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振
向认识的书画家讨张作品,是常有的事;送还是不送,也是实实在在困扰书画家的难题。按理说,现在是商品社会,到朋友开的饭店吃个饭,估计不会有要求免单的想法,能够享受贵宾折扣就开心了;请当搬运工的朋友帮助搬家,估计也不会说一声“谢谢”完事……但为什么在字画的事情上常会有希望赠送的想法呢?
原因可能出在对字画的认识上:字画作为物品实在不起眼,特别是没装裱的,一张轻飘飘皱巴巴的纸,不像一桌菜那么有分量;成本看不见,不是生活必需品,可有可无的东西;完成它不花多少力气,不需要汗流浃背,书画家闲着也是闲着;向谁要是看重谁,是友情,一般的人还不要呢……总的来说,似乎还没有把字画当成一回事,不认为需要付费。
书画家赠送作品的情况以前较多,但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估计是市场经济意识的作用。能赠送作品的大致是几种情况:工作需要或是公益需要;特别大方的书画家;与受赠者有不一般情谊或是特殊关系的;有书画造诣的官员或是社会名流,书画对于他们确是余事;普通爱好者,此时送人有一种成就感,但等到了一定阶段也会开始纠结。所以有一定水平的书画家,无法满足一部分朋友的愿望也是正常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
力不从心。对有质量意识的书画家来说,太差的作品送不出手,而创作一张拿得出手的字画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有时几天都没状态,即使动手,也不是一写就成,可能写了半天,几个字不满意,又要从头来过。所以,除了效率和成品率特别高的书画家,一般人没有那么多作品,如果向他们要的朋友多几个,还真吃不消。
投入甚大。这个投入并不是一张字画本身的成本,字画本身的纸张颜料确实没多少,主要是达到这个水平的成本。一般来说,作品能让有点眼光的人看中,起码得有八年以上的功力,这种功力的修炼,不是蜻蜓点水地玩一下就能成的,既需要大量的时间,“板凳要坐十年冷”,少了很多看电视、打麻将的机会,还需相当不菲的直接支出,比如大量地买书买用品、参加培训学习等,说节衣缩食也不为过,如此才换来笔头那点功夫。书画家的这点本事,从表面看是技术与才华,实际上是大量精力与财力的付出。这些都是索字画的人看不到的。这些也是书画家付出的“机会成本”,在倾注多年心血的领域取得一些物质回报应在情理之中。
可能不一定讨好。有的人刚得到赠送时很高兴,但后来觉得别人得到的更好、更大,或者是发现书画家还有更好的没有给,于是就不爽了;甚至还有的人,看到获赠的没有装裱,也可能会不高兴。这种情况影响友谊,书画家只能是无语,还不如不送。
对购买者不公平。有的朋友是通过购买得到的,除了欣赏之外,或多或少也希望能保值甚至是增值,但如果书画家向外赠送多了,就会影响这种价值。所以,水平高或市场意识强的书画家,对赠送是非常谨慎的,也是对买家的负责,著名的例子如齐白石、郑板桥等。
所以,不送是本分,送了是较深的情分。之所以提倡通过购买得到作品,主要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
表达应有的尊重。字画其实也是商品,好的字画凝结了相应的劳动和价值,需要给予相应的尊重。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可以无偿获得的东西,基本是觉得价值很小,对价值稍大的都不会如此,比如农村里有时会向邻居讨几根葱蒜,但不会讨一只鸡一只鸭,更不会讨一套房。
得到喜欢的作品。获得赠送一般是被动的,自己不好意思挑选,而且书画家也不太会把难得的精品用于普通赠送,所以赠送的不一定好,得到的不一定珍视。但如果是购买,那就是顾客,是上帝,拥有尽情选择的权利。
符合经济学的分工交换原理。每个人都要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资源或是收入,然后拿出一部分向别人购买其他所需的产品,这叫科学分工、合理交换。书画家的劳动不应该排除在这个原理之外。
从理论上说,书画家天天赠送作品是最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但实际不是这样,就如当年的集体化,从理论上说能最合理地调配生产力资源,但结果常饿肚子,而分田到户后马上就好了。前不久,国家刚发布信息说要鼓励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适当兼职,目的就是让他们多几条把知识转化成收入的途径,从而激发出更好的创造力。如果说,社会上形成付费取得书画作品的习惯氛围,估计不用多少号召政策,自然就繁荣了;要是其他文化领域也能类似,那么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难度应会大大降低。
所以说,送与不送,不仅仅是大方与小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