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葫芦中医-针灸】火针治疗痛风

 阳阳开心快乐 2017-07-16

作者:李岩

葫芦娃:孟繁睿

葫芦娃说:

火针治疗痛风是利用火针温通经络,散寒除湿,以及以热引热,行气散毒的功效,火针刺肝俞、行问、太冲、内庭、陷谷、阿是穴,随症加减。




原文:


1 治疗方法


主穴:肝俞、行问、太冲、内庭、陷谷、阿是穴;

随证取穴:

湿热蕴结加脾俞、太白;

瘀热阻滞加血海、膈俞;

痰浊阻滞加丰隆、足三里;

肝肾阴虚加太溪、照海。


2 病例举隅


张某,男,38岁,干部。2001年12月11日就诊。1999年起右足第一趾关节红肿疼痛,被某医院确诊为“痛风”。曾服用秋水仙碱、别嘌呤等药物治疗后,症状好转,但主诉胃肠道副作用很大。后每隔3—4个月急性发作一次,患者痛苦不堪。2001年l2月8日突起右足第一趾关节疼痛剧烈,行走不利,自行采用麝香关节膏贴敷,2天后关节疼痛加剧,红肿蔓延至足背。以致右足不能触地,步履艰难,遂来就诊。查体发现患者面部轻微浮肿,右足第一趾关节红肿疼痛,拒按,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遂在患者右足部以中粗火针于肝俞、行间、太冲、内庭、陷谷、太白及疼痛剧烈处(多为痛风石沉积处)点刺出血。针刺后即刻患者感觉疼痛明显减轻。以后隔日针刺1次,治疗3次后,疼痛全消。嘱其继续巩固治疗。5次(1疗程)后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3 体会


中医常将痛风列入“痹证”范畴,但其又具有独特的表现,如文献中述:“走痛于四肢关节如虎咬之状”;“夜则痛甚,疼痛如掣”;“痛有常处,多为赤肿灼热⋯⋯ 足附肿甚⋯⋯ 稍有触动其痛非常”,这些描述均相似于现代痛风的临床表现,中医“痛风”一词是金元医家李东垣、朱丹溪最早提出的。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认为痛风的主要病因在于气血虚弱。朱丹溪亦曾指出“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在病因病机方面,指出“痛风者浊毒滞留血中不得泄利,渐积日久愈滞愈甚,或偶逢外邪相合终必瘀结为害,或闳阻经络,突发骨节剧痛,或兼加凝痰,变生痛风结节,久之痰浊瘀腐则溃突发骨节剧痛,或兼加凝痰,变生痛风结节,久之痰浊瘀腐则溃流脂浊,痰瘀胶固,以至骨节僵肿畸形”。《万病回春》中云:“一切痛风肢节痛者,病属火,肿属湿”,“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灸爆,酒食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疮痈疽者最多”。《张氏医通·痛风》指出“痛风一证,<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金匮>名日历节,后世更名日历节,多由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相凝滞所致”。《外台秘要》中指出:“白虎病者,大多是风寒暑湿之毒”。以上论述都明确指出痛风之为病主要是“瘀浊郁热凝滞”不得泄利,闭阻关节所致。因此在治疗时应以“泄浊祛邪、泻热化瘀”为主,并且要审证权变、标本同治。


火针疗法治疗痛风具有以下三种作用:


(1)借火助阳,温通经络。

火针疗法通过加热的针体,通过腧穴将火热直接导人人体,直接激发经气,鼓舞血气运行,温壮脏腑阳气。火针借火热之力,亦起到艾灸之功,共同达到温通经络的作用,使气血畅通,“通则不痛”。


(2)开门去邪,散寒除湿。

并门祛邪,即通过灼烙人体腧穴腠理而开启经脉脉络之外门,给贼邪出路。《东医宝鉴》和《针灸集成》也对“开门祛邪”之说有所比喻,其云:“譬如盗人人家,必开门逐之使出,万一门不开而无所出,必伤生乃已”。痹证日久,必然在体内产生一些诸如瘀血、水湿等致病性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就会停滞于局部经脉、关节,火针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以热引热,行气散毒。

火针借助火力强开外门,将热邪引出体外,明·龚居中《红炉点雪》云:“热病得火而解者,犹如暑极反凉,乃火郁发之之义也”,故火针不仅对于风寒湿引起的痹证和寒证有效,同时对热症也卓有成效。张景岳《类经》中曾对此解释日:“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热症由于局部血气壅滞,火郁而毒生,往往出现红肿热痛等多种表现。使用火针,正可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借火力强开其门,引动火热毒邪直接外泻,从而使热清毒解,同时可以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腠理宣通。《圣济总录》云:“肿内热气,被火夺之,随火而出”,指出因为火针速人疾出,使热外泄,起到以热引热之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