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襄的不拘一格

 明远小筑 2017-07-16
蔡氏家园2017-07-12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魏晋时期涌现了王羲之父子等书法大家。而到了宋代“苏黄米蔡”又是“魏晋”书法精华的集大成者。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是“北宋四大书法家”。

蔡襄,蔡氏先贤,犹以行书见长,楷书颇有王羲之的风范。

本人虽对书法鉴赏只知“皮毛”,更谈不上见解,却有幸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亲睹了蔡氏先贤蔡襄书法名作《蒙惠帖》,因为是蔡氏名人,所以分外留意。

蒙惠贴墨迹如下:蒙惠水林檎花,多感。天气暄和,体履佳安。襄上,公谨太尉左右。

我瞬间被蔡襄沉稳恢弘的墨宝震撼了,蔡襄的楷书,集“颜筋柳骨,欧阳劲赵肉”于一体。落笔苍劲有力,收笔如行水流水,整体却是四平八稳。难怪后人评价:蔡襄的书法很有王羲之的风骨。

常言道,字如其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语言表达的是内心的想法,而书法却是一个人德行、品性、品藻的反映。蔡襄的品格的高尚,由此可见。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没有千万次的练习,蔡襄的书法不会这般力透纸背的苍劲之感。

北宋至今,已有千年。唯有蔡襄的书画被视为珍宝,被一代又一代青年学者观赏临摹。

烽烟已逝,朝代更替。但蔡襄的笔墨下的每个字,都在诉说着他在那个时代的显赫。

如果说,蔡襄的胸怀如同江河般浩大,那么书法、建筑、茶艺便是这股清流中最澎湃的三支。

蔡襄书法最被世人推崇,而本人却见识浅薄,既然“珠玉在前”也不去多加评判。

让人感慨的是,蔡襄在建筑方面的造诣。

蔡襄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旧式文人,相反他不拘一格,学以致用。他的想法和行事作风,今人也只能望其项背。

万安桥在洛阳江口,如今更名为洛阳桥。的修建者正是蔡襄。

在经受900年的风吹、日晒、雨打之后,这它与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潮州湘子桥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而这洛阳桥座桥仍然保持着它900年前的英姿。

蔡襄曾任泉州知州,深知百姓疾苦,便带头修建了这座跨海大桥。洛阳桥是座跨海大桥,桥基很容易被潮汐破坏腐蚀,桥基的稳固成为当时最难解决的一大难题。

然而,蔡襄却想出了“种蛎固基法”。他命人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蔡襄的这个主张,使洛阳桥成为世界上第一座使用“生物学”的建筑。

蔡襄另一个对后世影响至深的是对“茶文化”的钻研。

蔡襄出生于福建,自古福建出好茶。迄今为止,福建地区还保留着饮茶的习惯。

蔡襄的《茶录》被奉为“茶文化”的经典著作。这本《茶录》对中国茶道有着深远的影响,此书从茶的色、香、味、烹、煮、工序和收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又对采茶、造茶、藏茶、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知识进行一一注释。看完这本书方可得茶艺的精髓。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茶与书不分家,而蔡襄偏偏在茶艺与书法上又登峰造极,真可谓是君子难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