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舒城】今天,四川、安徽乃至全国都该祭奠这位伟大的舒城人!

 由感而发 2017-04-10

      近年来,随着安徽舒城对外宣传的重视与加强,在很多宣传资料上都会这样描述:舒城--周瑜故里,或者舒城--文翁故里。三国名将周瑜的故事家喻户晓,对文翁的生平事迹知道的人并不多。


文翁,在中国历史上因何名垂千古?为进一步了解文翁当年所留下的功绩及其在当代的影响,我们特地前往四川,考察寻访2000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舒城人物—文翁的足迹。 


文翁(公元前156~公元前101) ,名党,字仲翁,公学始祖舒城枫香树人。中国西汉时期的政治家、教育家。


据历史记载,少年文翁聪颖好学,熟读史书,被推荐为汉景帝伴读。汉景帝登基后得到重用被派往蜀国即现在的成都任郡太守,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


文翁:

创办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


文翁在四川任蜀国郡守时兴修水利,发展教育。


两千多年前,他创办的石室精舍,也就是今天的成都石室中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也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所连续办学两千多年未有中断、未曾迁址的学校。


文翁兴教育、兴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 


据史书记载,汉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带为边陲。文翁治蜀首重教育,选派小吏至长安,受业博士,或学律令,结业回归,择优“为右职,次举官至郡守刺史者”;在成都兴“右室”,办地方“官学”,招下县子弟入学,入学者免除徭役,以成绩优良者补郡县吏,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班固在《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春天的巴蜀大地,阳光明媚,处处充满生机。


踏上成都的土地,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成都的大街上,放眼望去,文翁文化无处不在,成都科学院门前的大型雕塑上,文翁塑像庄严肃穆。文翁在巴蜀大地的功绩被详细的记载着。


成都市宽阔的文翁大街两旁,院校众多,最有名的当属文翁当年亲自创办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学校----石室中学。


石室中学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重点中学,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校史展览馆、文翁像、文翁纪念馆、沫若园等建筑古色古香,甚至在很多墙壁上都镶嵌着文翁治学的雕塑,在这个校园,一砖一瓦都流淌着来自历史的文化气息。 


说起文翁在巴蜀大地的功绩,成都文翁研究会会长如数家珍,他说:当年文翁赴任时,人们奇怪地发现他所带的几口大箱子,打开后,装的全是竹简,竹简上刻写的是先秦时大思想家的著作。他一到任就走访百姓,当发现“蜀地僻陋有蛮夷之风”时,心里十分着急,就开始招教师张叔等十人正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官学:石室精舍,即现在的成都市石室中学。 


今天的石室中学,学风浓厚,人才辈出,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影响。学校 “继承优良传统·打好素质基础·培养创造能力”的办学思想,突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将优良历史的传统与现代教育思想融为一体的,成为具有实验性、示范性、开放性的学校。 


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区的文家场镇是文翁后裔世代居住的地方。在文家场,随处可见文翁的历史踪迹,坐落在这里的成都市文翁实验学校又称为“文翁书院”,是一所拥有一至九年级教学班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踏上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一座八角屋檐的门亭赫然跃入眼前,拾级而上的台阶,古香古色的“文翁书院”匾额,以及汉代官学堂样式的门、门廊柱上的楹联,如果没有学校围墙上面的几个大字“文翁实验学校”我们真以为走错地方了。


推开校门可以看到文翁讲学的雕塑。学校的主干道两旁伫立着极具特色的说唱俑雕塑,活灵活现。甬道上还刻绘着充分体现汉文化的浮雕作品。校园内的园林景观中分散着雕刻和古经典诗词的石碑,让人感受到2000多年传承不息的教育情景。


放眼望去,校园内一片坡顶结构的新型建筑群落。汉砖白瓦的建筑,红漆雕花窗框,呈现出浓厚的汉代“书院”建筑风格特点。校园内美丽的月牙湖,在分居两岸的“国学讲堂”和“读书长廊”拱卫下,小桥横卧湖面,极似荷花仙子醉人间。


国学讲堂内,汉砖、漆画、书案、线装古书,一派古风。 文翁书院以“国学启蒙教育”为特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修养,积淀深厚的人文素养。


该校在国家规定的教学课程外增设了专门的“国学课”,内容包括国学课文诵读、古诗吟唱、中国故事、民乐欣赏、书法艺术、古典舞蹈等。


文翁:

中国水利史上续修都江堰的第一人


据史书《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载:文翁在任职期间,带领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是第一个扩大都江堰灌区的官员。


由于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蜀郡出现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 文中所说的穿前江,指的就是文翁续修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100多年之后,蜀国郡守文翁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了更科学更大规模续修,使都江堰的工程规模和灌溉面积都得到更大的提高。文翁是中国水利史上续修都江堰的第一人。


到了三国时代,诸葛亮把都江堰作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以后历代都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



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一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置放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他们是文翁(西汉)、诸葛亮(三国)、高俭(唐初)、章仇兼琼(唐)、刘熙古(宋)、赵不忧(上百下心,此字应为“忧”的俗字的变体)(宋)、吉当普(元)、卢翊(明)、施千祥(明嘉靖)、阿尔泰(清乾隆)、强望泰(清道光)、丁宝桢(清光绪)分别代表了各历史时期部分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数十位历史功臣中,文翁被排在第一的位置,其后是诸葛亮。


在巴蜀大地上,李冰治水,总结出科学原理:“深淘滩,低作堰”;文翁兴学,总结出教育原理:“师资高,学风严”。在巴蜀文化中,获得世人公认、经久不衰、影响深远的“两大亮点”正是:


李冰劈江灌天府,深淘滩,低作堰。

文翁兴学智巴蜀,师资高,学风严。


文翁任蜀国郡守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事:创办官学,续修都江堰。

 

今日的成都之所以被称之为:文化之都、教育之都、和谐之都,正如《话说成都》一书中写道“文化像滔滔不绝的锦江流水,把一座城市荡涤得雅气十足”。这些与当初文翁首创地方官学,开启中国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先河是密切相关的。以至于今天成都乃至巴蜀大地依然重视文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文翁故里,为纪念文翁,以启后贤,舒城县将原春秋乡文冲小学改名为文翁小学,原枫香树中学改名为文翁中学。


在舒城春秋乡文冲村口,有一块简陋的的石头似乎在提醒人们,这里就是文翁故里。


相比文翁故里舒城,四川人对文翁的尊崇是深入骨髓的。文翁墓冢虽然安葬在舒城,但很多四川人经常来祭拜这位伟大的先圣。2009年,成都一群“老三届”自发组织来到舒城春秋乡文冲村,祭拜文翁。



从成都归来,感悟着文翁在巴蜀大地的深远影响和成都人对文翁文化的无上致敬,让人心生感慨。相比成都,作为文翁故里,舒城还有很多事值得去做。


“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我们可以用诗人臧克家的话告慰这位“来为人所爱,去为人所思”的舒城籍伟大人物。


       又至清明,作为舒城人,就让我们以现代的方式为两千年前的文翁赞一个吧,谨作为对文翁最庄重的祭奠!


    动动手指,请扩散,

让更多人知道,

“中国第一校长”文翁是舒城人!


 编辑:小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