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德》4

 山佳国学谭 2017-07-16

16人性善所表现的礼走向反面的全过程——《论德》 

礼制的强制作用所引起的天下大乱,整个过程的关键就在于:失道、失德。由此说明了:由人性善上德所表现的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礼,并由礼所形成的礼制,由于掌握礼制的统治者欲望的无限膨胀,逐渐成为了人性善上德的桎梏,而走向人性善上德反面的全过程。这就是老子反对礼制思想的道理所在。这也就是老子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道理所在。

17应该是直通老子思想的——《论德》 

上述对《德经》开头篇的的理解,在下认为是应该直通老子思想的,是说明了老子当年由于时代所限,想说明而没有说明的思想。不是在下有高于老子的非分之想,而是时代使然。那么,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下,应该如何认识“德”哪?首先,中华传统文化老子《道德》的思想为我们今天认识“德”提供了思想基础;其次,当代社会的现实对“德”的认识提出了新的发展。对此,在下认为不论中外皆如此。

18顺道行事,制约自己为“德”——《论德》 

当今对“德”的认识,在当下的网络上搜索一下,可得到如下对“德”的认识: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统起来可简单的解释为:顺道行事,制约自己为“德”。对此你,需慢慢论来。

19“德”的作用就是制约人的欲望——《论德》 

首先是“顺道行事”,也就是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意思。对此,要想论清楚就首先要回答“德”起什么作用的问题。“德”的作用就是一句话:制约人的欲望。人为了更好的生存,往往会产生为了满足欲望而逆道行事。这就是“德”作用的客观需要,这就是“德”产生的必然要求。“德”制约着人逆道而行的欲望,保障了人的欲望顺道行事,实现人类的文明进化,达到人与自然、人群与人群、人与人更好的和谐生存的目的。

20类人猿的群居对“德”提供了客观要求——《论德》 

为了人与自然、人群与人群、人与人更好的和谐生存。这是我们人类,由类人猿逐渐的进化成为人类的漫长过程中,直至当今人类社会始终的生活现实。为了更好的和谐生存,是类人猿进化成为人类的必然要求,和客观的欲望动力。类人猿在生存环境客观条件的要求下,为了生存自觉不自觉的,产生了所必须实行的群居生活。类人猿为了生存必须实行的群居生活,对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德”的制约,提供了客观的要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