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头与水

 秦岭之尖 2017-07-15

本期关键词

石景

注:本期内容由环境与未来整理编写。




假山叠石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元素,自西汉时期汉武帝修建的上林苑就有了石筑假山(太液池中的三座神山:瀛洲、蓬莱、方壶),比较极致的是北宋的宋徽宗修建的“寿山艮岳”,用了大量的太湖石,从而影响了后期古典园林时期的山石景观。

当然古典园林流传下来的并非只有一些造园手法,其核心思想“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便是对园林艺术的最终解释。

现代的石景没有古典园林的复杂精致,很大程度是因为石材相对较高的造价以及现代人审美的变化,但造园思想依然传承下来。本期我们就来看一些现代人的园林石景。


苏州博物馆的山石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师是贝聿铭,他利用现代建筑来还原古建的神态,苏州博物馆的这一面假山墙利用建筑的白墙和水池创造出了水墨长卷的感觉。

中国古典园林最早是皇家造园,皇家拥有的权利和资源让他们可以无拘束地打造园林,所以皇家园林没有必要来浓缩概括山水,他们的“庭院”中拥有真山真水。

后来出现的私家园林大多是一些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士,他们没有那么多资源,只能浓缩概括,这类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选择从诗词和画卷中汲取灵感用于造园。

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就是早期的私家园林,是文人造园的代表。古代诗词和画作对园林的影响非常深刻,所以中国古典园林都很讲究“意境”,意境原本是一个艺术词汇,用于诗画中,古代造园将意境引申到园林中,形成了我们现在设计师最爱用来提升逼格的说法。

古代水墨画中常有大量的留白,苏州博物馆中的石景也运用了留白这一特点,少即是多的概念可以让艺术作品拥有更多的遐想空间。

好了,回到现实,其实苏州博物馆的实地观感并没有照片上那么好,优美的照片都要归功于摄影师,表示怀疑的朋友可以亲自去看看。

此类片石假山的做法还有很多,大量景观基本都在互相模仿,不过还是苏州博物馆的最有意境。

设计可以模仿外形和做法,但很多核心的东西是不容易模仿的,苏州博物馆的山石最大的亮点不是假山本身,而是水墨画的观感,有了后面的墙体和前面的水池衬托,才有看头,山石本身的排布也是比较讲究的。

上面的法在大熊个人看来就有些弄巧成拙了。


重森三玲庭院美术馆


▲重森三玲庭院美术馆

重森三玲庭院美术馆的庭院是一座苔庭,结合了枯山水造园。

日式园林源自中国古典园林,经过多年的本土化,已经形成了一套自由的体系,日式园林在造园上相对而言缺少了一点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和大气,不过正是由于日本土地资源少,才形成了今天这种高度浓缩的精致造园。

▲重森三玲庭院美术馆

在概括的基础上,日本庭院多是苔庭与枯山水的组合,因为日本的河流资源没有江南一代丰富,古代没有现在高效的供水系统,想要引入水流非常困难,所以日本人用白色石米来代替河流作为“旱河”,在没有水的庭院中,石景就显得尤为重要。

重森三玲庭院美术馆是一座现代庭院,运用了部分古代造园手法,不同之出在苔藓植被,古代的日本庭院很少用苔藓作为主要地被,关于苔庭我们在之前的很多文章中也分享过。日式庭院中的山石以自然石头为主,多为竖立放置,这一点与中国古典园林有一定相似之处。

重森所造的庭园以枯山水石庭为主,着重几何图形和线条的运用,风格更现代化,比起古时的枯山水石庭,他加重了青苔的角色,把苔园和石庭结合,令庭园更堪观赏玩味。

日式庭院中的石景不像中国的假山一样大量堆砌,很多时候仅是孤立的石头或是少量几块的组合,以石为山,以沙为河,这样小巧精致的做法便具一种“水清木华”的气氛。


狄德罗公园水景


巴黎的狄德罗公园的水景不是传统跌水,传统跌水实在太多了,随处都能见到,大熊也就不细说了,狄德罗公园的水景类似人工的打造的山涧溪流,利用公园本身的坡度和池底石头的凹凸制造出溪流喷涌的情景,算得上是对自然的一种比较艺术化的还原。

总体来说,这个大破面的处理方法活像自动扶梯。

狄德罗公园的水景算得上是现代山石水景的代表作品,具有强烈的人工感和工艺化,但其内在却又是对自然溪流的再现,“溪流”中的山石是不可缺少的核心元素,但话说回来,这种片石的加工不便宜。

如果要保证效果,需要设计师本人亲自到矿山选材,先在一块大石头上人工敲打出一个大概形状,再用开山锯一片片切出来,最后入场还需要人工打磨,比传统的堆砌工序要多一些。能做到亲自去矿山选材的设计师在国内是比较少见的。


Riverscape艺术雕塑


最后再来分享一个景观雕塑作品,创作者名叫Colin Okashimo,是新加坡一名园林设计师和雕塑师。这个雕塑作品和上文的狄德罗公园水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雕塑也是利用片石组合,凿出了溪流的形状,这种水景更接近艺术创作,但也不能完全算作艺术,因为艺术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东西,显然这个雕塑不具备这样的内涵,就景观层面来说,确实是一个匠心独运的水景雕塑。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

如果你喜欢我们,请推荐给更多的朋友。

如果你对我们有意见或者建议,我们欢迎你留言。

请记住我们:

环境与未来|E&T

微信ID:environment-tomorro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