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汉字》 “兵”不是“丘+八”(讹误篇)
有“妙解”文字者说:“兵,上丘下八。”这种析字法完全是望文生义,不足取。 《说文》曰:“兵,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貌。”段玉裁注:“械者器之总名。器曰兵;用器之人亦曰兵。下文云,‘从廾(音gǒng)持斤’,则制字兵与戒同意也。”从金文或小篆看,“兵”字是由上“斤”下“廾”构成。“斤”是短斧(亦泛指刀剑等短兵器);“廾”表示双手。由此可见,“兵”的本义是指冷兵器时代一种武器,它的字形构造与“丘”“八”毫无关系。 后来发现的甲骨文,“兵”字上部是一个折了的箭头,世人多有不解。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释》中说:“契文从(折了的箭头)之字甚多,旧均不识,自唐(兰)氏释此为斤,乃得豁然贯通。字从两手持斤,乃兵古文。许训械,以为凡兵(器)之称,乃其引申义。”原来如此。 “兵”也指持兵器击敌的军人。《礼·月令》曰:“命将帅选士厉兵。”请读者注意,古代军队中的“士”与“兵”是有等级差别的:手握大型战斧,守卫在将帅身边的称作“士”;而置身在前列,手握短斧与敌人战斗的称作“兵”。故,《礼·曲礼》云:“死寇曰兵。”《注》云:“言能捍国难为寇所杀者,谓为兵也。”行文至此,笔者感慨万分地说:何为“兵”?为保卫祖国保卫人民而英勇御敌者也! 顺便说两件与“兵”相关的事。 (1)我国以金属制作兵器的历史相当悠久。据《世本·作篇》记载:“蚩尤以金作兵器。兵有五,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 (2)有个成语叫“草木皆兵”,初见于《晋书·苻坚传》:“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后有“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一语(语出《资治通鉴》),即浓缩为这则成语。
有“妙解”文字者云:“兵,上丘下八。”这种析字法完全是望文生义,不足取。 《说文》曰:“兵,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貌。”段玉裁注:“械者器之总名。器曰兵;用器之人亦曰兵。下文云,'从廾(音gǒng)持斤’,则制字兵与戒同意也。”从金文或小篆看,“兵”字是由上“斤”下“廾”构成。“斤”是短斧;“廾”表示双手。由此可见,“兵”的本义是指冷兵器时代一种武器,它的字形构造与“丘”“八”毫无关系。 后来发现的甲骨文,“兵”字上部是一个折了的箭头,世人多有不解。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释》中说:“契文从 (折了的箭头)之字甚多,旧均不识,自唐(兰)氏释此为斤,乃得豁然贯通。字从两手持斤,乃兵古文。许训械,以为凡兵(器)之称,乃其引申义。”原来如此。 “兵”也指持兵器击敌的军人。《礼·月令》曰:“命将帅选士厉兵。”请读者注意,古代军队中的“士”与“兵”是有等级差别的:手握大型战斧,守卫在将帅身边的称作“士”;而置身在前列,手握短斧与敌人战斗的称作“兵”。故,《礼·曲礼》云:“死寇曰兵。”《注》云:“言能捍国难为寇所杀者,谓为兵也。”行文至此,笔者感慨万分地说:何为“兵”?为保卫祖国保卫人民而英勇御敌者也!
顺便说两件与“兵”相关的事。(1)我国以金属制作兵器的历史相当悠久。据《世本·作篇》记载:“蚩尤以金作兵器。兵有五,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2)有个成语叫“草木皆兵”,初见于《晋书·苻坚传》:“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后有“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一语(语出《资治通鉴》),即浓缩为这则成语。 (修改于2017年7月1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