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名辞海】之《小人的别名》

 WENxinHANmo 2017-07-16

编著:田家双



田家双


辽宁营口人

微信名田家  博客名田家崴子





   小   人

   小   人   的   别   名 

  的   别   

 


 

便孽

指擅长谄媚进谗的佞人。《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论》:“然而建光之后,王柄有归,遂乃名贤戮辱,便孽党进,衰斁之来,兹焉有征。”李贤 注:“帝宠用乳母王圣及其女伯荣,出入宫掖,通传奸赂,太尉杨震及邓骘等皆被中官谮诛也。”

 

便佞

巧言善辩,阿谀逢迎的小人。《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汉 王符《潜夫论·务本》:“今多奸谀以取媚,挠法以便佞。”《新唐书·外戚传·杨国忠》:“又便佞,专徇帝嗜欲,不顾天下成败。”唐 陆龟蒙《五歌·水鸟》:“妇女衣襟便佞舌,始得金笼日提挈。”宋 晁说之《迎赦一首》:“知人所知岂神圣,偷欢送喜真便佞。”清 顾炎武《与潘次耕札》:“彼之官弥贵,客弥多,便佞者留,刚方者去。”

 

便譬

谄媚奉承的佞人。譬,通“僻”,邪僻。《墨子·尚同》:“今王公大人之为刑政则反此,政以为便譬,宗于父兄故旧,以为左右,置以为正长。”

 

嬖佞

得宠的奸伪小人。《南史·陈纪下·后主》:“后主愈骄,不虞外难,荒于酒色,不恤政事,左右嬖佞珥貂者五十人。”《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十二》:“欢亦集并州僚佐共议,还以表闻,仍云:‘臣为嬖佞所间,陛下一旦赐疑。臣若敢负陛下,使身受天殃,子孙殄绝。陛下若垂信赤心,使干戈不动,佞臣一二人愿斟量废出。’”明 沈榜《宛署杂记·三婆》:“是以知乱政不必男戎,移人不必尤物,明或炀于近习,而权或溺于嬖佞,其所由来者渐也。”

 

谄佞

指花言巧语阿谀逢迎的人。《汉书·贡禹传》:“选贤以自辅,开进忠正,致诛奸臣,远放谄佞。”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五:“天后内史宗楚客性谄佞。”宋 莫济《次韵梁尉秦碑》:“群臣谄佞仙药远,死生治乱分两岐。”《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谄佞盈朝,致闾阎尽荒。”宋《赠谈星达士》:“昂藏作丈夫,谄佞羞妾妇。”

 

馋佞

指贪婪奸佞的小人。《历史研究》:“朝廷奸臣当道,馋佞专权,非亲不用,非财不取。”《水浒传》第83回:“谁想这伙官员,贪滥无厌,徇私作弊,克减酒肉。都是那等谗佞之徒,贪爱贿赂的人。”

 

谗竖

犹言谗贼小人。《宋书·谢晦传》:“臣闻凶邪败国,先代成患;谗竖乱朝,异世齐祸。故赵高矫逼,秦氏用倾;董卓阶乱,汉祚伊覆。虽哲王宰世,大明照临,未能使其渐弗兴,兹害不作。”

 


二竖

指危害国运的奸佞小人。晋 葛洪《抱朴子·贵贤》:“二竖之疾既据而募良医,栋桡之祸已集而思谋夫,何异乎火起乃穿井,觉饥而占田哉!”明 郑若庸《玉玦记·索命》:“伯有今为厉,二竖还乘衅。”清 汤之旭《皇清州同知尹思袁公墓志铭》:“年甫及壮,遽罹二竖之凶,闻者莫不嗟惜。”唐 张说之《赠户部尚书河东公杨君神道碑》:“协心五朝,戡勦二竖,奋飞比落,推戴中宗。”《宋史·徐侨传》:“今女谒,阉宦相为囊橐,诞为二竖,以处国膏肓。”原本指两个小孩,后以称病魔。《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用以称病魔。

 

猾竖

奸狡的小子。《南史·宋纪上·武帝》:“(刘裕伐桓玄)移檄都下曰:‘……公侯诸君,或世树忠贞,或身荷宠爵,而并俛眉猾竖,无由自效,顾瞻周道,宁不吊乎!’”《梁书·本纪·卷五》:“诸君或世树忠贞,身荷宠爵,羽仪鼎族,书勋王府,俯眉猾竖,无由自效,岂不下惭泉壤,上愧皇天!”

