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朗随笔(8)

 云游看天下 2017-07-15



伊朗随笔(8)


2017年5月4日-1

伊朗 伊斯法罕

伊玛目广场


一早我们来到伊玛目广场,这里曾经是阿巴斯一世检阅军队和观看马球的场所。伊玛目广场长512米,宽163米,总面积8.4万平方米,据说,它的面积是仅次于天安门广场的世界第二大广场。

四周有两层拱廊环绕,每边拱廊各开一座雄伟大门,分别通向皇家清真寺、圣·罗图福拉清真寺、阿里·卡普王宫和皇家集市。

伊玛目广场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导游说,今儿个我们将围着广场转悠,我们将去广场南侧的伊玛目清真寺,西侧的阿里·卡普王宫,东侧的谢赫·劳夫清真寺,北侧的大集市及周边的市场,然后离开广场去边上的四十柱宫。今天的节目单如饕餮大餐,需要好体力好胃口!

伊玛目广场真的好大,有水有喷泉,有草有花朵,有人有马车,有店有集市。这是一个休闲的场所,一个放松心情的天地,从走进伊玛目广场的那刻起,“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些词儿便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




















































2017年5月4日-2

伊朗 伊斯法罕 

伊玛目清真寺


十年前我曾看到过摄影家尔东强先生拍摄的伊玛目清真寺的作品,为这座精美的建筑而赞叹,如今当我身临其境来观赏这座建于1612年的建筑时,其恢宏的气势让我着实惊叹不已。

伊玛目清真寺与众多清真寺不同之处在于最外面的大门和宣礼塔正对伊玛目广场,里面的礼拜大殿和宣礼塔却朝着圣地麦加方向偏斜45度建造。

伊玛目清真寺是伊朗最大的双层拱顶清真寺,整座建筑以波斯蓝为基调,穹顶以及墙面的瓷砖花纹极为复杂和精美,堪称萨法维帝国时期建筑的最高典范。

























































 







2017年5月4日-3

伊朗 伊斯法罕 

阿里·卡普王宫


在伊玛目广场从外观看来阿里·卡普王宫似乎是最为土气的,一座六层高(48米高)的建筑位于广场西侧,建于17世纪初,阿里·卡普王宫意为“壮丽的门”,当年是萨法维帝国的国王用来检阅军队,观看马球和招待外国使节的宫殿。

这座建筑内搭建着脚手架,看来正在修缮中。

门厅高大,穹顶建筑是别具一格的素色花饰,两座螺旋形楼梯盘旋至六层。

建筑的每层都有不同风格的装饰。

第三层的“伊吁”有18根木柱,一个木格雕刻的天花板,上面镶有光彩夺目的装饰物和镜子,金碧辉煌。

第六层是一个别致的音乐厅,穹顶及周边的护板均根据音响效果调制成美丽花饰,当然我们无法当场用音乐来验证其音响效果,不过仅凭其美轮美奂的音响装饰就足以将人陶醉。

走向阳台可以将伊玛目广场一览无遗。

据说这座建筑是伊斯法罕当年的最高建筑。

































2017年5月4日-4

伊朗 伊斯法罕

谢赫·劳夫清真寺


伊玛目广场东侧的谢赫·劳夫清真寺没有宣礼塔,这有点特别,使人误以为是座宫殿。

起初这座建筑是国王阿巴斯一世为到访的黎巴嫩长老而修建,因设计师为谢赫·劳夫,一位著名的学者而得名。后来阿巴斯一世将该建筑变为王室专用清真寺,因而该清真寺既无宣礼塔也无院子。

走进清真寺,便看到这座清真寺与众不同,它不是以蓝色为基调,而是以柠檬黄为色彩基调。

穹顶花饰似孔雀开屏般的绚烂,墙面最大拱型下端蜂窝结构上的花饰细腻如宝石般,四周墙饰马赛克更显皇家气派,惹得游客纷纷依墙留影。

站立大厅中央,仰望穹顶,犹如孔雀仙子俯视般的美妙。当你站在那里静静待上一个时辰细细欣赏这座美妙建筑一定会感想无限。

 


























2017年5月4日-5

伊朗 伊斯法罕 

四十柱宫


午后,离开伊玛目广场,导游莎拉带我们步行至不远处的“四十柱宫”。

说来有趣,所谓的“四十柱宫”,实际是宫殿门廊的20根柱子倒映于门前的清水池中,仿佛有20根同样的柱子浮现,“四十柱宫”的称呼由此而来。

这座宫殿位于一个占地6.7万平方米的大花园中,花园是阿巴斯一世修建,宫殿则是阿巴斯二世于1647年建造,专为接见和宴请国宾。

宫内的四壁和天花板上镶有镜子、彩色玻璃和大幅壁画,有展现波斯人同乌兹别克人、莫卧儿人、土耳其人交战的历史场景,有展现国王接见外国使臣的隆重场景,也有描绘男伴女舞的图景。导游要我们注意的是那一幅女子跳舞的图画,那女子胸部露点,这在伊斯兰文化中简直就是一株“奇葩”,十分少见。大多数壁画都采用工笔细画技法,线条清晰柔美。

