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归农民”赵龙富:进退两难的“养菌梦”

 隆回县西洋江镇 2017-07-16
赵龙富向记者展示的金黄色的菌种,在灯光的照耀下,极像琥珀。■周末人物 中国梦·出彩人生 
  □ 本报记者 董卿 陈巨慧 本报通讯员 刘伟 李晓飞 
  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大王家寨村,有一座'菌工厂',这里是'海归农民'赵龙富的'细菌家园'。 
  8月23日,记者走进这片厂区,崭新的厂房里听不到机器的轰鸣,面积不大的厂院里也鲜见人来人往,宁静中透着些许冷清。 
  '厂里没有进行生产吗?'记者随口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发酵车间在生产,生产线在灌装的时候才用,主要用于生产饮品。'面对记者,赵龙富神情中有几分害羞。他向记者解释着,普通话中夹杂着些许南方口音。42岁的他,穿一身休闲装,看上去既没有'海归'的洋气,也少了些老板的气派,倒更加贴合他'农民发明家'的朴实身份。 
  在厂区仅有的一间办公室兼接待室里,赵龙富向记者讲起了他的'养菌梦'。 
  痴狂养菌人 
  2006年,在国外发展不太理想的赵龙富回到了家乡。年轻时作为劳务输出到多个国家的他,没有带回多少财富,也没有背回什么学位,却一门心思要'养细菌'。 
  '当时我在越南和一些台湾朋友种植花卉,接触过一些细菌的生物制剂,比如把菌液喷到花卉上,花期会延期很久,稀释后用来浇灌,不仅能杀菌,还能保持根苗的稳健,成活率特别高。这些对我来说是很震惊的,知道它在国外发展得很好,也想带到国内来。'赵龙富说,他回来后四处搜寻信息,终于在央视《科技苑》的一期节目中看到了希望。 
  这期节目讲的是用土著菌进行生态养猪,'这种菌能把猪的粪便完全分解,粪便一点异味都没有,对环境很有帮助。这也算是歪打正着,本来想用到农业种植中的菌,没想到用到了畜牧业上。' 
  视频很短,传授的方法看上去也并不难:拿着米饭到山上去,找一棵长得很旺盛的松树,把米饭埋到松树下。因为这里有很多有益菌附着,需要用食物把它们吸引过来,一个星期后,就可以挖出附着大量菌群的米饭,再将它们提取出来,让它们大量繁殖。 
  '那时候非常入迷,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天天往山上跑。而采集细菌一次要用几百斤米饭,妻子用电饭锅蒸,要蒸一天。'赵龙富已经记不清他经历了多少次失败,也不知道到底'浪费'了多少米饭。可由于不是往山上跑,就是在家摆弄那些瓶瓶罐罐,原本微薄的积蓄很快就用完了,他不得不一边收废品维持生计,一边搞细菌研究。 
  赵龙富痴狂的举动,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村里人也在惋惜地议论着'好好一个孩子白瞎了'。看着已是两个孩子爸爸的赵龙富如此'不务正业',母亲让他的弟弟赵龙国来当说客劝劝,可兄弟二人却因此大吵了一架。 
  '内忧外患'之下,赵龙富没有放弃,他逐渐理清了思路。'我一开始也在怀疑是不是资料讲得有问题,后来发现,他们的方法正确,但完全照着做不一定会成功,必须有自己的方法进行一些改良,因为各地的气温、环境都是不一样的。' 
  他向母亲要了四棵果树的空地建起一个简易猪棚,用提取到的土著菌搞起了发酵床实验。而成功之路总是充满挫折,赵龙富刚刚铺好垫料等待发酵,结果,一场大雨突然而至。 
  '雨水把猪栏和垫料全部都淹了,我只能在猪圈旁边挖一道坑,把水往外排,一边挖土一边哭。第二天雨停了又全部返工,把那80厘米的垫料挖出来,加上土著菌再铺进去。几天之后,我母亲过来,问我那猪粪怎么样了想看一下。我把它挖出来,看到里面一层白白的菌丝,掰开来闻一下,没有一点味道。我放心了,递给我母亲,母亲闻了一下,头也不回就走了。当时我感觉奇怪,老太太要干什么?过了一会儿,我母亲拿来四千块钱,说你好好建个猪舍吧,这看样是个好东西。' 
  实验成功了,家人的态度180度急转,弟弟赵龙国拿出10万元建起生态养猪场,妹妹也做起他的实验室助手。 
  土著菌的大功用 
  记者想去见识下'无味'猪舍,却被告知原来的猪舍在建厂时填平改造成了食堂,而弟弟的生态养猪场最近也把含有土著菌的垫料清理了出来,记者只能从'猪舍里雕着花,小孩在里面跟猪玩,里面没有臭味'的描述中勾勒着那幅美好的图画。 
  '为什么要平掉猪舍?那不是一个很好的土著菌效果展示平台吗?'记者难掩心中的遗憾。 
  '是啊,不过现在要生产饮品,在厂区养猪的话肯定不行,再去外面建猪舍,也没有那么大的财力。'赵龙富的遗憾一点不比记者少,他说,'厂子今年春天才拿到生产许可证,等一切步入正轨,我一定要把养猪场重新建起来。' 
  '用土著菌生态养猪到底赚不赚钱呢?' 