 

虺蜮

毒蛇和含沙射影的蜮。喻阴险恶毒的小人。南朝 鲍照《芜城赋》:“坛罗虺蜮,阶斗麕鼯。”宋 陈与义《次韵谢邢九思》:“平生不接里闾欢,岂料相逢虺蜮坛。能赋君推三世事,倦游我弃七年官。”宋 汪炎昶《上李侯》:“虺蜮肆欺,蒙人了已。”明 何景明《行路难》:“前有虎兕后虺蜮。”

 

虺蜴

小人,害人者。本意为蜥蜴。《诗·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为虺蜴。”孔颖达 疏:“虺蜴之性,见人则走,民闻王政,莫不逃避,故言为虺蜴也。”朱熹 集传:“虺、蜴,皆毒螫之虫也……哀今之人,胡为肆毒以害人?”后用以为典。喻肆毒害人者。唐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杀害忠良,弑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旧唐书·僖宗纪》:“魑魅昼行,虺蜴夜噬。”另,喻人逃避现实。唐 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聊复嗟蜉蝣,何烦哀虺蜴?”金 王琢《雨夕感寓》:“避人犹虺蜴,择宿等鹪鹩。”明 杨慎《祭黄简肃公文珂》:“幸逭阽危,实有神赞,跼蹐虺蜴,大雅所叹。”

 


奸佞

奸邪谄媚的小人。多指奸臣。汉 王符《潜夫论·思贤》:“尊贤任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而闇君恶之,以为不若奸佞、闒茸、谗谀之言者,此其将亡之征也。”晋 葛洪《抱朴子·释滞》:“至使末世利口之奸佞,无行之弊子,得以老庄为窟薮,不亦惜乎?”唐 元结《至惑》:“圣贤为上兮,必用贤正,黜奸佞之臣,所以长久也。”《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只为宣和失政,奸佞专权;延至靖康,金虏凌城。”《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都是你这班奸佞,欺死蔑生,擅权废置。”另,奸邪谄媚。《管子·霸言》:“以奸佞之罪,刑天下之心。”

 

奸竖

奸诈的小人。唐 皮日休《正俗》:“吾欲以正讦之道兮,进忠贤而退奸竖。”清 曾国藩《废邱关》:“奸竖主帷幄,大将终疑猜。”

 

狡竖

狡猾的小人。《宋书·毛修之传》:“修之下都上表曰:‘……自提戈西赴,备尝时难,遂使齐斧停柯,狡竖假息。诚由经路有暨,亦缘制不自己。’”

 

奸憸

奸邪的人。《新唐书·裴度传》:“始,议者谓度无援奥,且久外,为奸憸拫抑,虑帝未能明其忠。”宋 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挺身百辟上,附丽无奸憸。”另,奸诈邪恶。宋 欧阳修《论学士不可令中差除札子》:“风闻侍从之臣,内有奸憸小人,颇急经营,争先进用。”《宋史·王禹偁传》:“五曰亲大臣,远小人,使忠良蹇谔之士,知进而不疑,奸憸倾巧之徒,知退而有惧。”清 方苞《书泾阳王佥事家传后》:“国之将兴,其时非无奸憸阴贼之臣也,政教方明,而贤者持其枢柄,则务自矫革以取所求,或伏抑而不敢逞。”


 



金虎

喻国君所亲厚的小人。汉 张衡《东京赋》:“始于宫邻,卒于金虎。”李善 注:“应劭《汉官仪》曰:不制之臣,相与比周。比周者,宫隣金虎。宫隣金虎,言小人在位,比周相进,与君为隣,贪求之德坚若金,谗谤之言恶若虎也。”唐 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金虎知难动,毛厘亦耻言。”清 钱谦益《癸未元日》:“禁城云护铜龙晓,阁道风回金虎清。”另,西方。《淮南子·天文训》:“西方金也……其神为太白,有兽白虎。”唐 吕温《凌烟阁勋臣颂·刘夔公宏基》:“夔公峥嵘,金虎之精。”又指金星和昴星,亦指太阳。

 

