仅此而已。 现实生活中,“孩子”两个字确是一道免死金牌,而且理论上孩子也的确没有完全行为能力,不用负刑事责任,所以大概有些做家长的也秉持这样的心理吧,藉此放纵孩子为所欲为。 他们美其名曰让孩子熟悉丛林法则,打得过,争得过就好,至于孩子采取什么方式,他们是不管的,更别提给孩子建立规矩,让孩子认知社会规则,建立做人的准则了。 他们的出发点往往是,只要我的孩子没事,就万事大吉了,其他爱谁谁!因为,出了事,有那句话顶着呢,“他还是个孩子呀,孩子懂什么?” 看着这条新闻,我心里一直憋着这句话——去tmd的他还是个孩子,孩子懂的也许比我们能想到的多得多,因此教育孩子,首先从不说这句话开始! 愿逝者安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