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茅盾与乌镇美食

 GXF360 2017-07-14
茅盾与乌镇美食

茅盾与乌镇美食

王东梅/文

浙江乌镇是20世纪三十年代作家茅盾,和近代画家丰子恺的故乡。茅盾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都是以旧时的乌镇为舞台的。这里有茅盾的故居,古老的宅院里萦回着他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轨迹,镇上不时掠过他小说中的人物原型和叙事场景。无情的韶光,在乌镇好像是永远停驻的。

乌镇本是个因唐代名将乌赞而得名的小镇,现为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与周庄、同里、用直、西塘、南浔齐名。镇里古风犹存的 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的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古镇格局。镇民傍河而居,街道两旁清一色的明清古建筑,衬着河上的石桥,一派小桥、流水、民居的江南古镇风韵。茅盾在散文《大地山河》中,就曾如此描写乌镇:“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到橹声,飘然而过……”

镇东的“立志书院”,便是茅盾少年读书之处。镇上的东栅、西栅 老街,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茅盾故居就位于东栅的观前街上,是他用《子夜》的稿酬亲自改建的,古雅恢宏,现已辟为纪念馆,展出他许多珍贵的遗物。园子里有一株他亲手植的棕榈树,如今已亭亭如盖了。街对面的老杂货店据说就是他的小说《林家铺子》的原型,现在挂上了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题着“林家铺子”四个大字,专卖字画古玩。老板并不姓林,却乔装成电影《林家铺子》里的老板模样,披着长袍马褂,跟好奇的游客们热情的寒暄。

乌镇美食也是隽雅甘芳的。乌镇是战国时代吴、越两国的分界点,也是四乡辐辏的名镇,餐饮业一向发达。乌镇又位于太湖南部,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盛产丝绵,自古富庶。因此镇内大小饭店遍布,以经营本帮菜的首肉(红烧肉)、荷叶粉蒸肉着称的百年老店“九江楼”“三山馆”,和以红烧羊肉、山羊大面闻名的“沈记”“钱长荣菜馆”,以及应家桥畔的“三珍斋酱鸡店”最为名闻遐迩。此外,姑嫂饼、三白酒、杭菊等特产,也素富盛名。

茅盾成年后,多半住在上海、日本、北京,或求学,或工作,口味应该很四海了,但有时却仍保留着爱乡恋土的坚持。据说他每回乌镇探亲,总要带些“三珍斋”的酱鸡回去自用或送礼。三珍斋酱鸡的来历有点缺德,但因实在美味,现在也没人追究了。据说一百多年前乌镇有个姓王的,开了一家熟食店,卖些酱肉、白斩鸡等下酒菜,冬天还供应麻雀、鹌鹑等野味。白斩鸡所用的鸡只,通常是跟当地农民收购的土鸡。

有一次王老板贪小便宜,不小心进了一批瘟鸡,发现后既舍不得丢掉,又怕没人要,便动脑筋做成酱鸡。烧制时他特地使出了十八般武艺,既重用黄酒、白糖调味,又另加桂皮、丁香添香,结果做出的酱鸡肉色酱红,香气扑鼻,比酱肉更美味,不到三天全部卖光。 如今,他们的酱鸡当然是改用鲜鸡来做了,做法也经过改良,在色香味上都更上层楼,一跃而成乌镇的著名小吃了。

还有,据说茅盾小时候最爱吃的零食之一,就是姑嫂饼。那是种带椒盐味的芝麻酥糖,来历很有趣。据说一百多年前乌镇有户人家,夫妇俩开了一家名叫“天顺”的小糕饼店,苦心经营,摸索出特殊配方和烘焙技术,糕饼风味独具,生意兴隆。他们有一儿一女,在儿子婚后便决定传媳不传女,使得女儿很不悦。有一天,她从窗外看见嫂嫂刚好不在,就趁机在那料粉里撒了一把盐,意图破坏。

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这种加了盐的小酥饼,竟大受欢迎,顾客都说:“以前的小酥饼又香又甜,这回的小酥饼甜蜜蜜、咸滋滋的,椒盐味儿十分可口!”后来老父才知道女儿在配料里加了盐,“姑嫂饼”的名号便就不胫而走。因此这家小糕饼店不仅愈开愈大,还在东、西、南、北四个栅头都开了分店,成为乌镇的大企业了。

以烧制红烧肉而闻名的“九江楼”,是乌镇最好的餐馆,建筑古雅宏伟。红烧肉曾出现在茅盾的名作《林家铺子》里,是男主角林老板的最爱,而他文中所说的“八仙楼”,可能就是“九江楼”的化名吧?那天在江南烟雨中,我们漫步过狭窄的水乡巷弄,来到了飞檐翘角的“九江楼”,享用了一顿乡土午餐。菜色除了红烧肉外,还有荠菜鱼片、清蒸河虾、九江开胃羹、西施飘香、红烧呆鸭等,或许都是茅盾常吃的佳肴?那些河虾、鲜鱼都取自当地河川,鲜美自无疑问。九江开胃羹中飘着滑嫩的牛肉片,以醋椒调味,果然颇为开胃。鸭子也是水乡特产,红烧得汁腴味厚,至于为何称为“呆鸭”,我可就不甚了了。