荆棘

比喻奸佞小人。汉 东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王逸 注:“荆棘多刺,以喻谗贼。”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思树芳兰,剪除荆棘。”李善 注:“荆棘以喻小人。”清 孙枝蔚《句容题二颜公祠》:“杀公者杞非希烈,有如荆棘损芝兰。”另,泛指山野丛生多刺的灌木。又,喻芥蒂;嫌隙;纷乱。

 

狂佞

轻狂谄媚的小人。汉 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大夫嚭者,狂佞之人,达于策虑,轻于朝事。”

 

狂竖

犹言狂妄的小子。唐 杜甫《祭外祖祖母文》:“聿以生居贵戚,衅结狂竖。”《魏书·列传·卷七十五》:“世祖下诏曰:‘什门奉使和龙,值狂竖肆虐,勇志壮厉,不为屈节,虽昔苏武何以加之。’”明 方孝孺《象山王府君行状》:“狂竖虏上官,据县境,其诛死固宜。”

 

侩佞

指唯利是图的奸佞小人。《宣和遗事》后集:“臣等谨按蔡京罪恶最大:天资凶悖,首为乱阶;陷害忠良,进用侩佞;引置子孙,尽居要涂。”

 



牟贼

即蟊贼,吃禾稼的害虫。牟,通“蛑(蟊)”。语本《诗·大雅·大田》“及其蟊贼。”毛传:“食根曰蟊,食节曰贼。”后用以喻剽窃名誉,掠夺民财的坏人。《史记·孝景本纪》唐 司马贞述赞:“条侯出将,追奔逐北。坐见枭剠,立翦牟贼。”《新唐书·元载传》:“而诸子牟贼,聚敛无涯艺,轻浮者奔走。”

 

孽竖

邪恶的小人。《新唐书·李绛传》:“今孽竖就禽,方收威柄,遽以偏将莅本军,纲纪大紊矣!”《魏书·列传·卷二十三》:“平逋寇于龙川,讨孽竖于凉域。”宋 朱熹《拜张魏公墓下》:“念昔中兴初,孽竖倒冠裳。”

 

佞恶

谄媚邪恶。亦指谄媚和邪恶之人。《后汉书·朱穆传》:“广求贤能,斥远佞恶。”《后汉书·爰延传》:“使积善日熙,佞恶消殄,则干灾可除。”

 

佞人

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朱熹 集注:“佞人,卑谄辩给之人。”《史记·夏本纪》:“禹曰:‘能知能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唐 韩愈《送石处士序》:“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唐 戴叔伦《湘川野望》:“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宋 宋祁《感事寄子明中丞》:“悉心前席重,直指佞人惊。”


 



佥人

小人。宋 李洪《和林尚善读子云传梦得诗韵》:“君子惟宜以懿文,后生轻进附佥人。”明 陈子龙《上石斋师》:“佥人险夫,攀缘轇轕,纵目谈笑,各据津梁。”清 龙启瑞《何雨人家传》:“父老知君意,且乐为助,而佥人辄不便,贼党恨君及蒋君次骨。”梁启超《上粤督李傅相书》:“佥人勿用,昔贤所戒。”

 

佥壬

小人;奸人。佥,通“憸”。明 宋濂《送部使者张君之官山西宪府序》:“人不务德则已,苟有德焉,又何佥壬之不革行哉!”清 魏源《书明史稿二》:“从古佥壬不可修史,王司徒言未可非也。”罗正伟《清廷预备立宪》:“政地多用亲贵,则显戾宪章;路事蒙于佥壬,则动违舆论。”

 

佥士

奸人;小人。佥,通“憸”。明 冯梦龙《智囊补·上智·孔子》:“壬人佥士,凡明主能诛之。”

 

佥小

小人。郭孝成《山西光复记》:“吴禄贞既为佥小所谋,清廷又简张锡銮为山西巡抚,率兵由雁门赴晋。”

 

乔才

詈词。犹无赖,恶棍。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端详这文册,那厮乱纲常当合败。便万剐了乔才,还道报寃雠不畅怀。”元 杨显之《酷寒亭》第四折:“将这厮喫剑乔材,任逃走向天涯外。”另,狡狯的伎俩。《二刻拍案惊奇》卷八:“有等奸胎,惯弄乔才,巧妆成科诨难猜。”

