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翁石室

 鬼脸冰山 2017-07-14
  文翁石室即现在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一进大门,就看到“文翁石室”四个壁窝大字的匾额

简介

问翁石室
          文翁石室
  据相关人士透露,他们是两千多年前从文翁创办“官学”算起的。校园宽敞明净,郭沫若少年时代曾在此读过书,学校后院有校史陈列室,还有学生会,是郭沫若题的匾额“求实务虚”四个挺秀的大字,两旁对联是:“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求真理,求技艺,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当文翁主持四川的政务时,虽然早已有了都江堰的建设,川西平原的农业生产有了发展,而且同时代也出现了像司马相如这样的大文学家,但整个说来,四川仍属边陲,文化很不发达,《汉书》所谓“地辟陋有蛮夷风”。

  两千多年来,此学校名称曾多次更改,教育制度多有变化,但校址永远不动,良好的学风一直传承。这是教育史上罕见的奇迹。中国的第一所公立学校,在原址屹立了两千年之久。今天的成都石室中学,其校史,竟向前延伸达两千多年。不知海内外有几所学校可与之类比?

建校历史


  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间,蜀郡太守文翁曾创建文翁石室,是中国的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石室”创立不久,即以学风卓荦,人才辈出而名冠西南。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下令全国效仿文翁兴办学校。二百多年后东汉安帝时的一场火灾,石室连同成都城一起遭到了严重破坏。直到公元194年才由蜀守高氏予以修复。同年,发生了着名的“州夺郡学”事件,石室被辟为益州州学。公元994年后蜀开始在石室刊刻石经,北宋时继续补刻,直到宣和年间才将十三经全部刻完。明末清初,张献忠据蜀,石室俱成瓦砾。1661年当局在文翁石室旧址建立府学。有清三百载,四川学校实际以此为首。

  康熙年间,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在此建锦江书院,直至1902年四川总督岑春煊改之为成都师范学堂,癸卯学制施行后又改成都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改称成都联合中学。1940年2月,学校更名四川省立成都石室中学,1948年年被评为全国优良示范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2年9月,学校再更名为成都第四中学。文革中,石室中学第三次遭到毁灭性破坏,清代修建的所有建筑均不复存在。1983年4月恢复石室中学旧名。

历史渊源


 
问翁石室
               文翁石室
  孔子春秋时代有名的教育家,三千子弟,七十二贤人。那时的天子和诸侯们忙着争夺王位,扩展领土,无人关心教育。孔仲尼曲阜办的杏坛大学,是私学。而由地方政府拨款,兴办官学的第一位教育家是文翁。那是区域性的地方官学。

  文翁安徽舒城人。文翁是被西汉景帝刘启派到成都去任蜀郡太守的。舒城是春秋时的舒国,早已受到过中原先进文化的熏陶,而四川受中原文化影响晚一些。文翁上任后,感到四川文化落后,便选派了一批聪颖的青年官员,带着四川的土特产作为束修,到长安去,向博学的文士们拜师求学。这批青年学成归来,文翁便委派他们当教师,这是中国的第一批专职教师。文太守在成都市区,用石头建造了一幢校舍,这就是中国的第一所公立学校,蜀郡郡学。后人把这所学校称为“文翁石室”。据考证,文翁石室创立于耶稣出生前141年,距今已将近二千一百四十五年了。 文翁对入室受业的学生,给以减免赋税徭役的奖励。成绩好的学生,结业后可以分配到各级政府中工作。文太守每次出巡,都带着在校学生们一道,去各地考察民情,充实知识,多方鼓励青年读书求学。经过文翁不懈的努力,文太守属下各地方,也相继办起了许多乡学。蜀郡文风大盛。原来华夏文风最盛的是齐郡,此时,人们便把齐与蜀,并称为华夏的两大教化之邦。文翁办学教化民众,深得四川人的赞誉蜀人把文翁和李冰父子,并颂为“李冰治水,文翁化蜀”。

  文翁的郡学开办17年后,汉武帝刘彻看到文翁办学成功,决定推广文太守的经验。下令全国,普遍兴办文翁石室式的官学。出土的汉代石刻画像中,有文翁讲学图。五代时的后蜀孟昶,曾用了8年时间,将文翁石室的教材《十三经》,刻了几千块石头,让学生们摹拓。现在还残存若干块,保存在博物馆里。由文翁石室的蜀郡郡学,到今天的成都市石室中学,两千多年了,石室的薪火不断。古代有司马相如求学石室精舍,当代的革命家兼学者郭沫若李一氓,都曾在此领受过文翁之惠。

