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群必相叫 水彩有清音——林有光作品欣赏

 昵称377489 2017-07-15

同群必相叫 水彩有清音
——写恩师林有光先生其人其艺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有光先生嘱我为他的画册写序,这是我的光荣,有光先生不仅是我艺术启蒙的老师,也是当年福州美术公司一群习画青年的授业恩师和灵魂归宿。时至今日,每于抚往追昔,耽思傍讯,美术公司的生活即念念在现,心中依然不尽感恩光师的开示引领,沈思那个迷乱年代的漫漫救赎和对于我辈的心灵塑造。


冬日抒情      53cm x 73cm      2013年


闽江船家      51cm x 37cm      2011年


清荷      73cm x 53cm      2013年


(一)
   
   文革后期,福州城破旧素朴。闽江鼓岭一带的清秀抬头可见,宋代三坊七巷的格局犹见于日常之市井,白墙深巷、绿树畔河的气息在三山的襟抱中氤氲萦绕。南门安泰桥至仙塔街一带,河坊古榕,高墙肃壁,结成南中国古城的精致,往东与五一大道相接,林木掩耸着一座雅筑,那是文革中福州城少见的塔楼,由于种种原因,福州美术公司栖身于这个塔楼庞大的础楼大厅。大厅局部间有二层,窗外三面葱绿,六、七十人聚此工作,尚觉旷阔。一边是当年毛主席、华主席巨幅头像的绘制场所;另一边是一溜在书案上做装潢的师傅们。中央一张乒乓球台,每日定时将大家聚在体育运动的抒缓与欢乐之中。


山村人家      53cm x 37cm      2011 年


富春江畔         37cm x 53cm     2012年  


山雨      36cm x 53cm      2010年


      这里历史性地聚合了三种人。第一种是老人,擅一技之长,或写大型美术字,或描拟真布景,老人皆经历新旧政权朝代更替,各有离奇故事和奇骨异相,文革中受运动冲击在所难免。第二种是文革前或文革中入公司的中年人,多己成家,虽背负生活重任但对美术的理想追求仍切切在念。第三种正是文革后期、1975年之后陆续招入的美术青年。这批青年虽经文革动乱,在社会上荒芜多年,却因古城尚艺的风习而聚在一起,求师结伙,形成江湖。又因此而存一艺所求,考入以美术为职业生涯的美术公司,实属瓜熟蒂落的幸事。于是,年龄相逾半个世纪的三种人因艺拢聚,共冶一炉。这样的画面,正好还现了恽南田“群必求同,同群必相叫”所颂咏之骚人墨客相赏相惜相学相析之人文意境。福州向存古风,即便在文革大学封闭年代,年轻人拜师学艺以求一技傍身的思想仍深植民众心田。所以,美术公司便很自然地滋生出了学堂氛围。天佑学艺青年,第二种中年人中有一位画技超群的名师,众多青年奔美术公司而来,很多原就是他的弟子,更多的是冲他而来,所以他就成了这个“同群青年群体的领袖和导师。这就是林有光先生。


湿地残雪      53cm x 73cm      2012年


晨曦     36cm x 53cm     2009年


村口斜阳      53cm x 37cm      2011年


        光师生于基督徒的家庭。小时候住在福州古楼一带的老教堂里。文革后期,我们随光师习画,总见他的母亲天天手捧红色宝书,目览默诵。后来方知那红壳里包的是小本的圣经。光师夫人也是基督徒,取名“主恩”。这样的家庭背景,在那个年代,光师走上美术手艺的道路是很可理解的。但正是这个基督徒家庭的氛围,使他的从艺天然地染上某种理想色彩,也天然地被赋予了某种博爱的气息。正是这种理想色彩和博爱气息,使得随光师学艺的青年特别多,而且从学者大都来自社会底层。所以,美术公司的青年集群很自然地团结在了光师的周围,汰去社会上流垢和积弊,存持青年向上向善的朴真,构成一个生活与学习的集团,一个独特的群。