 


乔人

无赖;坏蛋;小人。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四折:“我则见两个乔人,引定个红裙,蓦入堂门,諕得俺那三魂掉了二魂。”明 无名氏《白兔记·牧牛》:“况兼官司文榜,不许窝藏面生乔人,当初来历不分明,被两邻觉察难藏隐。”

 

权佞

有权势而奸巧的小人。唐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改为起居郎。”《新唐书·裴度传》:“(裴度)以本官,兼中书侍郎平章事。权佞侧目。”《明史·高勣传》:“勣 与御史邬昌期患之,合疏言二人功高望重,不当往来权佞之门。”

 

壬佞

奸人,邪佞者。《新唐书·姚崇传》:“比来壬佞冒触宪纲,皆得以宠自解。臣愿法行自近,可乎?”

 

壬人

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汉书·元帝纪》:“咎在朕之不明,亡以知贤也。是故壬人在位,而吉士雍蔽。”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壬人,佞人也。”唐 刘禹锡《华佗论》:“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寘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清 钱谦益《大学士孙公行状》:“惟公之立人本朝,志在于正朝庭,清宫府,杜私门,破朋党……善人君子亦惮其凛然,小夫壬人不寒而栗。”另,肢体不正的人。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四肢之答各有处如四时,寒暑不可移若肢体;肢体移易其处谓之壬人,寒暑移易其处谓之败岁。”

 


任人

佞人。品行不端的人。《书·舜典》:“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孔传:“任,佞;难,拒也。”蔡沈 集传:“任,古文作壬,包藏凶恶之人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任人,不为拒谏。”另,委用人。指委人以官职;保举他人;随人,听凭人。

 

竖刁

亦作“竖刀”。喻小人。春秋时齐桓公的宦官寺人貂谀事桓公,颇受宠信。桓公卒,诸公子争立,寺人貂等恃宠争权,杀群吏,立公子无亏,齐国因此发生内乱。后世用“竖刁”或“竖刀”蔑称寺人貂。亦以泛指阉宦奸臣。《史记·齐太公世家》:“冬十月乙亥,齐桓公卒。易牙入,与竖刀因内宠杀群吏,立公子无诡为君。”明 潘问奇《五人墓》:“竖刁任挟冰山势,缇骑俄成纸虎威。”

 

竖儿

竖子,小人。唐 李贺《感讽》:“一夕信竖儿,文明永沦歇。”

 

竖子

对人的鄙称。犹今言“小子”。《战国策·燕策三》:“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史记·项羽本纪》:“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明 沈采《千金记·入关》:“那无知竖子,激得我怒气填胸。”

 

诡佞

诈而奸佞的小人。《旧唐书·卢藏用传》:“及登朝,趦趄诡佞,专事权贵,奢靡淫纵,以此获讥于世。”宋 马令《南唐书·徐玠传》:“性诡佞,善揣人意。”

 


蜥蜴

喻人格卑鄙的小人。明 无名氏《鸣凤记·灯前修本》:“既以感激天恩,敢不舍身图报。目今蜥蜴虽除,虎狼入室。”另,爬行动物。

 

纤佞

指奸巧邪佞之人。《新唐书·刘蕡传》:“宜绌左右之纤佞,进股肱之大臣。”另,谓工于心计,巧言献媚。《新唐书·萧俛传》:“令狐楚罢执政,西川节度使王播赂权幸求宰相,俛劾播纤佞不可污台宰,帝不许。”

 

憸薄

奸邪浮薄之徒。《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其壻张博济亦憸薄自肆,为户部郎中……有司不敢言。”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所用皆憸薄少年,天下骚然!”明 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二》:“其中亦有心相孚、行相契者,不过十中之一二,而败群背义,憸薄无行之人,亦已滥竽其中矣。”

 

憸夫

奸邪的小人。宋 朱彧《萍洲可谈》卷一:“憸夫善逢迎,往往在高第。”《明史·李仕鲁传》:“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憸夫乃益以谗间。”

 

憸腐

邪恶的小人。《新唐书·陆希声传》:“时憸腐秉权,岁数歉,梁宋尤甚。”

 

憸奸

奸邪的小人。明 陈治纪《书<张文忠公文集>后》:“致御史张檟,亦有亟罢憸奸辅臣之奏,毋乃秉钧之权,先自失之耶!”