相关故事


  孔子是春秋时代有名的教育家,三千子弟,七十二贤人。那时的天子和诸侯们,大概都在忙着争夺王位,扩展领土,没有人抽空关心教育,无意兴办公立学校。孔仲尼先生在曲阜办的杏坛大学,是私学。学生家长付给老师的报酬,不叫学费,更不是漫无边际的赞助费,叫束修,捆捆扎扎,一把肉干。由地方政府拨款,兴办官学的第一位教育家是文翁。那是区域性的地方官学。

  文翁是安徽舒城人。我曾去成都,拜访过我的这位乡先贤。文翁是被西汉景帝刘启派到成都去任蜀郡太守的。舒城是春秋时的舒国,早已受到过中原先进文化的熏陶,而四川受中原文化影响晚一些。文翁上任后,感到四川文化落后,便选派了一批聪颖的青年官员,带着四川的土特产作为束修,到长安去,向博学的文士们拜师求学。这批青年学成归来,文翁便委派他们当教师,这是中国的第一批专职教师。文太守在成都市区,用石头建造了一幢校舍,这就是中国的第一所公立学校,蜀郡郡学。后人把这所学校称为“文翁石室”。据考证,文翁石室创立于耶稣出生前141年,距今已将近二千一百四十年了。

  文翁对入室受业的学生,给以减免赋税徭役的奖励。成绩好的学生,结业后可以分配到各级政府中工作。文太守每次出巡,都带着在校学生们一道,去各地考察民情,充实知识,多方鼓励青年读书求学。经过文翁不懈的努力,文太守属下各地方,也相继办起了许多乡学。蜀郡文风大盛。原来华夏文风最盛的是齐郡,此时,人们便把齐与蜀,并称为华夏的两大教化之邦。

  文翁办学教化民众,深得四川人的赞誉。蜀人把文翁和李冰父子,并颂为“李冰治水,文翁化蜀”。

  文翁的郡学开办17年后,汉武帝刘彻看到文翁办学成功,决定推广文太守的经验。下令全国,普遍兴办文翁石室式的官学。

  出土的汉代石刻画像中,有文翁讲学图。五代时的后蜀孟昶,曾用了8年时间,将文翁石室的教材《十三经》,刻了几千块石头,让学生们摹拓。现在还残存若干块,保存在博物馆里。

  由文翁石室的蜀郡郡学,到今天的成都市石室中学,两千多年了,石室的薪火不断。当代的革命家兼学者郭沫若李一氓,都曾在此领受过文翁之惠。

  两千多年来,此学校名称曾多次更改,教育制度多有变化,但校址永远不动,良好的学风一直传承。这是教育史上罕见的奇迹。中国的第一所公立学校,在原址屹立了两千年之久。今天的成都石室中学,其校史,竟向前延伸达两千多年。不知海内外有几所学校可与之类比?

名称更替


  “文翁石室”创立不久,即以学风卓荦,人才辈出而名冠西南。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下令全国效仿文翁兴办学校。二百多年后东汉安帝时的一场火灾,石室连同成都城一起遭到了严重破坏。直到公元194年才由蜀守高顺予以修复。同年,发生了着名的“州夺郡学”事件,石室被辟为益州州学。公元994年后蜀开始在石室刊刻石经,北宋时继续补刻,直到宣和年间才将十三经全部刻完。明末清初,张献忠据蜀,石室再次受到毁灭性破坏。1661年当局在文翁石室旧址建立府学。有清三百载,四川学校实际以此为首。康熙年间,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在此建锦江书院,直至1902年四川总督岑春煊改之为成都师范学堂,癸卯学制施行后又改成都府中学堂。1940年2月,学校更名四川省立成都石室中学,1948年年被评为全国优良示范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2年9月,学校再更名为成都第四中学到1983年4月恢复旧名。

著名校友


  郭沫若文学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李一氓:革命家,原中顾委常委、中国对外交流协会会长

  吴国桢民国末期上海市市长

  周太玄:科学家

  贺麟:哲学家

  李劼人:文学家,1949年12月30日后成都市首任副市长

  王光祈:音乐理论家

  何其芳:文学家(在石室教授国文)

  曹葆华:文学家(在石室教授英文)