大地风雪      53cm x 71cm      2010年


古宅随想     53cm x 72cm      2017年


海西掠影     36cm x 53cm      2010年


        这个集团常常因为业务需要,奔波于八闽大地,由此,大伙儿享受获得一段裨益良多的集体生活时间。每当此时,大家都争着前往,因为这是随着光师去经受一次艺术操练的机会。在地铺上我们轮流写生,透夜传阅借来的西方名著。每日傍晚,我们必要停下工作,到附近写生风景,晚上逐一评点。正是这样的经历一次次地将我们拔高,也正是这样的经历将我们习画的岁月与具体的地点生活、具体的“群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正是这种“群”将我们始终包聚在一起,经受艺术的汰洗,跬积人生的理想,铸造了一种学院式的精神理念。·光师是这个“群”的引领和核心。他将自己对艺术的可能的理解和善意化作师者楷模,带领我们徜徉在生活与艺术的天地之中。那个年代可能看到的东西极少,光师的话语也不多。他纯然是默默地前往,以先行者的诚意和刻苦感动着大家,让大家在反反复复的写生之中开启目光,并彼此鼓励,拧成一股向上努力的执念。有光师用这种纯念铸造了他自己的人生,也铸造了美术公司青年艺者之“群”。


惠安女      72cm x 81cm      2003年


老土墙      53cm x 37cm      2011年


篱笆      37cm x 53cm      2011年


       这个艺群随着光师,借用美术公司平台,开展着文革年代所特有的”在干中学,在干中成长'的艺途经历。鉴于光师的引领,这个艺群从不在乎一般业务的满足,而在日常业务之外建立起一个重视写生的田园,并以这个田园的成果作为真正的收获,以这个田园的理想作为真正的价值追求。重视写生、重视绘画基础的培养,摈弃师徒授受的风格摹仿弊端,开启源自写生、源自生活的感受力,所有这些我们后来在高校里建立起的基本理念,在美术公司的学园里,在光师的辅导和引领之下,我们都已遭遇,并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这种学园训练,使得这个青春艺群从艺术的学习中汲求了珍贵的正能量,凝聚了一种精神的纯粹与崇高。这个艺群不俗气、不从政,保存艺行的质朴与坚守。恢复高考后,这个艺群的绝大多数都考入了各类的大学和美院。时至今日,依然从事着艺术的创作与教学,并以实现当年的理想为立身的骄傲。


码头      37cm x 53cm      2010年


情系故乡      37cm x 53cm     2017年


晴天     37cm x 53cm     2012年


       光师,作为这遍布江南的福建美术精英群体的一代导师,成为了我们与青春记忆相联系的情感标记,更成为我们不断怀想感恩的崇高的家园意象。


秋水塘影      54cm x 72cm      2012年


山村小屋     43cm x 54cm     2014年


山涧小路     53cm x 73cm      2010年


 (二)
       水彩绘画在画种中属于轻音乐的一类。与油画、雕塑相比,流水清纯而目由,最得挥洒淋漓的味道。旦与中国的水墨与水彩相近,江南烟雨、山窗梅影,俱含清莹透明之境。水彩与水墨的通境,使中国艺者对之有天然的亲熟。老师近十多年专攻水彩,其实便是心性与趣爱互动生发的归踪。