这种外设廊柱内有壁画的宫殿,是沿袭了公元前6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传统,波斯波利斯的“七十柱宫”、“百柱宫”等建筑都是这种风格建筑的鼻祖,只不过那时建筑的柱子都是石柱,而在这里变成了木柱。

我看重这座建筑的风格,但我更为其中的精美壁画所陶醉,在浓郁的古老波斯文化氛围中,不醉也难。

 








































2017年5月4日-6

伊朗 伊斯法罕

伊玛目广场的拱廊市场(1)


伊玛目广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拱廊下拥有众多商家,橱窗内琳瑯满目颇具民族特色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

据说,阿巴斯一世建造这座当年称为国王广场时就明令拱廊下必须设立市场,缘由他要亲眼看到臣民在这里自由贸易安居乐业,三百多年来拱廊沿袭着作为市场的传统,经营着波斯传统商品。

在拱廊下漫步,酷似青花瓷的波斯瓷器吸人眼球。在中国将做青花瓷的颜料叫做“苏麻离青”,源自波斯语“苏来曼”,伊朗国家博物馆内藏有众多的青花瓷器,多为元蒙时期的官窑或民窑为波斯商人来样定制,而颜料则由波斯商人提供。如今在拱廊市场见到众多波斯瓷器,恍惚中似乎看到了青花瓷的身影,看来“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交流,更是一种文化融通。















































2017年5月4日-7

伊朗 伊斯法罕

伊玛目广场的拱廊市场(2)


他的中文名字叫“芮逸得”,三十岁,毕业于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本科。

芮逸得见到我们这些来自上海的驴友时格外兴奋,说他自己太喜欢上海了。

他的祖上一直在天津经营波斯地毯直至今天,目前还在北京“798”经营着波斯地毯。

芮逸得的一口普通话讲得很溜,以致我们的导游莎拉被暂时晾于一边。

芮逸得向我们详细介绍波斯地毯的生意经,从新地毯的质量识别讲到二手地毯的优劣辨别,接着谈到羊毛地毯的鉴别以及使用与保养,最后开始介绍他推销的重头戏“丝质挂毯”,当他请伙计举起那幅开价5000美元的丝毯时,满堂惊艳,由于仅此一幅,当一位资深驴友有意购买时,其他驴友默契地止步竞价,使其如意得手。

有趣的是,这家店可以用“微信”、“支付宝”支付货价,十分方便。

市场里的一位卖香料的老板,酷酷的,有点像是上海滩“老克腊”的腔调,嘿嘿,我将他收纳进了我的镜头。











2017年5月4日-7

伊朗 伊斯法罕 

哈鸠大桥边的人们


玩了一天伊玛目广场,似乎该换个地儿去放纵一下心情了。

午后四点多光景,天色有点阴沉,导游莎拉带我们再一次来到伊斯法罕著名的Zayandeh河边,当地人称其为“母亲河”,三十三孔桥也座落在这条河上,不过今天我们来到的这座桥叫做“哈鸠”。

站在岸边望去,桥涵将水流分割成多条水流,可能是落差缘故,水流湍急呈放射状泻去,只见桥边宽阔的栈道上人头攒动。

怀着好奇之心,我与夫人也走上栈道去探个究竟。

水流是自西向东流去,傍晚时分东面背阴,桥涵中带有水气的凉风袭来,将人吹得惬意无比,在伊朗高原的干旱炎热气温中有如此享受岂不招惹人气?恰逢今天是伊朗人的休息日,人气更盛。坐在这里的人有脸朝天卖呆的,有嬉笑逗乐的,也有拿手机自拍的,各自享受着。桥洞里聚着大堆人正在合唱,歌曲有点幽默,边唱边嬉笑颜开,开心得很。

转上桥去,见三个小伙正弹着琵琶自弹自唱。

傍晚的太阳冲破厚厚的云层霎时间内将哈鸠大桥照得金黄透亮,倒影将河水染成一片金黄,真可谓“漫河尽带黄金甲”。

集合时刻到了,站在高处的大巴边上,我们还恋恋不舍的回眸,只见金黄的哈鸠大桥在桥边浓艳红色玫瑰花的衬托下分外妩媚妖娆。































2017年5月4日-8

伊朗 伊斯法罕

我们在国宾馆吃了顿晚餐


今晚我们要去伊斯法罕国宾馆用餐,导游莎拉向我们宣布说,看表情,大伙似乎并没什么大的反应,现在的中国人见多识广,大宾馆见的多去了,而肚子又不敢多吃。

伊斯法罕国宾馆是座庭院式的建筑,外观不起眼,只是门前的小喷泉颇有创意。

走进宾馆,那浓重的“波斯风”拂面而来,墙上的壁画及各种装饰仿佛将我们拉回到17世纪萨法维王朝,这边的装饰风格与我们刚参观过的“四十柱宫”何其相似乃尔,这里只是擦去了岁月的痕迹,呈现的是一个鲜灵的波斯风味。驴友们在这里留影,连导游莎拉也是喜孜孜地琢磨哪块地拍照好。

大伙儿席间坐定,领队小金致词,对不起,伊朗不管酒,故他的致词只能是“祝水词”而已。菜嘛,四个人一盆,有羊排,味道谈不上好吃。席间的钢琴曲演奏倒是搏得驴友阵阵掌声,很有情调,看来到国宾馆就餐就是来“吃情调”的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