  钟山中国科学院院士

后人评价


  《汉书》上明确记载:“至汉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列选的中国古代教育家29人中“文翁”这一条目中写道:“中国西汉蜀郡太守,汉代郡县学的发韧者。”“文翁兴学的成就,不仅培养了一批吏材,如张叔,汉武帝时征为博士,官至侍中、扬州刺史;而且推动了邻近属县的兴学,如‘巴汉亦立文学’。蜀地此后出现司马相如、扬雄等知名才学之士,与文翁兴学造成的社会风气亦不无关系。景帝嘉奖文翁兴学,‘令天下郡国皆立文学’,至武帝,又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文翁兴学,实为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设立学校之始。”

  《汉书·循吏列传·文翁传》中,记载了文翁兴学的经历。其主要经验有两点: 其一是“师资高”。他开放地培养师资,派张叔等十余人,到京都受业于博士,深入研习儒学经典,学成归蜀,大都成为一代名师。文翁石室一直重视师资培训,并吸引全国知名学者来石室任教。名师才能培养高徒,高徒又能促进名师。文翁石室的教师不仅道德高尚,学识渊博,而且善于施教,艺术性强。学生听课,如坐春风。“师资高”,成为文翁石室的突出特色。

  其二是“学风严”。 首先学校招生是“择优录取”。文翁石室不是为贵族子弟开设,由于“择优录取”,进入学校的多是一般老百姓的子弟,体现了“教育平等”。文翁办学十分注重让教育“回归生活”。一方面,要求学生刻苦读书;另一方面,强调参加社会锻炼。要关心民间疾苦、政策实施。“学风严”,不仅体现在“攻读经典”,而且体现在“社会实践”。

  《华阳国志》中写到,文翁任蜀郡太守期间,一方面“修兴水利”,将都江堰灌溉系统扩大,“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顷。”;同时,又“兴办学校”,重视人才培养。兴修水利以发展经济,兴办学校以培养人才,两者实为相关互补。

  班固《汉书》中写道:“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郭沫若(原中国科学院院长、杰出校友)撰写楹联:“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求真理求艺术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还在《蜀道奇》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杨雄与相如。诗人从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苏。”

  流沙河:“和都江堰一样,文翁兴学的功绩至今泽及后世。”

  季羡林(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为石室中学题辞:“古今一校,扬辉千秋”。

校歌、校徽及校庆


  校歌

  石室中学校歌由原校长叶长坚作词,作曲家刘文晋谱曲。

  歌词如下:   穿越历史风云,历尽时代艰辛,植根中华大地,屹立锦江之滨。

  啊,石室。文翁永存伟业,学风辉耀古今。

  荟萃无数英才,哺育万千先驱,明窗翰墨书声,光大石室精神。

  啊,石室。学子勤奋进取,志在中华振兴。

  校徽

  石室中学的校徽是有“石室”二字组成的钟状的标志。

  校庆   石室中学的校庆是11月11日。

文翁简介

问翁
         文翁
  文翁(前156~前101) ,名党,字仲翁,西汉官史。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兴贤能、修水利,政绩卓着。为纪念文翁,在枫香树村附近原文冲小学现改名为文翁小学,原枫香树中学改名为文翁中学。

历史记载


  汉初四川成都一带为边陲。文翁治蜀首重教育,选派小吏至长安,受业博士,或学律令,结业回归,择优“为右职,次举官至郡守刺 史者”;在成都兴“石室”,办地方“官学”,招下县子弟入学,入学者免除徭役,以成绩优良者补郡县吏,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班固在《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据《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载:文翁在任职期间,带领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是第一个扩大都江堰灌区的官员。由于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蜀郡出现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

  后世人缅怀文翁,蜀立专祠岁时祭祀;由于当时舒县属于庐江郡,故庐江城建乡贤祠(移建易名忠义祠),首立文翁崇祀,以启后贤。

历史地位


  文翁被誉为教育史上一颗明星。

  在写中国教育史时,应把文翁大书一笔。在安徽的历史上,有两位办教育的名人,一位是现代的陶行知,他几乎与孔子齐名,被誉为当代的孔夫子----陶夫子。宋庆龄为了纪念他,亲笔题了“万世师表”四个字,陈列在歙县 “陶行知纪念馆”,这是大家知道的。还有一位就是文翁。所不同的是,陶行知本人是教育家,而文翁是作为地方官员兴办教育的。但知道文翁的人却很少。

  《汉书》,在“循吏传第五十九”中,介绍了六人,文翁列在第一,依次为王成、黄霸、朱邑、龚遂、召信臣。六人中有三人是安徽人,文、朱皆庐江舒人,召为寿县人,都是西汉治理地方有卓见有政声的人物。《汉书》对文翁的介绍仍然简略。多年想更多地搜集有关文翁的材料,遍求而不可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