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常见舞弊行为及内部调查中的法律问题|《中国合规及反商业贿赂调研报告》干货系列

 望云1120 2017-07-14

引言:在中国企业快速做大做强时,企业里的蛀虫在悄悄侵蚀着企业的肌体,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合规体系是企业现代化科学管理制度的必需。有鉴于此,我们为大家推送《2016-2017中国合规及反商业贿赂调研报告》的干货内容——第四章 企业如何开展合法有效的内部调查,本文先从企业常见舞弊行为、内部调查中的法律问题展开介绍,为有志于合规建设的企业提供有益参考。

一、

 企业常见舞弊行为

企业员工舞弊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舞弊手段包括:(1)内部员工伪造费用支出,套取公司现金报销;(2)员工收取供应商等第三方贿赂,为其谋得交易机会;(3)内部员工伙同供应商等第三方通过虚构交易、虚增交易金额等,套取公司资金;(4)内部高级管理人员利用其实际控制的公司通过资本运作(例如让其受聘公司投资其实际控制的公司)。员工套取的公司资金可能用于个人消费,也可能形成“行贿资金池”,用于对外行贿。因为职务侵占和对外行贿往往交织出现,舞弊更为行贿行为提供资金支持,现实中公司因此而遭受的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随时可能引爆的法律风险。


伪造费用套现的行为常于基层员工的销售行为、执行公司活动事项中发生。例如,医药公司员工通过提交伪造的报销票据和学术活动证明文件套取现金。伪造票据的来源可以是自行制作、通过“黄牛”购买、甚至与商户串通开具。虚开票据的商户具备提供相应服务的资格(如餐饮、场地租赁),甚至有不少仍在正常营业,极大地提高了伪造的隐蔽性。使用公司信用卡、实地走访、建立问题商户名单、指定商户集中采购等方法确实有助于识别、防范伪造费用的风险,税务系统的升级和监管的完善从另一个角度增加造假难度,但造假手段不断升级。合规人员不拘于常规善于从个案发现系统漏洞固然重要,有时更需要公司理解造假出现的“业务需求”基础,对于合理的商业诉求予以解决和疏导。


公司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发现不合格/不合适的第三方,但在证明员工与第三方之间具有不当的利益交换上往往止步不前:第一、需证明员工与第三方之间存在金钱往来,而除非获得员工或第三方的配合或借助司法力量,公司发现钱款流向的手段很受限;第二、需证明款项的性质为贿赂款,员工可能辩解其收到的款项为借款、利息等。实践中,即使期望借助司法力量深入调查,往往也需要公司提供调查线索进行立案。如果能够有的放矢地梳理关系、审阅文件、审计涉事交易,并在权衡涉嫌舞弊员工、第三方、相关员工(有时是举报人)各方关系的基础上分别进行调查访谈,也能有不低的成功率。


员工通过第三方虚构交易或虚增交易金额套现的情况并不少见,特别是在公司强调业务扩张,以结果论成败而疏于内控管理时。通常大公司的程序都比较完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漏洞。舞弊员工往往对公司程序和业务操作知根知底,从第三方选择、合同签订、验收付款各方面做足表面文章,但或虚列支出、或虚增成本、或调高采购价格,以合同款的形式将公司款项存在第三方,待需要时提取。也有员工利用信息不对称截留公司款项,如优惠退税、代收代理费等。


根据我们的调查经验,在诸多类型的内部舞弊行为中,与高级管理人员利益冲突交易相关的舞弊行为往往最为复杂、涉事金额最高。高管人员利用其职权帮助与其有利益冲突的第三方承接公司业务,甚至指派公司人员完成实际属于第三方的工作。第三方通过与公司的长期合作提升业绩至一定程度后,高管不仅可以从特定交易中获益,甚至可以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谋取更大利益。

二、

内部调查中的法律问题

随着内部调查重要性及必要性的凸显,开展内部调查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但是,不少企业因内部调查阶段未能完全遵守法律和必要的程序,造成内部调查涉嫌违法、污染证据、或是取得的证据无法在司法程序中使用。“合法”、“有效”地开展内部调查至关重要。


公司开展内部调查首先需判断被查事项的性质,从而确定收集的证据可能被用于民事范围(劳动仲裁或民事诉讼)亦或刑事调查。劳动仲裁或民事诉讼情况下,公司需要对被查事项自行取证。如果被调查的员工涉及刑事犯罪,则应尽量缩小取证工作范围,在收集到足以提请立案的证据后尽快移交司法机关立案调查。任何情况下,开展内部调查过程中都应当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和国家秘密,特别在涉及数据跨境传输时。



本文来源:中国公司法务研究院、荷兰威科集团 、方达律师事务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