  '很赚钱,猪肉品质好,30元一斤,比市场价高出很多。' 
  '那你弟弟为什么要撤掉发酵床?' 
  '发酵床需要5年一换,80厘米厚的垫料,全换一遍成本很高。并且现在老百姓对生态养猪还没什么概念,价格高但是销量低。现在就给猪喝用土著菌配的水,也拿土著菌兑水喷洒猪舍消毒。'赵龙富正说着,有人推门而入。 
  '这是日照奎山街道蔡家滩养海参的客户宋老板宋福欣。'赵龙富简单打了个招呼,向记者介绍道。 
  '土著菌还能用来养海参?'记者有些好奇。 
  宋福欣笑笑,'水里的氨氮和硫化氢对海参是有伤害的,水脏了海参容易生病,经常一个池子头天看还很正常,第二天早上就都死了,几万元就这么没了。在海参养殖的最初阶段,大家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专家给过建议,也没什么效果。当时100个人养海参,有10个人是挣钱的,50个人是赔钱的,还有40个人是持平的,不赚不亏。' 
  '用了土著菌之后,能提高产量?' 
  '给你举个例子,这种类似的生物制剂在北方用得少,但是在福建、广东用得很多。人家养海参不用清水,水很黄很浑,是加了益生菌。最后的产量呢,人家放上100斤苗,最后产3000斤,而在咱们山东,放上100斤苗只能产500斤海参。 
  '你使用了多长时间?效益提高了多少呢?' 
  '我两年前跟赵老板巧遇,试了试土著菌,效果很好,之后就一直在用了。工厂化地下养殖没有办法每天清理,一般是三四天清理一次。原来到了第三天、第四天就必须清理,要不然海参的状态就不好了,软趴趴的,不爱动弹不吃东西,由于水中氨氮含量过高海参身体发红,硫化氢含量过高,池底发臭发黑。现在虽然还是4天清理一次,但是海参很有活力,刺都是尖的。我现在有4000平米的水产养殖厂房,除去每天2桶,每桶100块钱的成本,比过去能多赚20%。周围的养殖户看我用得好,就跟我交流,现在有十几户都在用。土著菌是一种新产品,它的效果远远超过其他新生物制剂,如果市场推广得好的话,应该有很好的前景。' 
  由于赶时间,宋福欣将十桶土著菌装上小车,挥手作别。 
  打不死的'小强' 
  在记者的印象里,细菌的繁殖能力超强,那做细菌生意,岂不是一本万利? 
  '生产土著菌的成本高吗?你卖十块钱一斤,能赚多少钱?'记者问。 
  '养殖用的是二次发酵的产品,但是原料里有蜂蜜,成本比较高,得六七块钱一斤。农作物种植专用的菌液,也是二次发酵,在镇上的商店里也卖10元一小桶。给人喝的是一次发酵产品,营养成分高,市场价也高,现在市场价一盒10瓶装的卖到70块钱。'赵龙富费力拧开一个棕色小玻璃瓶的金属盖递给记者,'这个喝了对胃肠好,如果闹肚子,还能立即止泻呢。' 
  记者小抿一口,颇有点喝红酒的感觉,只是口味要更香甜一些。'产品的销量怎么样?这些年的盈利有多少?' 
  听了记者的话,赵龙富苦笑,'哪有什么盈利?这些年都不赚钱。银行也看不到希望和未来,不提供贷款,不相信市场前景,镇政府出面帮我协调多次也没有办成。我起初建厂的钱都是朋友借给我的。2011年,台湾的朋友来找我给他照看工地,我说去不了。他知道我在家捣鼓这个菌就跑来看看,还带了点样品回去。结果带回去种水果,口感都改良了。他问我发展有什么问题,我说资金不够。他就给我打了20万,不够又打了20万。后来我就说不够啊,你来投资吧。现在厂房虽小,但是年产千吨没有问题。于是,他就过来投资了,已经投了300多万了,而我只有以个人名义从农村信用社贷出来的25万,马上也要到期了。' 
  '资金压力很大?' 
  '说实话,现在连零花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了。资金短缺再加上自以为是,也让我走了一些弯路,比如没有请教专家和一些比较懂商标和法律的同志,把有些国家不允许的字印在包装上,都浪费了。现在想增加产品种类,申请资质需要厂房、设备,现在也没有能力。像我们这样的小企业,想把技术转化成效益,是很困难的。不过没关系,我是打不死的‘小强’,我就想让老百姓认可我的益生菌,不管是畜牧、水产还是养殖,能在老百姓当中得到推广,这可以说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市场不好是因为老百姓对这种产品还不认可?' 
