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友谅故里纷争的原因
关于陈友谅故里,明朝洪武五年编修的《明太祖实录》上记载:“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世业渔,姿貌丰伟,尝为县吏不乐,会寿辉,文俊兵起,慨然众往之,遂为文俊薄书掾,后领兵为元帅,及文俊专恣,心不能平,自称平章……。”到了明嘉靖时期,湖北沔阳人童承绪(嘉靖三十九年进士),为取悦当朝主子,在其著作《平汉录》中记述:“友谅者,湖广沔
一、陈友谅故里纷争的原因 关于陈友谅故里,明朝洪武五年编修的《明太祖实录》上记载:“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世业渔,姿貌丰伟,尝为县吏不乐,会寿辉,文俊兵起,慨然众往之,遂为文俊薄书掾,后领兵为元帅,及文俊专恣,心不能平,自称平章……。”到了明嘉靖时期,湖北沔阳人童承绪(嘉靖三十九年进士),为取悦当朝主子,在其著作《平汉录》中记述:“友谅者,湖广沔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阳渔子,本姓谢,祖千一,赘于陈,因从其姓。”当时,另一位与其同朝为官的湖北京山人高岱,也在《鸿猷录》中随声附和:“陈友谅者,湖广沔阳渔子也,本姓谢,先世赘于陈,冒陈姓。” 清朝乾隆十一年,翰林院大学士张廷玉编撰《二十四史.明史》,亦据《平汉录》《鸿猷录》之说:“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字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劫喜,尝为县小吏,非其好也,徐寿辉兵起,友谅住从之……”其实,这些断章取义,节外生枝,捏造谢姓,省略玉沙的记载,不仅误导了历史,混淆了视听,而且以讹传讹,是造成几百年来陈友谅故址查无实地,引起史学界纷争的主要原因。 二、考古发掘浮出蛛丝马迹 2004年,随岳南高速公路划线勘定,荆州市考古研究所在公路开工前期,沿仙桃(古沔阳县)、监利(古玉沙县)97公里路线,作地上地下文物调查。当考古勘探工作进行到监利县柘木乡陈棚墩时,当地村民说墩台地下有很多古代砖瓦,解放后,村里挖古砖修了一所学校及九间仓库。 考古人员按村民们的指引,在该自然墩台地表以下1.2米深处,发掘出很多古砖。这些古砖形制多样,有三角形、梯形,多边形,半圆珍的古砖平铺在夯土层上面,并拼成了菊瓣形和菱形图案,专家鉴定系古代建筑的地板遗存。在地板上面,散落大量的砖石瓦砾及古陶瓷片,被厚厚的草木灰垢包裹。现场专家根据出土实物认定,这是一处建筑规格较高的元代房屋遗址,是因大火焚烧倒塌所致。 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考古专家郑中华、肖玉军及田勇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遂对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展开了全面调查。在走访中,当地老人们讲:“陈棚是陈友谅的故乡,在遗址前面一华里,有一个高台叫陈阁,相传陈友谅称汉王后衣锦还乡,在黄蓬垸东面筑高台修建了一座观光楼阁,并将方圆十里的田地避为新庄垸专供家人享乐。陈友谅失败后,陈棚和陈阁被洪武军一把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从此两处华丽的楼阁就变成了废墟,直到清末这两处高高的台基上才有人居住。 在陈棚与陈阁的周围,还有很多与陈友谅传说有关的地名。如:天鹅孵蛋,传说是陈友谅家的祖坟,200多平米的蛋形封土堆上,直到现在还长满青一色的蜈蚣草,虽然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霜雨雪,但一直碧绿如绒,令人神秘莫测。杀鸡墩、翻天沟、军师桥是陈友谅与张定边、张必先等人歃血为盟,翻天起兵的地方。