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家,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传说

 知世斋 2017-07-16
2017-07-16

中国语文中,有的名词指向不明,比如提起公仆、代表、委员……人们就会想到参与公共事务的那么一类人,可您要是再琢磨一会儿就会发现,这些名词似是而非,再对号入座,落到个别人身上,则会变得荒唐可笑。

我今天只说“书法家”,我觉得这个概念越来越可疑。

1、书法家是我少年心中的神,成年生活中的人

我从小就喜欢写毛笔字,喜欢纸上的笔痕、墨趣、当时我的理想就是希望有一天,自己有个大案子,随时能在宣纸上写写画画,盼着过年的时候,亲威同学都来找我写春联,并不晓得书法家为何物。

上中学时,老师说,书法家就是字写得最漂亮的文化人,于是也心向往之,猜测着书法家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甚至猜想他们住什么房子,穿什么衣服,是不是也喜欢吃酸菜馅饺子和油炸麻花,是不是不用挑水、打柴、拣垃圾,做饭、洗碗、扫地、看孩子、收拾屋子?是不是不用下地劳动、学习、听报告,是不是和现在大款似的,净和大干部接触,还不用看他们的脸色,在文化界高谈阔论、我行我束、潇洒出尘。

2、有没有人能告诉我,书法圈里掺了多少流氓?

近几年,我有意识的接触一些所谓书法家,自己的书法水平也有了一些长进。这些书法家告诉我,象你这样的身份就可以称为书法家了。是吗?当时好悬没乐晕过去。

狂喜过后我半信半疑,担心被人忽悠,又开始琢磨:艺术高度的指向是什么?当代还有多少拿毛笔写字的人,能把书写弄成艺术高度?还没等我弄明白,这个书法所属的东西在社会上又升级了,又衍生了下一代:著名书法家、书法大家、书法大师、十杰、百强、数字书法家、双手书法家、硬笔书法家、书法泰斗等等。我一时觉得自己又落伍了。

有时外面一有什么书画笔会,刚开始心虚不敢去,后来也经不住诱惑就厚着脸去充数,到那发现,那些“名家”们的脸皮比我还他妈厚。

有些人,更是不择手段地参加专业大展(当然都是照顾入展的)、大型笔会、公益活动,书协有活动要是不带他,他就会生气,甚至找文联领导告状,回家骂老婆、摔饭碗。这不是脸薄厚程度的问题,而是他根本就不要脸了,他们争的不是书艺、学问,而是权力、身份、名声、地位。

还有些“二遛子书法家”,不玩书法,而是玩着装、发型、空话、大话、疯话、废话,玩拍卖、媒体、玩帮派。他们常常和大款书法家成群结队、打成一片、混成哥们、相互利用,权艺交换,利用权和势,左右着民众的视听,从而完成了官员的雅贪和掮客的名利。

他们在一起大谈职务、职称、地位、价位,一旦有人谈起艺术则会被视为傻子。这样的人群非但不掩饰自己的无知,反倒交流、炫耀投机的技术资本,津津乐道地谈论自己攀上的高官、傍上的大款多么敞量,少有人谈论读书、写字、思考,研究这些与名利无关的事。

在对书法界有了一定感知后,我发现书法界摸鱼的少,混水的多,越往高层,混子越多,名气越大,写得越差。由此不得不让人思考,牛奶里掺三聚氰胺,那叫毒奶,而三聚氰胺里渗了牛奶,只能叫毒品,书法家里多了些混子,只能说队伍不纯,可一但混子数倍于真正的书法家,性质就变了。

所以我想给书法界换个称呼,叫书法权利集团,就是以认真贯彻“二为”方针(为名、为利),打着繁荣艺术的旗号,深入开展书法营销活动的那么一伙人。书法家群体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毒瘤,有没有人能告诉我,书法圈里掺了多少流氓?

3、过去的文人多数都是书法家,今天的书法家大都没文化

古代没有专门的书法家,但好多流传下来的墨迹,有刚柔生动的美感,微妙叠见的变化,不同时代不同的书法都有不同的个性风貌、意趣。好多大文人把字写得挺艺术,却不以书法家名世。对艺术、人生的感悟能启发后学。我觉得他们可以称得上是书法家。

从中国书协到地方书协,聚集了好多官僚,大官僚又提拨一些小官僚,这个组织养了好多不学无术的亲信和奴才,官僚和奴才常常冒充书法家,厚着脸皮去卖字、办展、敛钱。奇怪的是这种胡作非为贴上了民粹、民族主义的标签后,迅速产生一种来自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和商家的响应并虚张声势借题发挥,今天建个碑林,明天搞个义卖,后天又发表个讲话,大后天又提出个倡议,目的就是在显示自己的权势。

不明真像的人很容易把他们当成真正的书法家。如果是这样,那么,当代书法家的文化味道有多少是可想而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