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小人物|张友士之论

 快乐老年435 2017-07-14

红楼小人物|张友士之论

作者:了一

《红楼梦》中,写了一些人患病并医生看病的情节,成为全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具体描写中,病症的诊断、开具的药方等基本符合中医学的药理,显示了曹雪芹具有相当高的医学水平,也显示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第一个登场的病人是秦可卿,为她看病的是张友士。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中,回目中的张太医就是张友士。“太医”本来是指皇帝的御用医生,后来成为对医生的尊称。张友士是冯紫英幼时从学的先生,教书出身,上京为了儿子捐官,不是职业的医生。不过,据冯紫英举荐,说他精通医理,断人生死。贾珍疾病乱投医,就请他来给秦可卿看病。第十回的下半回,详细描写了张友士为秦可卿诊断病情并开具药方的过程。

红楼小人物|张友士之论

从张友士为秦可卿看病的过程来看,我觉得,他的诊断很高明,开的药方倒平常,但有一句话可谓一语中的。

先说诊断高明。张友士为秦可卿把脉后,到外间诊断病症。书中用一个贴身服侍秦可卿的婆子的话,来衬托他的诊断高明。这婆子一共说了两句话:一是“何尝不是这样呢。真正先生说的如神,倒不用我们告诉了。如今我们家里现有好几位太医老爷瞧着呢,都不能的当真切的这么说。有一位说是喜,有一位说是病,这位说不相干,那位说怕冬至,总没个准话儿。求老爷明白指示指示”;二是“可不是,从没缩过,或是长两日三日,以至十日都长过”。婆子的话,没有虚假,很好的表现张友士对秦可卿病情判断准确。最后,张友士的诊断就四个字:水亏木旺。有位红学家,考证出秦可卿是某朝废太子的女儿。张友士谐音“张有事”,是太子党派来的间谍,借给秦可卿看病的时机传达某种指示。他诊断病情的话中,句句有暗语,话话藏玄机。我觉得,这样的“索隐”,很不靠谱,不必细说也罢。

再说药方平常。诊断完毕,张友士写了一张方子递与贾蓉。方子上不过写些“人参、白术、云苓”等药,是从中医妇科良药“四物汤”增减而来,是一张很平常的妇科疾病的处方。也有位红学家,把这个药方看成密码,药名双关,里面藏着重要的暗语。药方里的暗语是:人甚败输,徒吵。云令熟地归身。就息白梢(白刃)朝穿胸。皇岂享福迷智!促差护,坏山(三)约,抄!真恶交,各分吵,延胡所嗦,就抄。甘草(可作署名)引用:见连字,期立去心。早!早!我看了半天,也没有弄清楚这暗语的意思。对文本这样的解析,一般的读者是无法读懂的。在我看来,张友士开出的就是一张普通的药方而已。

红楼小人物|张友士之论

再说一语中的。张友士在诊断秦可卿病情时,有一句话点到根源,发人深省。他说:“大奶奶是个心性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这句话,不只是说出秦可卿的病源,也说出所有人的病源,即思虑太过。往前推,即不如意,即聪明忒过。如此看来,人忒聪明了,未必是一件好事。此处的聪明,我的理解是人不可抑制的欲望。人的欲望越多,越强烈,伴随而来的痛苦也就越多,越强烈。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这样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一个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此语与张友士之论可谓异曲同工。

这样看来,张友士之论,不仅点明秦可卿的病源,也给我们启示:归于平淡,远离奢欲,享受安宁、平静的人生。

这正是:

张氏太医有高论,

一语中的指根源。

大病皆因聪明过,

静待花开看云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