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络志: 质化研究资料收集新方法

 pursuitman 2017-07-16

作者:郑新民 徐 斌

资料来源:外语电化教学  2016年第8期




摘 要: 作为一种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质化资料收集的新方法,网络志已被西方学界广泛地接受并使用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但国内学界,尤其是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对此方法还较为陌生。本文描述其资料收集与分析的流程和规范,接着以海外基于网络化外语教学的实际研究案例对该方法展开具体分析,最后探讨了在使用网络志方法进行在线资料收集时所应遵守的相关伦理问题,旨在为我国学者开展网络化外语教学研究提供新的资料收集方法。


关键词: 质性研究; 网络志;


1.引言

基于互联网并由计算机、移动通讯终端构成的全球化信息网络已为世界各地的语言学习者搭建起了跨时空的学习平台; 在线学习社区的出现也使得教师培训由线下走到线上,成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不断加速与深入的外语教育信息化进程促使国外学者在多维度空间下开展多维角度的科学探究( Baker, 2013; Farr & Murray,2016; Gee & Hayes,2011; Troudi,2014) 。国内学者对于网络化外语教学的质化研究虽然在数量上不断增加,研究主题也日益多样,但在探寻新的研究方法上相对滞后,仍较多地倚重传统的质化资料收集手段。此外,现有研究还存在资料收集过程和资料分析步骤缺乏清晰描述( 张培等,2013) 、资料收集方法欠透明等问题,因此影响到研究的信度,降低了研究成果的质量。面对蓬勃兴起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网络化外语教育变革浪潮,若要对其开展更加规范、系统和科学的研究,完全承袭传统的资料收集方法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尝试使用新的资料收集方法,即网络志,一种便于学者在网络空间开展外语教学研究资料收集的方法。


本文拟从以下两个问题对网络志展开讨论:

( 1) 哪些类型的外语教学研究可以使用网络志作为资料收集方法?

( 2) 网络志方法在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过程中有哪些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步骤?


2.网络志


2.1网络志的定义


“网络志”来源于民族志研究方法,而“民族志” 这一术语起源于西方的人类学研究( Brewer,2000; Hammersley & Atkinson,2007)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采用传统民族志方法进行质化资料收集的局限性逐渐显现,一些将民族志经典田野方法与互联网环境特点相结合的资料收集方法应运而生。 Hine ( 2000) 最早提出了“虚拟民族志”的概念,之后以互联网为研究环境并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收集的方法相继出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因特网民族志 ( Sade-Beck,2004 ) 、在 线 民 族 志 ( Markham, 2005) 、数字民族志( Murthy,2008) 等,尽管命名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在研究的旨趣和方法上是共通的( 卜玉梅,2012)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Kozinets ( 2006) 将“网络 ( Internet) ”和“民族志( ethnography) ”两词合并,生成“网络志( netnography) ”这一术语。随后通过其著作《网络志: 在互联网上进行民族志研究》阐述了网络志的定义以及操作流程( Kozinets,2010) 。Kozinets ( 2010) 认为,网络志是民族志方法在网络情境下的一种变体形式,是对传统民族志方法在网络环境下的拓展,其内核并未脱离传统。网络志方法所收集的质化数据产生于人们在互联网环境下使用计算机进行的人际交流,“基于互联网的参与观察”是其主要手段。随着互联网和信息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等通信终端设备快速出现,基于网络的人际交互模式又出现了新的变化。Kozinets

在其后期著作中对网络志进行了再界定: “网络志指的是一套基于一定研究伦理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呈现等相互关联的研究活动。网络志使用参与观察手段从因特网上,也包括各种移动终端中,收集大量重要的能够被自由分享的数据”( 2015: 79) 。


借助 Kozinets ( 2010) 的定义,并整合其他相关研究的成果( Hine,2000; Zhu et al. ,2015; Murthy, 2008) ,我们认为网络志是质化研究所使用的一套资料收集方法,它以互联网场所为研究环境,采用参与观察手段,对网络环境中( 包括各类型应用终端) 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与呈现,用于探究人们与互联网相关的社会行为及其实质意义。这一方法提出的理据较为充分,定义符合时代要求,操作流程简明、规范,可以作为网络化外语教学相关研究的资料收集理据。