 



憸狡

指奸诈的小人。宋 陆九渊《荆国王文公祠堂记》:“忠朴屏伏,憸狡得志。”奸诈。《新唐书·王璵传》:“时有一巫美而蛊,以恶少年数十自随,尤憸狡不法。”明 方孝孺《祭赵希贤文》:“彼憸狡之蚩蚩,急营利而自残,始攘夺于毫毛,卒颠隮于穽渊。”

 

憸佞

指奸佞的人。宋 李光《论胡直孺第二札子》:“夫大臣以进退人才为职,所进忠贤则国家享其利,所进憸佞则人主受其欺。”明 归有光《河南策问对》:“其欲人主悔祸新化,要在舍己从众,违欲遵道,远憸佞而亲忠直,推至诚而去逆诈。”另,奸邪谄媚。《新唐书·杜黄裳传》:“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憸佞无功,因其来朝,白罢之。”清 冯桂芬《太常侍卿萧山汤公墓志铭》:“主知惟正,伎穷憸佞,九迁台省。”

 

憸巧

奸佞巧诈之小人。《新唐书·韦渠牟传》:“渠牟为人佻躁……特用憸巧中帝意。”《新五代史·杂传七·段凝》:“凝为人憸巧,善窥迎人意。”宋 洪迈《容斋四笔·贤者一言解疑谮》:“当时使一憸巧者承其间,微肆一语,方必得罪,而诸公不得安迹矣。”


 


憸人

小人,奸佞的人。《书·冏命》:“尔无昵于憸人,充耳目之官。”《北堂书钞》卷一一三引 三国 诸葛亮《兵要》:“枝叶彊大,比居同势,各结朋党,竞进憸人,有此不去,是谓败征。” 宋 司马光《王广渊札子》:“夫端士进者,治之表也;憸人进者,乱之阶也。”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诸臣惑于旧俗,谣谤纷纭,或庸人知见摈于维新,恐富贵之难保;或憸人思媚于权贵,造疑谤而诋諆。”

 

憸壬

奸佞的小人。《新唐书·封伦传》:“伦宠极生前,而罪暴身后,所历官不可尽夺,请还赠改謚,以惩憸壬。”《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史弥远)专任憸壬以居台谏,一时正人君子,贬斥殆尽。”《明史·张敷华传》:“陛下宴乐逸游,日狎憸壬。”

 

憸士

奸邪的小人。清 方宗诚《序》:“圣君贤臣平地成天之绩,良将循吏拨乱反正之功,暴君污吏、小人憸士惑世诬民之事……苟非有文以纪之,则又何以昭法戒,而使后之人多识多闻以畜其德?”

 

憸邪

指奸邪的人。唐 陆贽《三进量移官状》:“高论则痛嫉林甫之阴邪,而密网则习行林甫之弊法,憸邪为蠹,乃至于斯。”明 陶宗仪《辍耕录·越民考》:“公信任憸邪,使国家之柱石陨于无辜。”奸邪,邪恶。《新唐书·高铢传》:“铢率谏官伏阁言训素行憸邪,不可任,必乱天下。”《金瓶梅词话》:“(蔡京)本以憸邪奸险之资,济以寡廉鲜耻之行。”《明史·阉党传·霍维华》:“维华性憸邪,与崔呈秀为忠贤谋主。”

 

憸子

奸邪的小人。明 方孝孺《题万间室》:“老翁哀痛实为此,熟视鄙夫憸子辟之犬鼠加冠巾。”

 

宵人

小人;坏人。《庄子·列御寇》:“宵人之离外刑者,金木讯之;离内刑者,阴阳食之。”郭象 注:“不由明坦之涂者,谓之宵人。”《史记·三王世家》:“于戏!悉尔心,战战兢兢,乃惠乃顺,毋侗好轶,毋迩宵人,维法维则。”司马贞索隐引褚先生解云:“宵人,小人也。”《新唐书·柳泽传》:“今贵戚打球击鼓,飞鹰奔犬,狎比宵人,盘游薮泽。”宋 田况《儒林公议》卷下:“又政出宵人,乱之本也。”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实录》:“四日之间,电凡三上,终以阻于宵人而未能上达。”

 


宵小

盗贼昼伏夜出,叫做宵小,现在泛指坏人。小人;坏人。明 孙兆祥《禾已黄歌》:“蝗兮蝗兮禾已黄,恩斯勤斯匪尔粮,何不往啮彼宵小之肝肠。”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阿稚》:“村人艳妇之美,羡翁之富,无不耽耽。颇有宵小,夜间潜来为盗。”《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宵小得志,正士灰心。”萧三《反法西斯小诗》:“的确,自古以来,奸雄,宵小,野心家,贼。谁能比他的露骨,大胆?谁能比他的无耻,厚颜?”