西施飘香,就是清蒸臭豆腐。那臭豆腐色泽青灰,口感绵密,臭得极有韵味,与鲁迅故乡绍兴的臭豆腐,滋味又不相同。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中常见“吃豆腐”一词,是“占女人便宜”的意思,可见乌镇豆腐的物美价廉。臭豆腐正是乌镇特产之一,可蒸可炸,是受欢迎的民间小吃。当地农家每到清明前,油菜尚未开花,菜心长出细长的茎时,趁嫩摘下来,泡在盐水里,腌制成家常咸菜。而腌菜缸里的盐水,在腌制过程中会有霉菌的孢子入浸,使油菜心在缸里变得又脆又软,并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此时要是把豆腐压得半干,泡在这种卤汁里,几天后就变成了臭豆腐。由于菜卤的色泽渗入其中,泡得越久颜色越青,味道也越浓、越香、越美。

饭后在街上闲逛,我看到许多卖烧羊肉的店铺,不禁想起唐鲁孙先生所写的《湖州板羊肉与粽子》一文来。唐老说湖州双林镇的板羊肉“腴清不腻”,滋味妙不可言,乌镇旧属湖州(现属桐乡),正是双林镇的紧邻。这种湖羊在浙江的杭嘉湖平原都有出产,以乌镇、石门一带为极品,据说原是北方绵羊的品种,在元朝时移植到了湖州。看样子浩荡的京杭大运河穿湖州而过,不但浇溉了两岸土地,也浇溉了文化。湖州不但人杰地灵,羊肉也特鲜特嫩,毫无膻气。因为那里的湖羊通常只是圈养,绝不放饲;只喂水草,不喂其他。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京杭大运河的水草,就这样的哺育了极品湖羊。

茅盾也爱吃羊肉。据说他有一次在逃难途中,偶而吃到红烧狗肉,还说过:“哈,这狗肉比山珍海味还要香哩!你们要是不说明,我会当成羊肉呢!(李广德:《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之类的话,因为他有幸生在乌镇,从小就是吃羊肉长大的。每到秋末冬初,乌镇人家就开始以湖羊进补,一般做成红焖湖羊肉、羊肉大面,比较讲究的则做成“羊肉烧卖”来打牙祭。

羊肉烧卖的主料,就是鲜湖羊肉、萝卜、面粉等。将羊肉洗净后绞碎,加入熟萝卜末、酱油、绍酒、精盐、味精、姜汁、葱末、麻油等,制成馅心;再将面粉调成面团,赶成圆形薄皮,裹入馅料后,捏成石榴状生坯,再上笼清蒸而成。这些羊肉佳肴的制作,传统而又讲究,因而随着茅盾、丰子恺的脚步,传到了大上海。据说老上海时代的“大世界”附近,就有一家专门经销湖羊肉的食肆,每至冬天,顾客盈门,几乎踩破了门槛。

最使我难忘的是乌镇的大街小巷中所飘散的“三白酒”芳香,久久不散。在盛产水稻的江南,自酿米酒是以往乡间的习俗,茅盾家自不能免俗。而据说在1926年的某一天,上海“开明书店”的老板章锡琛请茅盾、郑振铎、夏丐尊等三人吃饭,所喝的就是三白酒。酒酣耳热之时,章锡琛素知茅盾聪颖过人,便请他背颂《红楼梦》,郑振铎拿书点回目,茅盾随点随背,竟能一字不差,座中无不折服。三白酒就这样滋养了乌镇文人,借酒助兴,文思泉涌,语惊四座。

乌镇人为米酒取名为“三白”,是因三种主料:糯米、酒麴、地下水,都是白色的缘故。我试饮了一口,发现酒味香甜醇厚,不逊于日本清酒,怪不得在明初曾红极一时。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时,乌镇“高公生糟坊”所生产的“三白酒”,就曾被列为贡品。现在虽然没落了,酒味仍卓尔不群。“高公生糟坊”如今改名为“公生糟坊”,仍采取土法酿酒,先酿成一般的米酒和甜酒酿,再经二次发酵和蒸馏,酿成上等的“三白酒”。酿制时辅以机械化操作,只见工人不时的转动着古朴的木制机械,辘辘的木轮声响,氤氲的水气,归来后仍不时在我眼前萦绕,伴随着那地老天荒的小桥流水。

乌镇、乌镇,我心目中最美好的江南水乡。相形之下,周庄太吵,同里太俗,西塘太乱,南浔、用直太小。是因为茅盾的缘故吗?我至今仍理不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