2.2网络志的操作流程


按照 Kozinets( 2010: 61) 的设计,采用网络志作为资料收集环节的主要手段,在流程上共分为以下五个步骤,见图 1:

                           


在图 1 所展示的资料收集流程的基础上,我们对网络志方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进场准备( 步骤 1) 、确定场所( 步骤 2) 、资料收集( 步骤 3) 、资料分析与呈现( 步骤 4、5) 进行详细探讨。

( 1) 进场准备


进场准备是资料收集环节的起点,在进场前研究人员需要做好: ①设定研究问题; ②选择资料收集的研究场所,遴选研究对象; ③了解研究场所中人员构成及其网络行为特点; ④熟悉相关法律规定并遵守研究伦理这四项准备工作。

( 2) 确定研究场所


虽然 Kozinets( 2010) 将使用网络志的研究场所定位于在线社区,但现有研究早已突破了这个限制。我们认为适合国内研究者进行网络化外语教学研究的场所形式不仅是网络社区,还可以是与外语教学相关的网站、在线论坛、网络主页、个人博客与微博、在线游戏等。各类微课、慕课网络教学平台以及可以用于教学的社交媒体软件如腾讯 QQ 群、微信群与公共号等,都可以是未来网络化外语教学研究的热点场所。

( 3) 资料收集


网络志方法要收集的资料分为“档案资料”“生成资料”以 及“观 察-反 思 日 志”三 种 类 型 ( Kozinets, 2010: 95) 。档案资料按属性不同又可分为“文本档案资料”与“非文本档案资料”。文本档案指人们在网络环境中交流时留下的文字材料,如聊天记录、博客/微博文章、论坛发帖文字等。非文本档案资料是指在页面中的图像、照片、背景配色与音乐,或是不同风格的字体、特殊拼写形式与表情符号等一些“研究对象主动表现自我的形式”( Markham,2004: 153) 。使用文字或音视频进行在线互动访谈所得到的资料被称为 “生成资料”,生成资料存在的媒介可以是电子邮件,也可以是使用 Skype、QQ、微信等社交媒体时所生成的语音和影像。“观察-反思日志”指研究人员将自己在进行观察、互动与访谈等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感受、随想与反思基于客观描述的文本记录。

( 4) 资料分析与呈现


资料整理、分析的第一步是对资料分别命名、编码和分类,建立一套能够清晰分辨的编码体系; 第二步是对资料添加注释,电子化资料直接使用 Word、Excel 等处理软件在文件上进行标注,如果是纸质文档,可在纸质文档边际空白处书写注释标记; 第三步,检查、对比已分类注释好的资料,将内容接近的资料归类; 第四步,为了保证资料分类与编码过程的准确性,研究人员还需返回研究场所进行一轮新的资料收集,如有必要甚至需要进行多轮,并与第一批资料进行对比、校验; 第五步,取一部分资料作为分析示例进行归纳、解读; 第六步,基于资料的分析和解读生成研究结果,建构理论。其流程如图 2 所示。




3、实证研究案例分析与讨论



以下我们选取了三篇国外以网络志为资料收集方法的实证研究案例作为分析的样本,进一步展现网络志在研究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这三项研究的发表时间跨越了 15 年,从中可以看出网络志收集方法逐步丰富的过程。


3.1案例抽样与分析依据


我们在 Web of Science,ProQuest,ScienceDirect,Jstor,John Wiley,Taylor and Francis 等六个学术影响力较高的国际社科数据库中分别以“netnography”为关键词分次进行检索,并将学科领域限定为与“语言教学、二 /外语学习、语言教师专业发展”。在排除营销学、传播学等其他学科研究成果后,共得到 12 篇主题内容较为契合的论文。随后我们反复比对 12 篇文献,重点剖析这些研究在资料收集与分析流程上与网络志方法的相近程度,最终筛选出三篇文献作为分析样本,抽取其中的“研究方法”或 “资料收集过程”等章节,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内容分析,以句为单元分别进行标注、编码和主题分类。在此过程中,为提高信度,我们还邀请有相关研究经验的同行进行交流,尤其对意见不一致的地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直到取得较为统一的意见为止。


