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考(123)
纪念李鹤年先生诞辰105周年
今天(农历三月初三),是李鹤年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日。吴玉如艺术馆特刊发表此文,纪念这位著名的古文字学家、文学家、鉴定家、书法家。
葛沽书画社段汝何先生祭奠李鹤年先生。
李鹤年先生字鸣皋,1912年农历三月三日生于天津海口西大沽,祖籍浙江绍兴。5岁始定居天津。曾用室名有“浪花平安馆”、
193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七七事变后在天津工商学院借读一年),曾在弘志、志达、育才商校及达文等多所中学任教。1943年经人介绍与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建立工作关系,继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生平事迹和形象1999年在国家级“平津战役纪念馆”向社会各界展示。
天津解放后受到不公正待遇达30余年,曾自谋职业,在建国夜校等校任教,1956、1957年间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任高中语文教师。1958年下放至南郊区,1959年调供销社干部业余学校(小站),1963年调南郊区业余中学(咸水沽)均任语文教员,并曾在和平区业余艺术学校教授书法。1966年始强制到南郊区葛沽煤场劳动改造。1983年彻底平反,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干部,1990年离休,被聘为名誉馆员。
李鹤年先生离开葛沽时,为感谢乡亲们的帮助,
奋笔疾书“乡亲呼我最情真”。
吴玉老学生华非先生步原韵补上联“故里分手更意切”。
以上两幅图片由刘学诚先生最新提供。
自1978年被推举为和平区文化馆业余书画研究会理事始,曾任天津市政协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教育委员会委员、天津分会副主席;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天津市高等学校书法研究会顾问;天津市茂林书法学院副院长;兰亭书会名誉会员;日本中国书法学院名誉教授;中国褚遂良文学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于右任书法艺术国际研究会中国总会名誉会长、天津分会会长;中国翰园碑林顾问等社会职务。
与天津籍代表合影,前排左一孙其峰、右一为王学仲;中排左一为孙伯翔、中为顾志新、右一为毕开文;后排左一为曹柏昆,右一为华非。
李鹤年先生一生尊师好学。5岁从先叔祖海楼公受笔法,后师从郑家俊、陈哲甫、汪德寿、甘眠羊、孟广慧、王雪民、王襄、方药雨诸位先生,特别随侍吴玉如先生近50年,洞晓书法精髓之所在。坚实丰厚的学养基础,超乎寻常的毕生追求与个人经历,终于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书法艺术风格。能各体书(含北碑)且兼长文字学及碑版考订,篆、隶被公认为“显现出了自家形象”。作品应邀在全国各地展出,并被首届青年书法大赛、纪念王羲之诞1690周年国际金鹅奖书画大赛、首届翰园杯书画大展赛、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国际书画博览会、屈原杯国际名人书画大展赛等众多重大书画展赛特邀为评委、
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诸多国家及省、市、地区级博物馆、美术馆及历史名人纪念馆均藏有书作;《长寿》《文谈》《日本问题》《中国书法》《天津日报》《今晚报》《绍兴日报》、《呼和浩特晚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书画报》《泰安日报》等全国众多杂志、报刊邀请书写并刊出了各种书体与内容的作品及刊头题字;应邀为天津市首座立交桥——八里台立交桥及解放南路立交桥题名;应邀题写天津市中环线上当时亚洲最高大的牌楼正中“龙潭浮翠”匾;应邀为天津大悲禅院原观音菩萨正殿外及天津天后官正殿门前各书写了抱柱一副;应邀为安徽阜阳西湖景区“湖心亭”、天津市赠送日
上述种种,除指定内容者外多为针对性自拟,包括作品边款,显示了渊博的学识和文学功底。
仅1984年到2000年有据可查的各类邀请函等就有2400余份。自80年代初,作品还曾数次入选赴香港、日本、芬兰、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展出,日本次数居最,均博得一致赞扬,作品亦被收藏,还被日本著名四大书法组织之一的“雪心会”聘为中国内陆第一位海外会友。1983年4月作为天津市唯一的代表应邀出席了书法圣地绍兴兰亭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盛会——纪念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1630周年大会。鹤年先生曾考订宋拓《九成官》(故宫本)为宋翻宋拓本,受到著名学者朱鼎荣先生首肯;论文《鲜于璜碑考略》 1988年入选中国汉代碑刻学术讨论会;早年考订的宋拓《孔宙碑》为诸位行家题跋。更有众多考碑文章或存于藏家或鲜为人知。1984年应河南安阳殷墟笔会之邀撰写论文《孟广慧、王襄、王懿荣与甲骨》,多方考证了首先知道、鉴定、收购甲骨的足孟广慧、王襄两位先生,王懿荣先生则是由古董商手中购其所余部分这一不可辩驳的事实,“澄清了近代文化史和考古学史上这一“历史遗案”。同时,正因文化积淀之深而善鉴历代书画。先生一生爱好且富藏,仅甲骨片就曾购藏孟广慧先生原有的430片,新中国成立后仍藏其中最精华的30片,“文革”查抄退回的20片一直珍藏终生。
先生一生热爱祖国,为人刚正、淳朴、谦和、善良,遭不公正待遇时亦毫无怨言严守纪律。落实政策后,对政协和文史馆的工作均给予关心和支持,并因外事工作需要多次书写佳作;在支援国内外受灾地区、为残疾人事业筹集资金、扶贫支教、赞助体育赛事等公益活动中多次发起并亲自参加书法作品义卖,或慷慨解囊或捐出佳作和书法集。至今尚遗存一枚“大兴安岭林火救灾义卖”印章。
1982年和陈云君先生一道创办了天津市茂林书法学院,并亲自编写教材亲自授课,泽及社会众多书法爱好者;1984年作为发起人之一筹建了天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并尽己力给予支持;1991年组织开办了“三余读书会”,义务传道解惑,为普及国学不遗余力;在祖籍浙江绍兴经他人提议,为稽东镇小学设立了李鹤年基金。仅于天津市内,1982年南开大学聘为兼任教授;1985年天津市业佘书画学院聘为教授;198年年南开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书画研究班特聘为指导老师,并应南开大学老年大学聘请教授书法……
落实政策后的十余年间,出版了《书法知识概要》《李鹤年书法》;发表了《蹇斋文摘》;报纸连载了《书法漫谈》;多种报刊发表了浙多以文字、书法为主旨的各类文章;整理编纂了《纪念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1630周年大会材料类纂》;撰写发表了《甲骨发现百周年祭
另外,约在1964年左右,在困境中完成《錞于室殷契余珠》,王襄先生为此书作序言道:“今鹤年欲以未售之殷契,尽数拓墨,付印以广流传。襄喜其书有成,而定老当年收购之艰,终不能埋没不彰也,故乐为序之。”书稿亦曾请陈邦怀先生审阅。惜“文革”中《余珠》考释底稿、王襄先生序言墨本、30片甲骨拓片等尽被抄未得退回。
前排自左向右:李鹤年、卞卯新。
后排自左向右:李广钊、李广勤、李广莹、李广闻、李广达、李广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