 

邪佞

奸邪小人。晋 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上》:“今宜斥退邪佞,投之四裔;引纳方直,令在左右。”宋 袁褧《枫窗小牍》卷上:“太学博士石介,因作《庆历圣德颂》,其词太激,邪佞切齿。”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七:“察邪佞,护善类。”另,奸邪,伪善。汉 荀悦《汉纪·平帝纪》:“莽既不仁而有邪佞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昪》:“景以冯延巳、常梦锡为翰林学士……而延巳等皆以邪佞用事,吴人谓之‘五鬼’。”明 方孝孺《春风和气堂记》:“或用之而参以邪佞之人,虽欲为春,不可得也。”

 

凶竖

凶恶的小人。多指宦官。《后汉书·窦武传》:“当是时,凶竖得志,士大夫皆丧其气矣。”《晋书·武帝纪》:“制曰……况以新集易动之基,而无久安难拔之虑,故贾充凶竖,怀奸志以拥权; 杨骏 豺狼,苞祸心以专辅。”唐 沈佺期《答魑魅代书寄家人》:“凶竖曾驱策,权豪岂易当。”清 侯方域《宦官论》:“今天子手除凶竖,明见万里矣,然窃以为未遑目睫也。”另,凶险的小人。犹言恶贼。唐 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蚊蚋蚁虫之聚,感凶竖喣濡饮食之惠。”《旧唐书·张镐传》:“(镐)手书密表奏曰:‘思明凶竖,因逆窃位,兵强则众附,势夺则人离。’”宋 王禹偁《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奉敕撰》:“格苗不待于七旬,围蔡止劳于九日,荡乎凶竖,公有力焉。”

 

凶憸

凶恶奸佞的小人。宋 沈与求《以精笔遗维心诗》:“须知笔意似人意,柔顺未必非凶憸。”

 

嚚子憸孙

奸诈邪恶的小人或子孙。宋 曾巩《虞部郎中戚公墓志铭》:“然世之谈者,方多人之嚚子憸孙,隆名极位,世世苟德者,以为能守其业,是本何理哉。”


 



柔佞

指伪善谄媚小人。宋 范仲淹《易义·遯》:“柔佞入而刚正出,君子遯去之时也。”另,谓伪善谄媚。唐 皮日休《祀疟疠文》:“柔佞之言,惑于君前,委顺未足,国步移焉。”《新五代史·杂传·孔循》:“循为人柔佞而险猾,安重诲尤亲信之。”明 沈德符《野获编补遗·释道·真君封爵》:“彼万文康者,其柔佞倍于胡忠安。”

 

优佞

善作巧言谑语,阿谀取媚的人。清 唐甄《潜书·尚治》:“捐珠玉,焚貂锦,寡嫔御,远优佞,卑宫室,废苑囿。”

 

谀佞

指奉承献媚的小人。宋 汪应辰 《应诏言弭灾防盗事》:“进用忠谠,斥远谀佞,使天下知好恶所在,则中人以下,皆化而为忠矣。”

 

枳棘

枳木与棘木。因其多刺而称恶木。常用以比喻恶人或小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夫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汉 刘向《九叹·愍命》:“折芳枝与琼华兮,树枳棘与薪柴。”王逸 注:“以言贱弃君子而育养小人。”晋 左思《咏史》:“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吕向 注:“枳棘,有刺之木,喻谗佞也。”清 李寅《书邺侯传》:“但清河朔风尘易,欲扫宫庭枳棘难。”另,比喻艰难险恶的环境。《后汉书·黄琼传》:“光武以圣武天挺,继统兴业,创基冰泮之上,立足枳棘之林。”李贤 注:“枳棘谕艰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