3.2样本案例的基本内容



在第一个案例中,Lam( 2000) 研究了作为 ESL 学习者香港移民 Almon 如何通过在个人主页上撰写文章和与同龄人在线交流逐步提高读写能力的,并借此重新建构其原本被边缘化的移民身份; 案例二 Dovchin ( 2015) 研究了 40 名蒙古国大学生在社交媒体 Facebook 上的跨语言使用行为和语言多样性现象; 案例三 Kulavuz-Onal( 2013)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探究了英语教师如何通过在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中分享教学经验、交流学习资源、促进教学能力发展的过程。


3.3样本案例的进场和资料搜集过程


“进场-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是网络志方法资料收集流程中的三步曲,本文所使用的样本案例在进场过程与资料收集流程方面基本遵循了网络志方法的要求,但具体操作步骤略有不同,详见表 2。



由表 2 可见,三个案例采用了不同的进场方式和不同的资料收集流程。在 Lam( 2000) 的案例中,研究者对 Almon 使用电子化文本拓展读写能力以及重建个人社会身份的过程十分感兴趣,进而决定选 Almon 为研究对象,在取得他的知情同意后,研究者从 Almon 的个人主页与聊天记录中收集了大量文本档案资料。除了在线收集资料外,研究者还与 Almon 进行了多次线下面对面的深度访谈。


Kulavuz-Onal( 2013) 的研究者本人是英语教师,在参加了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 Webeads in Action 组织的线下成员交流活动后,注册成为该网络社区的成员。通过各种线上互动以及线下的学术交流,研究者与社区成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得到社区成员同意后,研究者进入网络社区进行资料收集。Kulavuz-Onal ( 2013) 在收集过程中采用的是全程在线的“参与观察”方式,档案资料、生成资料都是通过在线方式收集,最后研究者还撰写了大量的观察-反思日志。网络环境下青年人的跨语言以及语言多样性现象是 社 会 语 言 学 关 注 的 研 究 热 点 之 一。Dovchin ( 2015) 以社交媒体 Facebook 为研究场所,选定 40 名蒙古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获得同意后,收集了他们在Facebook上的在线交流文本作为档案资料。由于该课题仅需要进行文本分析,因此进场过程相对直接,采 用 的 是“自 然、无 打 扰”( Dovchin,2015:

445) 的方式。



3.4样本案例的资料分析流程对比




由于发表时间和研究主题的差异,三项课题研究的资料分析过程不尽相同( 详见表 3) 。Lam ( 2000) 详细说明了以互动分析( Goffman, 1981) 和批评话语分析( Fairclough,1993) 作为文本分析的理据与框架。出于课题对于文本分析的需要,在对所收集的档案资料分类后,Dovchin ( 2015) 使用“跨文本分析框架”( Pennycook,2006) 进行文本分析。案例中只有 Kulavuz-Onal ( 2013) 完整地介绍了课题资料收集的具体流程,与前文中图 2 的步骤基本一致。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资料分析框架”和“资料分析流程” 的关系。以网络志方法为例,资料分析流程是指对已采集到的原始资料按照资料性质进行主题归类,然后对资料进行编码、加注、校验,最后为生成理论做准备这一资料处理过程。资料收集完成后,研究者可以使用特定文本分析方法,如“话语分析”等继续挖掘资料的语义功能与深层内涵。


网络志在资料分析环节的具体做法基本沿用了传统民族志方法对资料的分析处理方法。传统民族志 ( Brewer,2000; Huberman & Miles,1998) 认为,资料是“引用自然语言,如深度访谈中的长篇对话、日记或其他个人记录、观察-反思日志或者是对话的转写等” ( Brewer,2000: 104) ,资料分析的关键流程为“整理分类-对比”( Brewer,2000: 108) 。网络志将资料分析过程解读为“将从网络中下载的文字或图形、屏幕截图以及在线访谈转写稿、观察-反思日志等应用于论文或报告之中”,核心流程为“编码-归类-注释-提炼” ( Kozinets,2010: 118) ,虽在分析过程中较为细致,有更多的校验环节,但究其本质,与传统民族志的做法并无实际差别。因此学者在分析资料时可参考前文图 2 的流程进行。


