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大为讲柴烧

 alayavijnana 2017-07-15


制作工艺

1

配泥


所有的泥都可以做柴烧,最重要的就是要看它能耐多少度,耐温低就会烧化。纯瓷泥,高白瓷、陶、细陶、粗陶,或者互相混合,陶泥加瓷泥,陶就是含铁量,越粗含铁量越高,烧成的效果有点像老铁器。


柴烧是一种纯落灰的效果。泥料一样的情况下,温度高低也会造成不同效果。比如日本的备前烧,1280度就会出现这个(侘寂审美,自然落灰)效果,但是温度再高的化,效果就全没有了。


泥料中的有机物不完全燃烧,就是大家喜欢的这种效果(侘寂审美),其实工艺上并不难,这种烧制方法适合泡、品普洱、老白茶,甚至是做多肉植物的花盆,因为透水、透气性好,但不是高香型茶。


每个温度都有每个温度的效果。


《天工开物》载,“白陶土或曰垩土,是烧制精美陶器的原料。中国只有五六个地方产垩土,北方有定州、甘肃平凉华亭县、山西太原平定县、河南开封禹县;南方有福建泉州德化县(土出自永定县,窑在德化)、徽州婺源(现江西)、祁门县。”


但现在大部分都在宜春,景德镇已经不让开采了。其实不仅是泥料,现在所有制作工艺都和古人不一样了。故宫博物院的一位老师曾经和我聊天,“古人的泥料是水车打出来的,现在都是机器压的,制作时旋转的速度也不一样。修坯的轮也不同,日本很多陶器做得很拙,其实都是抹蛋糕的那种转盘(类似古人),和现在拉坯机的质感肯定是不一样的。”


开始我也觉得,所有的东西都应该在拉坯机上操作,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拉坯机很难表达人手一下一下的笔触感。


所有柴窑,都要加瓷泥,不然高温条件下就烧成泥水了。


现在还流行一种化妆土的陶器,比如韩国的陶艺家宋基珍,就是化妆土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不亮不新,像老器物,拿着手感也好。化妆土是瓷泥,有专门卖化妆土的,其实是一种装饰手法,就像是包饺子时撒的薄面。


其实追溯起来,柴烧、化妆土这些手法,中国古代都有。这些手法传入日本,日本去研究,比如釉水的配比,但是没成功,反而成就了这种落灰不上釉的效果。中国古人的审美是不喜欢柴烧的,而是追求精致的美,追求白,因为要以玉来比。


2

揉泥、拉坯


拉坯只是一种成泥方式,还有盘泥条,手工做。有很多人摔盘子,斜着摔,摔成片,再修。传统工艺陶瓷,其实是修坯刀修出来的,怎么修怎么有。景德镇还这种传统的方法,拉坯拉得特厚,修得过程比拉坯还长。


我们现在追求的陶艺,是艺术创作,要一把出来,简单修底,这是最好的。每一步都要恰到好处,在这个基础上造型、施釉。


3

素烧


素烧,就是将造型之后的泥放在窑里,先烧到800度,使其变硬,但是还有吸釉的空间。


4

补水


补水就是用毛刷扫一下灰尘,如果是烧白瓷,有一个小黑点就是瑕疵了。陶艺更豪放一些。


5

上釉


釉料有卖的,也可以自己配。每一个窑都有1/3是试不同的釉。越有预期,就越没意思。柴烧的精神就是追求天成。


落灰形成斑驳的沧桑感是窑变出来的,亮一点的釉很难烧。比如这个杯子(窑变),一窑只有一个形成了星空的效果,其他的都不是。但是窑变的位置,即使记录下来了,再放那也烧不出来。


可以说,柴烧的器物没有一个无可挑剔的。效果越好的,落灰多,釉水流下就越容易坏。


6

烧制


柴烧的烧制时间很长,装窑就要3-4天,前后大约半个月。


“装窑如绣花,开窑如打劫。”


装窑讲究走火,不能把气流堵死了,封窑要砌的。烧窑一般是三天两夜、三天三夜。比如这一窑都要温度低,可以短一些,温度要达到1380就很难烧了。熬了三天,怎么烧也烧不上去了。一开,就降20多度。


烧制的效果,也就是胎熟不熟,可以通过看底圈的气孔。还有一种很古老的鉴别方式,就是两个杯子轻轻撞击,若如金属,“叮”一声就对了。若如瓦当,则温度略低。


柴窑与电窑、气窑的区别


电窑和柴窑的差别非常大,柴窑是有进气孔和出气孔的,随时排除一些不干净的东西。电窑是闷在里面烧的,保温之后升温,像烤箱一样。


气窑介于柴窑与电窑之间,也会有窑变。窑里面的气氛,比如一立方放十个花瓶,五六种釉,蒸腾之后相互影响,出现窑变。窑变有些是可以解释的,但是有些是解释不了的。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及《三联·节气》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