山寨即景      37cm x 53cm      2010年


晌午     37cm x 57cm     2011年


烧水的壶    37cm x 51cm      2011年


        光师水彩写四季风景、写大海渔船、写乡土老街。构图简明、着色清雅,最为可贵的是蕴涵一个“清”字。光师笔下,春日清明、夏季清爽、冬雪清莹,连秋荷也显清恬;光师笔下,黛山清远、草坡清阔、泽地清冷,连渔港也得清闲;光师笔下,古村清幽、老街清深、山寨清岚,连小镇也觉清寂。光师笔下众清如许,不仅是一种风貌,更是一种品格,光师家庭原本就备具特有的博爱亲和,当年来自社会各层次的学生到他家,无不受到平等对待,无不对这个清善之家留下印象。光师更将这种合家之清转化成为人的品格、融化为艺术践行所本真地保有着的阶位。因此,他画日常生活的真实所见,画周遭寻常的普通景观。三闾大夫屈原在〈楚辞·渔夫〉中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正是日常生活的“清”,正是生命气质中本有的“清”,让光师将寻常风景的观看与绘画淘洗而成一种价值、一种生命的风神。因此,我们看到了“宁静的海滩”,看到如岁月般孤守的老船,看到细雨中的泽地,看到芦杆残枝上的”湿地余晖”。 


深秋       53cm x 73cm     2013年


湿地余辉       37cm x 53cm      2012年


水塘      53cm x 73cm     2010年


        清,原就是天地自然的美质。在中国的文化中,清又被赋予了更为内在的价值。释家的清空净洁、庄子的清澄虚明、儒者的清明在斯。益友交谈曰清谈,听琴观画曰清赏、行舟登山曰清游,乡味原羹日清庖。在“清”的深处,是中国文化的诗性品格,是一泓清气流注的至诚境界。光师有一组'湿地残雪。正是我的最爱。孤寂雪地,上下一白,唯天边一线,但那残芦却带着暖味,如书法般蓬生,一片冰雪澄彻之意。如此天地间的一泓清气的流行,抒放中国诗性的清莹简放之美,让人有洗心濯肺之感。


岁月      53cm x 73cm     2010年


天地间      53cm x 73cm      2013年


五夫旧街     51cm x 37cm      2010年


        爱好山水的画家诗人们,大都不能忘怀自然风景中那春水碧烟、秋波澄鲜的情味。水的清莹、空翠,便是永远也写不尽的。中国的水彩画家们正是立身于这样一个无尽的辽阔地平线上,从水之清、月之清而入人之清、心之清。光师的画册曰“宁静致远”,正是要拈出一片宁静透明之境,来体验天地宇宙至深至远的意味。光师的风景虽是寻常小景,但总有一条蹊径、一道藩篱、一座孤桥,向远方、向深入延展。那远才是心灵之清的归宿。那蹊径与藩篱,影布地上,跳匿不居,“俶而远逝,往来翕忽(柳宗远)让画者与观者同乐,这正是中国诗人心底里反复塑造、恒久不衰的境界。


细雨蒙蒙      36cm x 53cm      2008年


小巷深处     52cm x 37cm      2012年


星村老街      37cm x 53cm      2010年


休渔       53cm x 73cm     2008年


        “何必诗与竹,山水有清音”光师的水彩并无绝山彻水的奇观,却以画者至诚之意,而传内在清顺之情,展自然清彻之妙。范仲淹《出守桐庐道中》有名言:“素心在云水,此日东南行。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情”诗人心在云水,而沧浪濯缨,山水的世界正有无限的激情。这诗可臻赞美古往今来清澄明洁的圣水,亦可移赞光师为人从艺深蕴之清、风、神!




                                                                                                   2013年7月25日
                                                                                时连日暑热,却心系山水清音 


雪恋      53cm x 36cm      2012年


原野      53cm x 73cm      2014年


远山在呼唤     53cm x 73cm     2014年


灶台     72cm x 53cm      2012年



艺术简历

林有光,永泰人,1938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福州市美术广告公司艺术总监。原担任福建省美协常务理事,福州市美协副主席、福建省美协水彩画画会秘书长、会长等职务。现为福建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顾问、福州市美协顾问、福州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水彩画家学会理事。作品涉及油画、水粉画、水彩画,近二十年来主要从事水彩画,曾多次参加中国水彩画协会主办的水彩画展,获过佳作奖、金马奖,同时多次参加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主办的水彩、水粉画展,参加全国首届、二届小幅水彩作品展并担任首届小幅水彩画展评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