3.5网络化外语教学研究中的资料搜集的混合模式


以上实证案例显示,研究者不仅可以采用网络志进行在线资料收集,还可以使用传统的民族志“田野作业”的核心方法,如深度访谈等,在线下完成资料收集,资料收集环节呈现出一种线上、线下交互并行的混合模式( 图 3) 。



从研究设计的整体来看,网络化外语教学研究是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动态的过程,资料收集环节会在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中同时进行,研究者应以研究问题为起点,沿着“线上-线下-线上”或者“线下-线上线下”的路径,在现实与网络两个空间中动态穿梭,在分析环节也需往复于研究场所,不断对比、校验资料以保证分析结果的信度。使用网络志,在线资料收集有节约成本、时效性强、数据丰富、不受地域空间限制和便于追踪等优点,借助网络研究者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全球范围内搜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与资料,跨越地域空间限制与研究对象进行交流,这是传统方法无法想象和企及的。但是,在线资料收集的方式并不完美,因为研究者并未能亲身经历研究对象的真实生活环境,对在线资料的理解和阐释及网络化交流是否失真等都要面对更多的学术伦理质疑,因此需要在线下配合传统民族志方法,在资料之间提供互补与印证。学者在进行网络化外语教学研究时,在资料收集方法的选择上我们建议采用线上、线下循环互动的混合方法。

4、相关伦理研究要求


网络志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并不仅仅是将研究的场所挪移到网络环境下那么简单,使用网络志进行在线资料收集时,依然需遵守相关研究伦理,如 Carter ( 2005) 提出的伦理框架。①知情同意: 研究人员须充分说明课题的背景、目的、过程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等内容,并请对方签署知情同意书,在说明时应注意表达意图的方式,尽量避免因研究对象过度解读知情同意书的严肃性而婉拒合作。②非中伤原则: 由于研究人员无法预知研究课题对研究对象产生何种潜在影响,因此应秉持友好、包容、尊重的理念,尽可能客观地进行多维度深描,将课题对研究对象可能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③匿名保护: 研究对象的网络和真实身份都应予以匿名处理,在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中,研究对象、相关人群以及他们所处的场所名称应使用恰当的方式隐去或替换。此外,研究人员最好在进场的初期,采用恰当的方式,真诚而全面地向对方告知自己的研究身份和意图。④数据保密: 研究人员从研究对象的虚拟空间所收集的文本资料,通过在线访谈形成的生成资料是属于私人性质的,应予以严格保密,只有在获得许可的前提下才可以公开用于研究。同时,研究人员应将已取得的电子化资料妥善存储,做好加密工作以避免信息泄露。


5、结语


网络志是传统民族志方法为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研究而派生出来的一种质化资料收集方法。网络志方法虽已经被西方学界接受并广泛用于社会科学各领域的质性研究中,但仍处在不断自我修正和完善过程中。较之其他同质理论,网络志的定义、资料收集流程、资料分析流程都较为明晰、完善、规范,结合现有研究的范例来看,较为适合我国学者,尤其是进行网络化外语教学研究的学者。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以及网络化外语教学研究的多样性,本文相关分析与讨论必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是以抛砖引玉,期待国内学者对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更好地进行应用语言学研究,尤其是资料收集方法与手段问题方面提出更多真知灼见。



 参 考 文 献

1.Fai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Malden:Polity Press,1993.

2.Farr,F.& L.Murray.The Routledge Handbook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M].London: Routledge,2016.

3.Goffman,E.Forms of Talk[M].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1.

4.Kozinets,R.V.Netnography: Doing Ethnographic Research Online[M]. London: Sage,2010.

5.Pennycook.GlobalEnglishesand Transcultural Flows[M].London:Routledge,20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