营路、习导、观阵咀是陈友谅农民起义军练兵习阵的地名。来龙港、阁子港、侯驾桥、接驾咀是陈友谅称王后返乡时经过的水路及桥梁。前房、中房、后房、胭脂河是陈友谅三房夫人,分前、中、后居住在陈棚与陈阁中间的胭脂河边,据说当年,河水都被陈友谅后宫佳丽们洗掉的凝脂染成了红色,故名胭脂河。血湖,是陈友谅家人享受一时荣华之后,因其失败后被明军追杀,全家躲到荷叶底下被杀得血染湖水的地方。这些古老地名,直到现在都没有更改,并一直在流传着陈友谅当年的发迹与殒灭。 三、英雄惨败游魂难回故里 在当今,无论是英雄还是梟雄,只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名人文化效应,都会给当地的经济文化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死了600多年无人认领的陈友谅,如今也成了地方争夺名人的香饽饽。上世纪九十年代,仙桃、洪湖两市争得不可开交。目前,监利又翻出了陈友谅的玉沙家谱,一定要认领这位曾经遭受遗弃的草头大王。于是,仙桃借《平汉录》《鸿猷录》及《二十四史》等书的“沔阳人”版本,富丽堂皇地在仙桃市沔城镇新建了一座陈友谅纪念馆,并于2013底已经竣工。这无疑是给陈友谅的游魂归宿,又设立了一座亦真亦假的疑冢。 陈友谅究竟是不是沔阳人,我们不能仅凭红口白牙信口雌黄。真正要查清陈友谅的故里,我们必须要借助典籍史志。最早记述陈友谅故里的典籍是《明太祖实录》,它修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距陈友谅战死仅九年,比嘉靖三十九年(1550年)早178年,照理说《明太祖实录》应该是记述陈友谅生平籍贯最早和最权威的版本。除《明太祖实录》记述陈友谅是玉沙县人之外,还有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钱谦益,在《国初群雄事略》卷四《陈友谅》中记述:“友谅,玉沙县人……”近代编纂的大型史志《中国通史.明太祖朱元璋》载:“陈友谅,沔阳玉沙县人……” 钱谦一在《国初群雄事略》中直接撇开了沔阳,将陈友谅故里定名为玉沙县。《中国通史》以更为严谨的专业历史学术态度,再一次证明了陈友谅为沔阳玉沙县人。这为考辩陈友谅究竟是哪里人,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迁,监利县在北宋初年改名玉沙县,历经南宋、元朝,直到明洪武四年改容城县,一直隶属沔阳州管辖。故《平汉录》《鸿猷录》及《二十四史》等书的记载,将陈友谅说成是沔阳人也并不完全错误。 综上所述,被历史混淆了几个世纪的陈友谅故地,因近年地方名人争夺战,使监利、仙桃两县市又出现了胶着状态。正当两县市为陈友谅的归属权争得难分难解之际,考古人员竟意外从田野发现了有关陈友谅故乡的蛛丝马迹。陈棚与陈阁的残垣断壁,天鹅孵蛋的荒坟孤冢,杀鸡墩、翻天沟、营路、习导、来龙港、侯驾桥、接驾嘴等古老地名的存在,是乎更加佐证了《明太祖实录》《国初群雄事略》及《中国通史》证实陈友谅是玉沙县人是完全正确的。 陈友谅是玉沙县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我们玉沙县(监利)的后人们,决不能因其未成就一统霸业将其遗弃,而“长使英雄泪满襟。”要真正招回陈友谅走失的游魂,仅靠监利县民间人士呐喊是无济于事的,这必须要依靠地方政府出面据理力争。为此,笔者谨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议监利县委县政府要组成考察专班进行调研,并论证确认柘木乡陈棚墩为陈友谅故里。 二、要尽快制订相关措施,加强对陈棚、陈阁及其周边遗址的保护,避免人为破坏造成历史证据消失。 三、加强对外宣传力度,要在主要交通路口设立陈友谅故里醒目标牌,让更多人知道陈友谅是监利人。 |
|
来自: 公司总裁 > 《将帅/名相/名臣/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