  '到现在为止,很多老百姓还是一听到细菌就想到日本的731部队。再有就是,老百姓现在看重的还是见效快。比如有了农作物病虫害,用普通农药的话,今年是控制住了,但是明年呢,病害产生抗体,会繁生出新的病害来,不能根治,而用了这种菌,就能变害为用。'赵龙富说,当初他主动找到了三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孟凡华,看能不能把菌用到农业生产上。刚开始的时候,把产品白送给老百姓,他们都不敢用,怕细菌对农作物产生不好的影响。后来,在孟站长的努力下,已经用到了黄烟、茶叶、果树、花生等农作物的种植中,给茶树用后,茶叶香气明显改善,品质明显提升,花生用完死秧率大大降低,产量大幅提高。 
  '这样一种新生事物,需要慢慢推广,现在产品还处在半卖半送的状态,来买的大部分都是回头客,也有一些生态种植园主动找来,想要购买我们的产品。不过,之前也有企业来找到我,要跟我合作,被我拒绝了。他们想让我提供容器,液体单独运走,这是坚决不行的,我马上跟他断绝了联系,这样腰包是鼓了,但是质量就没法保证,对消费者是不负责任。'赵龙富话说得斩钉截铁。 
  人生难得三分缘 
  '现在企业可以说正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你有没有想过退路?'记者问。 
  '台湾的朋友让我跟他们走,到别的地方去发展。技术我有,资金他们有,我可以把这个厂子停掉走,但是我对日照是有感情的,我是日照人,我就想在本地发展,想在自己的家乡做一番事业。这么说吧,我如果有一息尚存,我都不会有走的想法。倘若这些股东来跟我谈,要把企业挪到南方去,那我这几年的努力和坚持也归零了,把企业挪走,把技术弄走,对我来说多多少少都是一种遗憾,因为我享受这种沿途的风景,我创业这几年经历了一些坎坷,到最后成功了,这是经验。如果因为一些琐事,把这个企业挪走,到最后即使发展起来,我也不甘心。'赵龙富用力攥了下拳。 
  '我很奇怪,是怎样的一些台湾朋友,愿意和你这样一个庄稼人来合作呢?' 
  '可以说,我的一生有三个缘分:一是早年去新加坡打工的船上,认识了一个台湾人,3年的时间,我们在大西洋的一条船上相依为命,他经常头疼没办法工作,我就把他背到船舱去,照顾他,帮他把工作做完。几年后回国,我们一个在大陆,一个在台湾,但两人经常通电话,他还专门来日照参加了我的婚礼。后来,他忽然打电话,说家族企业迁到了大陆,我就和妻子去了他在昆山的企业工作。 
  在他的企业打工的时候,一天,一个台商急着出门,包里有20多万现金不方便带走,就把包留给我和妻子保管。那时候我们不熟,他在酒吧玩到很晚,以为我会卷了这笔钱跑掉,可回来发现,我和妻子一人坐在一边,还在守着中间放着的钱包。后来,朋友的企业运营出现状况,要撤回台湾,他把我带到越南,和他一起种植花卉。现在这个企业也是他来投的资。 
  第三个缘分是我研究土著菌的事被几个记者朋友扩大到网上之后,广西桂林的文丽欣文阿姨打来电话,说想跟我学习怎么制这种菌。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通过电话交给了她,第二年这种菌就在当地推广了。后来,我想研制水产养殖的EM菌,但是不会,无意中和她提起,她才说自己做了一辈子EM菌,她教给我。看我比较忙走不开,她带着儿子儿媳赶过来,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芜,连厂房也没有。之后文阿姨每年都要过来一个多月,帮助我搞研究。文阿姨现在还在厂里呢,我带你去见见她。'赵龙富一口气数完人生难得的三分缘,带记者钻进了实验室。 
  已是正午时分,文丽欣、赵龙富的妻子杜丽芹等五六个人还在忙着制作菌种,金黄色的菌种安静地躺在试管中,轻轻摇晃也纹丝不动,在灯光的照耀下,极像琥珀。 
  '龙富很优秀,很执着,我教过很多学生,他是最用心的,我说的注意事项,他都记得很牢。'66岁的文丽欣和善地笑着,对赵龙富赞不绝口,'这里的实验条件比一般厂家小一些,但是设备仪器是很新的,显微镜啊什么的都花了大钱,但他个人生活是能省就省。' 
  '前一阵子台湾朋友那边企业有事要处理,资金链断裂,是文阿姨拿出8万块钱的资金帮助我渡过难关。她还建议我去南宁参加东盟博览会,我说最近资金太紧张。她说没事,钱她替我出。'赵龙富话语中满是感激。 
  '有客户来了,这是安徽巢湖搞水产养殖的王老板,也合作好几年了。'刚走出实验室,赵龙富就看到走下车的王老板,笑着迎上去打招呼。 
  又是一个回头客!也许在赵龙富看来,这就是让他在进退两难的困境中坚守下去的那根'定心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